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陶利辉副主任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
- 主题:
- 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陶利辉副主任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
- 时间:
- 2020-08-21 15:00:00
- 嘉宾:
- 陶利辉,邓肖亭
- 简介:
- 2020年,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60周年。2020年8月21日下午,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陶利辉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围绕“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访谈中,陶利辉从工作机构的健全和发展、志鉴编修成果的不断涌现两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60年来重要发展成果,以及我省在抓实地方志成果质量提升、拓展方志发声舞台、扩大地方志影响上的具体举措,重点就四川省地方志办如何转变“闭门修志”观念,做好“三个服务”(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工作作了介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副处长邓肖亭随同参加此次访谈。
嘉宾风采
- 暂无资料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2020年,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60周年。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省地方志部门逐步转变“闭门修志”观念,鲜明提出编史修志,重在为用,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潮,以转型发展谱写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四川地方志工作相关情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陶利辉同志就“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还有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副处长邓肖亭同志,欢迎。陶主任,首先请您给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
陶利辉: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我们是来自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修志工作者。今天在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能与各位网友就地方志“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话题进行互动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在此,我受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委托,代表省地方志办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四川地方志工作的各位网友、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为了加深网友们对地方志工作的了解和认识,首先能否请您就什么是地方志作简要介绍呢?
-
陶利辉:
好的,主持人。关于这个话题实际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志,二是地方志工作。
首先我们说说地方志。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地方志与国史、家谱并称为中国三大历史文献,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又被称为“国家记忆”,地方志实际上是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情况的地方文献著述,一般以各级地方行政区划为单位,既有反映全国性的总志,也有反映省、市、县、乡、村级的志书,同时还有山水志、寺庙志、书院志等专志,其内容涉及疆域、建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经济的规划、文化遗产申报、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看来,地方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地方志是什么情况呢?如果从周初的“古国史即古方志”算起,地方志的编修已有3000多年历史。自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朝廷设立九域图志局,国家正式设立地方志机构。开展修志以来,历代政府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由国家统一颁布条令开展修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世界上只有中国有系统的编修地方志的文化传统。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根脉。我们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组织了大规模的地方志编修。我们看到了全国的情况,那么四川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四川历史上非常注重地方志的编修,蜀人好治史,特别好治地方志。四川历代修志活动从未间断。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的190个图书馆所藏1949年前全国省、市、府、州、县、乡志书达到了8264种,按地域统计,其数量四川为最多,达671种。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到四川历史上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谯周、陈寿、常璩3位四川人,他们对中国地方志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位是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巴西西充国人(今四川西充人),他著有《三巴记》《仇国论》,从不同方面记述了成都以及西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物、地产等。
第二位是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巴西郡安汉县人(今四川南充人)陈寿,他著有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记述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第三位是我们成都人,东晋时期著名史学家、蜀郡江原县人(今成都崇州市人)常璩,他著有《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常璩因此被誉为中国方志鼻祖。
因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在今年7月12日四川省公布的10位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陈寿、常璩两位史学家双双入选。
然后接下来说说我们的地方志工作,我们认为地方志工作是党委政府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方志、地方年鉴的规划编制、动员组织、审查验收、督促指导、考核奖惩、表彰奖励等工作。一句话,围绕地方志编修的一系列行政和业务的工作都是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是国家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惠泽后世的公益性基础文化事业,现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系统工程。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刚才通过陶主任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地方志和地方志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今年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60周年,60年来,地方志发展又有哪些重要成果呢?
