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家风家训】难别天府家风馆‖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03 10:52:39 浏览次数: 【字体:

难别天府家风馆

袁 征

党的二十大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一重要论述,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天府家风馆(韦维 吴枫 摄)

我理解,家庭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以共同居住、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特征的户内群体。从家风家教的角度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风又称门风,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用以规范家庭成员观念和行为的风尚。它犹如春风化雨,浸润于下一代的教育中,是家庭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天府家风馆一隅(袁征 摄)

家风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西晋有位文学家叫夏侯湛,他将《诗经》中的6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交给另一位文学家潘岳过目。潘岳看后认为,这些诗篇温文尔雅,可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潘岳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用以自我勉励。

天府家风馆一隅(夏黎阳 摄)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它要么以文字形式见诸于家训之中,要么表现为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我家,我和姐姐妹妹从小就受到了红色家教的熏陶和启迪。

我的父亲袁学邦是一位老红军,参加过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被授予“人民功臣”光荣称号。我的母亲罗彦芳在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为解放西北、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作出了贡献。然而,他们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向我和姐姐妹妹传导正能量。

川籍老红军袁学邦荣获的“人民功臣”纪念章(袁征 摄)

父母虽然得到了国家给予的不菲薪酬,但是,他们依然要求我和姐姐妹妹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姐姐们穿过的花衣服。

“小伙子”穿上花棉裤(佚名 摄)

我小时候穿过的布鞋,多为姐姐们穿过的带袢的女式布鞋。此外,我在夏天几乎没有穿过塑料凉鞋,而是父亲用旧布条打成的“草鞋”。

“小伙子”穿上花毛衣(绵阳照相馆 摄)

在3年自然灾害中,父母给组织写申请,请求将父亲每月工资降低60元,以减轻国家负担。但是,这个申请一度未得到批准。于是,父母要求我和姐姐妹妹每人写一份申请,表明我们全家人的态度。我当时刚上小学二年级,挖空心思写了大半页纸。我用小刀裁去空白页面,以表示自己把稿纸写满了。不久,父亲的申请得到组织批准。

听话的小学生(佚名 摄)

我和二姐怕吃肥肉,每每把它们吐在饭桌上。父母说浪费是作孽,督促我们将其吃掉。我和二姐吃了后泛起恶心,呕吐了一地饭菜。父亲不再强迫我们了,他将饭桌上的肥肉一片一片捡起来自己吃到嘴里。

我们家的老保姆恰巧也姓袁,名叫袁夏氏。我和姐姐妹妹都是她一手带大的,我们称她为奶奶。为减轻裹着小脚不宜负重的奶奶的压力,父母要求我和姐姐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帮奶奶做家务事。冬天,我们在干活时小手被冻得通红,麻木不堪,父母鼓励我们坚持下去。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老太太是我们的亲奶奶。

奶奶的笑容(北京照相馆 摄)

为缓解职工住房压力,父亲带领我们全家人从“将军楼”搬到“五栋楼”,又从四居室搬到两居室。除父母外,我们其他人都睡上下铺。不论住在哪里,父母都要求我和姐姐妹妹打扫公共楼梯,擦护栏,扫院子。

绵阳“五栋楼”(绵阳日报记者 摄)

每当我和姐姐妹妹即将步入小学校门时,母亲都要依据父亲的革命经历和他多年养成的美德,为我们每人取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字。

我和姐姐妹妹完成家庭作业后,母亲总要督促我们用毛笔书写毛泽东诗词,开展写字比赛,并给我们讲解毛主席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含义。

……

每每回想起家里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我都深感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深切怀念长眠在“英烈园”里的父母。

作者父母结婚照(天水照相馆 摄)

今天上午,我受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处领导和党总支邀请,来到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马家社区升庵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座融廉政文化、状元文化、家风家教、旅游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廉政文化教育展示场馆——天府家风馆。通过参观,我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更深刻体会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天府家风馆是由四川省纪委监委、成都市纪委监委、成都市新都区委用两年多的时间共同建设的,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正式开馆。