-
陶利辉:
就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与我们各位网友朋友们分享。一方面是工作机构的健全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志鉴编修成果60年来的不断涌现。
目前,我们大家看到在四川全省各地都设有地方志工作机构。但这个工作格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机构早在1960年6月时,省委就决定成立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当时由省长李大章兼任主任,开始新方志编修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受到冲击,1972年,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被撤并入四川省社科院。1981年,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恢复成立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这一年是四川新方志发展的转折之年,自此起,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均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2015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目前,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地方志工作机构,全省上下构建起了政府修志、政府审志的良性格局,为新方志编修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强化组织保障的同时,我省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确保工作落实:一是积极推进法治化进程;二是在机构改革中注重职能体现;三是及时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对地方志工作提出阶段性要求。
2003年7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全国首部地方志工作法规,比国务院通过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早3年时间。2018年省级机构改革中,省委编委将“史志编纂”职能列入涉改部门“三定”范畴,依法治志格局逐步形成。这期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于2001年、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这些地方法规、重要文件,为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法规、政策依据,为新方志事业规划蓝图变为发展现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60年来四川地方志编纂的丰硕成果。
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到2000年左右,四川就完成了第一轮《四川省志》的编修,全省编纂出版志书达到了10280部10348册。第一轮《四川省志》的编修出版,结束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以后,184年四川无完整编纂出版《四川省志》的历史。在四川民族地区部分县志的编纂出版,结束了这些地区有建置以来无志书的历史,填补了历史空白。
根据国务院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我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起始于2006年,今年是收官之年。就省级志书来讲,第二轮《四川省志》全面规划了92个分卷,内容涵盖1986—2005年20年间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在编纂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先后6次发文就地方志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等提出明确要求。据不完全统计,112个省直部门(含中央驻川单位)、特色志承编单位直接介入四川省志资料收集或志稿撰写、审稿人数超过5000人,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第二轮《四川省志》今年7月底已完成92部分卷终审验收,近期陆续交付出版;第二轮市县两级志书编修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已经趋于常态化。我们根据国务院部署,今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及2020年卷地方综合年鉴将全部公开出版,目前,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正在抓紧推进这项工作。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60年来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真是硕果累累。地方志作为官书,将传之千秋万代。在这个意义上,地方志书的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在提升地方志成果质量上,我们都作了哪些努力呢?
-
陶利辉:
好的,主持人、各位网友,确实,质量是志鉴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志作为官修志书,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更应将质量建设贯穿地方志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的精品良志。为此,我们提出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三个负责”理念,并从4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地方志成果的质量:
一是2018年在全国地方志界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二是组织制订系列质量体系建设规范性文件,包括《〈四川省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四川省乡镇村志编纂指导纲要》,这些文件修订修改后将尽快下发;三是建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大纲审定及出版后复查工作制度;四是建立全员业务培训制度,积极推动志鉴质量评比活动,鼓励引导省直部门、市(州)、县(市、区)打造精品志鉴。
-
主持人:好的,谢谢陶主任给我们带来的介绍,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切实转变“闭门修志”观念,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上积极作为,取得了很好成绩,请问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
陶利辉:
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实,重在致用。近年来,我们切实破除了“闭门修志”的传统,地方志重“存史”,轻“利用”的观念,得到有效破除,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发挥好“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
一是针对重大特殊事件,及时部署安排特色专志编纂;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地方志”,打造自有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巴蜀故事;三是开展好方志“六进”活动;四是下决心做好资政辅治这篇文章。
关于编纂特色志书问题。近十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按照国务院部署,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到2018年,经过近十年艰辛努力,8卷1000万字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在2018年5月12日与读者见面。这部专题志书首次系统再现了汶川特大地震灾情、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提升国际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与省委政研室联合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
2019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联合省林草局编撰《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我们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提一下《大熊猫图志》,该书出版后社会各界反映非常好,目前,已经被法国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目前出版部门正在将该书申报为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如申报成功,将以8种外国语言文字出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行。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即启动《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编纂工作,我们主要目的在于记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场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目前正在谋划编纂《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和《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计划在2021年6月前出版。
为积累史料,提升影响,我们还创新编纂省直部门年度大事记及全省地方志年度发展报告。这两项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将为第三轮修志积累宝贵资料。
关于自有平台打造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互联网+”的问题,第一,我们改版扩容提质《巴蜀史志》期刊。将原地方志业务期刊定位调整为巴蜀文化、地情文化期刊,读者群向史志工作者转向整个社会公众,页码由原64页增加至128页。同时我们还注重对一些重大纪念活动专刊的编纂,利用《巴蜀史志》期刊的平台,打造特刊和专刊。已经编撰出版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以及抗击新冠疫情病毒专刊。改革后的《巴蜀史志》,期刊内容更丰富,排版更灵活、更大气,赢得读者广泛好评。
第二,强化“一方之全史”,注重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将原“四川省地方志”网扩大改版为“四川省情网”,实现从方志业务网到省情信息网的转型。2019年6月1日改版上线后,截至今年8月10日,网站访问量达5573.6万次。
第三,立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加强“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建设。2018年9月,在喜玛拉雅开通“方志四川”官方电台,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喜马拉雅等媒体合作制作《舌尖上的四川》《川酒志》《方志四川—大熊猫篇》《四川方言的来龙去脉》等音频节目近300集。截至今年8月10日,播放量超过302万次。在已有“方志四川”微信、微博、官方电台、头条号、企鹅号基础上,2019年开通“方志四川”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建成了“两微五号一网一台一刊”新媒体宣传矩阵。同时,我们实施新媒体内容矩阵定位调整,从地方志业务工作平台调整为传统文化、巴蜀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文化”等50多个专栏,全方位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经两年多探索努力,目前“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新媒体矩阵的传播力、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今年8月10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总阅读量9475.78万。
关于志书“六进”问题。(即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问题)
第一,服务省委“一干多支”战略,我们积极开展志书进机关活动。2018年以来,向省委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等涉及对外交流合作的30家省直部门赠送志书;向省直各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图书馆赠送《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向统战、外事、侨务等部门赠送《大熊猫图志》《三星堆图志》等志书。
第二,组织开展志书进校园活动,为师生提供方便,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全国首创校地共建方志馆模式,2019年11月我们与四川大学合作建立四川大学方志分馆,组织全省地方志部门向大学分馆赠送《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等珍贵图书在内的地方志书达到4100余册。下一步,我们还将和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大、内江师范学院等共同联合打造高校方志分馆,同时,我们计划与重庆市地方志办联合建设西南大学分馆。2019年,我们还向成都市熊猫路小学、古蔺县桂花镇中心校赠送《教育志》《方言志》《大熊猫志》《川菜志》《川剧志》等地方志书。
第三,组织开展志书进社区活动,探索方志文化助力社区德治建设、拓展基层治理新途径。会同成都市志办青羊区委社治委,将百余册《巴蜀史志》期刊捐赠青羊区双眼井社区;会同成都市地方志办、成华区地方志办、成华区府青路街道办事处,在全国著名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设立方志文化宣传基地,向其赠送地方志书及《巴蜀史志》期刊。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省更多地方设置方志文化宣传基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国庆前,我们联合成都市地方志办、锦江区地方志办、青羊区地方志办、武侯区地方志办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春熙路中山广场、宽窄巷子和锦里开展“辉煌七十年方志伴你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街头宣传活动,向群众和学生赠阅书刊2万余册。同时,报请省委办公厅同意,在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会场外设立点位,向参会的400多位代表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主要成就》小册子以及《巴蜀史志》特刊、期刊。
关于资政辅治问题。2018年4月,我们创办了《资政参阅》,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当时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组织撰写了《堰塞湖成因及危情处置》《宜宾市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推进红色文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等。其中,《宜宾市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推进红色文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以及《乐山、大足共建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研学旅游长廊的思考》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批示。前者还得到原省长、省关工委执行主任张中伟批示,省关工委全文转发21个市(州)关工委,《四川日报》作专题报道。
2018年10月起,四川省地方志办每周汇编发布《四川要闻》,及时记录和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升大众对四川省情的关注度、熟悉度。
2018年以来,省地方志办制定了《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相关资料收集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此外,围绕传承弘扬四川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省地方志办还正在组织编纂《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省乡镇简志》《四川客家志》等书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和我们各位网友和朋友们见面。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的详细介绍,我们地方志工作不仅务实而且还创新,据了解,四川省地方志办近年来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拓展地方志发声舞台。请陶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
陶利辉:
好的。面对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实际,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理念,通过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才能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发展维度,提升地方志影响力。