该馆不仅是四川省家风文化最集中、廉洁教育资源最丰富的综合性展馆,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完备的家风家教主题展馆。

天府家风馆一隅(萧云和 摄)

天府家风馆吸取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在灰瓦白墙、茂林修竹之中营造出“人在园中游,宅在林中隐”的川西意境。

该馆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5792平方米,展陈面积4886平方米,内含“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当代家教”“时代新家”4个主展厅,战地家书剧场、杨氏家风文化体验厅两个专题展厅,以及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收藏实物共计150余套(件)。

自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665批次约4万人次参观学习,成为广大巴蜀儿女传承优秀家风、涵养清风正气的热门打卡地。目前,天府家风馆已被全国妇联、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究中心(四川)实践教学基地”,被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联合命名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成为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等17家单位现场教学基地或教学点。

天府家风馆一隅(胡开良 摄)

天府家风馆的大门朴素大方,没有豪华昂贵的立面装饰,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花俏布置。在简洁明快的镂空线条中,徐徐吐露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天府家风馆大门(吴疆 摄)

走进天府家风馆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写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巨大石刻。孟子的格言警句,向我们一语道破了家与天下的关系。

天府家风馆石刻(王雪丹 摄)

纵观古今,中国家风家教从先秦发轫,成型于两汉魏晋,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又在清末经历重大变化后,传承至今。数千年来,优良家风在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绵延不绝。

天府家风馆序厅(王琼华 摄)

我们走进第一展厅“先贤家风”,一幅清晰的中国家风家教发展脉络图,呈现在眼前。该展厅以家文化起源为引,明确了从古至今家风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四川先贤智慧持家治家的鲜明特征。

天府家风馆第一展厅(王晓宇 摄)

第二展厅“红色家风”,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基点,展现了硝烟中孕育出的家国情怀。

天府家风馆第二展厅一隅(余世文 摄)

出生于四川平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长征时期留守苏区,率部突围时被捕。他在狱中写下了4封家书,有3封留存至今。我们看到了其中一封家书的复制件,上面写道:“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天府家风馆第二展厅一隅(贾宪生 摄)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战地家书剧场。这是一个国内首屈一指的沉浸式剧场,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真人等比全息投影技术,记录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生动再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天府家风馆战地家书剧场(陈小平 摄)

一封封战地家书,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川籍英雄儿女手笔所承载的家国信仰和家风传承。

天府家风馆战地家书剧场(周正奎 摄)

第三展厅“当代家教”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把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里播撒希望之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国情怀呈现给参观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那个火红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家风家教。

天府家风馆第三展厅(马明光 摄)

第四展厅“时代新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基点,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为代表,系统展现了进入新时代后家风对于家庭家教的重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我们看到良好家风家教正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天府家风馆第四展厅(王兴建 摄)

天府家风馆中的杨氏家风文化体验厅,是一个交互式展陈区域,它向我们展示了出生于四川新都的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杨升庵的家风脉络以及明代传统民俗文化。

天府家风馆杨氏家风体验厅(苏武元 摄)

天府家风馆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从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特征出发,打造符合青少年审美的“高颜值”文化空间,可满足开展阅读沙龙、科普互动、研学与亲子教育等各类活动的功能。

天府家风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林芝兰 摄)

天府家风馆除了精心的布置和丰富的内容外,还充分运用声、光、电、动画等表现元素,让参观者通过极致的视听效果,多维感知家风穿越时空的力量,在观感中潜移默化,汲取养分,接受教育。

天府家风馆一隅(许少华 摄)

在天府家风馆里,我每到一处都潜心观赏,久久驻足,细细品味,竟然忘却了时间。直到同伴提示,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我在由衷为天府家风馆喝彩的同时,默默为其祈福:愿你敞开怀抱,充分发挥宣传、引导、教化功能,不断推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建设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取得新成就!

写于2022年10月25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