除了上面介绍的加强与省委政研室、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林草局等部门合作,围绕重大纪念活动、重大历史事件联合编纂出版特色志书外,我们还积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开展联合征文一系列活动,弘扬正能量。
201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团省委、四川日报社开展“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作品征集活动。活动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报送的文字和影像作品达到4454件。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发生后,为凝聚同舟共济、科学防控、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力量,2月初我们即启动“疫情防控四川在行动”征文,目前收到全国各地报送的作品3000余篇。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联合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开发局开展“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截至目前,我们收到了不少于200篇文字,以上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同时提升了地方志部门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还注重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扩大方志传播影响。积极与新华社四川分社、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等驻川全国主流媒体合作,与《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等省内官方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制作推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专版、专栏和特别节目,放大全方位宣传四川的“聚合效应”。初步统计,2018年9月以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刊发我办组织撰写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章,或选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达到360余篇。2019年,权威官方媒体宣传报道地方志工作的文章达到430余篇;今年以来,初步统计权威官方媒体宣传报道地方志工作的文章,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200余篇。媒体的宣传报道,极大地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影响。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的介绍,在地方志发展60年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志鉴成果,社会大众能够以什么形式了解、利用这些重要成果呢?
-
陶利辉: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抓好相关工作。一是推进成果数字化,通过网上推送,方便读者;二是开通网上微店,畅通购买渠道。
除上面介绍的向各市(州)、县(市、区)图书馆赠送志鉴成果,供广大群众阅读以及开展志书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外,我们积极推进方志成果数字化。在“四川省情网”“数字方志”板块下设四川省志、市县志、其他志书、四川年鉴、地情资料等5个子板块,目前已上传电子版图书达到900余部。《四川省志》87种和《四川年鉴》33部的电子版还在“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上线,供广大公众下载阅读。
同时,我们主动与一系列网站,包括国家社科期刊数据网、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平台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展受众面。
为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方便公众购买书刊,最近我们依托“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方志四川”微店,大家关注“方志四川”公众号,即可在微店上选购志书、年鉴、地情书籍及《巴蜀史志》期刊。
-
主持人:谢谢陶主任的介绍。今天的访谈非常受网友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回答网友的提问:网友“松子”问到:做好地方志编修工作,有啥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请四川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副处长、邓处长给网友解答。
-
邓肖亭:好的,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地方志是中国传统三大历史文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地方志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存史、育人、资政”三个方面。首先从“存史”这个角度来说。地方志记载了一个地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社会实际情况,也记载了很多关于自然、地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还包含了很多细节,比如矿藏、山川、河流、动植物分布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有一句话说“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就是这个道理,它是我国历史和现实记载的宝库。所以,地方志不仅讲的是中国故事,更传递的是一种展示中国魅力的内核和话语体系,地方志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历史渊源、发展走向、发展脉络,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有助于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第二个是从“育人”的方面来讲,之前讲的“存史”可能回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育人”就告诉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地方志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它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它记载一方水土上的人和事,也记载了很多精神方面的东西,可以说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地方志通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成就、家乡面貌的变化、模范人物事迹等,激发我们的共鸣感,让我们把创造的辉煌业绩和风貌都能详细了解到,以真实资料和生动事实,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证明,地方志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最后说到“资政”,它解决了我们如何更好的到一个目的地去的问题,有句话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启迪后人。地方志所记载内容,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众多历史借鉴和经验。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专门调阅了《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了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告诫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认清台风活动以及影响浙江的规律,才能更好的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防台风抗台风的处置能力;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还专门要求调阅《上海通志》,以备查阅,所以从这两个列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志在提供治国理政智慧经验上的重要作用。
-
主持人:谢谢邓处长的详细解答,我们再来看看网友“全力以赴”的提问:如何改变志书保存、传播等方式?是否运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进行宣传?
-
邓肖亭:这个问题跟我们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的,因为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是更加多样化的,传统的志书以纸质媒体作为保存,借阅受到了一定的局限。2018年以来,结合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实际,就如何更好的开发利用地方志以及挖掘地方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把它更好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在志书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们一直秉持“互联网+地方志”的形式,之前陶主任也讲到过,在“四川省情网”上有一个“数字方志”专栏,里面有我们所有的数字化方志的内容,包括省级志书、市县级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等,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方便大家检索、阅读、引用等,还有就是在“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上开放了省级志书的相关内容供下载阅读。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我们地方志和普通大众能够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我们整合微博、微信、网站、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因为地方志中很多内容是非常受到大家关注的,特别是有些巴蜀特色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等形式,用大众乐于聆听、乐于分享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今年1月20日,我们在国内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发布《2019政务音频巅峰榜》,“方志四川”官方电台获评全国2019年度政务音频账号前三十名;四川省地方志办制作的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被评为全国政务专辑人气类前十名。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四川是唯一登上此榜单的省份。
-
主持人:谢谢邓处长给这位网友的解答,非常的好,接下来有一位网友“夏之蝉鸣”提问: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省做了哪些工作?编纂出版了哪些文献?
-
邓肖亭: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征的标志性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责无旁贷。为做好弘扬工作,省地方志办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出台文件,第一个是要求全省的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第二个是省地方志办自身的要求,即《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有非常多的细节,去做了要求,包括志鉴编纂、文献整理、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以及优秀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考虑,也在积极的实施当中。接下来有哪些文献,除了之前讲到的通过各种媒体矩阵、“互联网+”的方式来推广地方志成果之外,我们积极抓好有四川特色传统文化整理。在2006年,第二轮省志编纂方案刚刚开始设置时,我们就已经考虑到要突出我们的巴蜀特色,突出我们四川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中就设置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川菜志》《川剧志》《川茶志》《川酒志》。四川是拥有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第一的地方,而且我们的很多繁育中心是非常领先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也做得非常好,我们便设置了《大熊猫志》这样一本专业的志书,后来还根据它为蓝本编纂了《大熊猫图志》。四川的方言非常有特色,我们设置了《方言志》。我们拥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志》《黄龙志》《青城山志》它们都是即将出版,将和大家见面。同时,将“方志四川”每年发布的优秀文章结集出版《蜀韵纪事》,今年是我们的第一辑,以后每年我们都会集结优秀的文章,不断的出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
主持人:谢谢邓处长的详细解答,希望有更多的人把这些文章拿出来品读、研究,我们来看下一位网友“半壶纱”的提问:在地方志编修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
陶利辉: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地方志工作的关心。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闭门修志”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部分市(州)及县(市、区)地方志部门受传统思维影响,视野还没有完全打开,对地方志工作“存史、育人、资政”职能职责认识不全面,仅重编史修志,资政辅治及教化育人工作较少开展甚至没有开展,或者根本没有开展。二是有的地方对地方志工作重视力度还不够,虽有机构编制和人员,但这些人大多在其他部门工作,很少一部分人在从事地方志工作。地方志部分干部也还存在能力不强、业务不精的问题,难以扛重担、挑大梁。三是质量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志鉴质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质量提升,但总体看,质量意识不强、志鉴质量不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我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佳志数量仍然较少,志鉴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下一步,我们还要围绕质量问题持续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管控,切实破解目前志鉴成果质量不高的困局。
在这里,我们再次对大家关心和支持四川地方志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谢谢各位网友!
-
主持人:谢谢您,陶主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一次感谢陶主任和邓处长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给我们带来耐心的解答,感谢网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您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