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郭晓鸣 高杰 ‖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脱贫攻坚的主要冲击及对策建议

作者:郭晓鸣 高杰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05 09:43:0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2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刊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脱贫攻坚的

主要冲击及对策建议

郭晓鸣 高 杰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省不仅要实现剩余7个贫困县、300 个贫困村、20.3 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目标,还要应对已脱贫群体的返贫风险,确保脱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和复杂的影响,而且对进入收官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下述四个方面不容忽视的严重冲击。

1

农资供给受阻与需求不足双重挤压下扶贫产业风险加大的冲击。

目前,我省许多地区的扶贫产业都进入产量增加、品牌影响力初现的 发展关键时期,疫情发生后,扶贫产业面临前端农资供给受阻与后端产品销售困难的双重挤压,占扶贫产业比重较大的畜禽养殖和水果种植业所受冲击尤为严重。从农资供给角度看,生产企业延迟复工、产业链各环节复工时间不一致、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依然不畅等原因导致国内农资企业供给量下降,加之全球部分地区疫情加剧将影响农资进口,尿素、磷钾肥、复合肥等农资价格均出现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从产品销售角度看,商超餐饮经营时间缩短、活禽交易暂停等防疫措施导致水果种植与畜禽养殖业产品销售困难。疫情不仅给贫困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打击了农户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部分乡村将农业休闲旅游业作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重要产业,疫情使乡村休闲旅游业遭受重创 ;应当关注的是,疫情后消费者卫生观念和餐饮习惯必将发生变化,传统乡村旅游业将面临新的市场考验,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但其发展基础薄弱,外部依存性较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一旦短期内仍然脆弱的扶贫产业产销两端同时受挫,带来的将不仅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局部损失或暂时停滞,还可能造成部分地区刚刚起步的扶贫产业面临夭折的更大风险,贫困农户家庭经营的生计收入可能因此出现大幅下降,从而急速增大按期完成稳定脱贫任务的工作难度。

广安市首班“春风行动”专车送28名农民工返岗(刘莉华 摄)

2

经贸摩擦与疫情压力双重叠加下贫困群体就业困难的冲击。

我省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的主要方向为东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美贸易摩擦已对广东、江浙等地外贸企业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疫情冲击之下,企业停工停产进一步减少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 ;部分已经复工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开工不足或运行困难等突出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以调岗、轮岗、减薪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应对生存危机。其结果是部分已就业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就业的经济有效性相对降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竞争力本身较弱,在外向型劳动 密集型企业陷于发展困境条件下,他们是最易受到就业影响的群体。从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形势仍未呈向好趋势,疫情造成部分企业经营恶化甚至破产,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将持续减少。在工资性收入仍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主要生计来源的条件下,贸易摩擦叠加疫情因素将导致这部分贫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幅减少甚至中断,致贫返贫风险随之显著加大。

3

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双重压力下扶贫组织力量不足的冲击。

疫情发生后,疫情防控成为各地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承担宣传、 预防、排查、监管等一系列应急工作,政府组织力量已经存在缺口。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受地理条件和居住习惯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更加困难,同时还必须确保脱贫攻坚任务按期完成,双重任务压力下,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和村两委组织力量不足问题更加凸显。同时,疫情影响下,对口帮扶部门能够给予的帮扶资源和人力支持也有所弱化,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社会扶贫力量的进入也同时面临障碍。更重要的是,短期内疫情防控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各个相关部门工作重心紧急性转移,脱贫攻坚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组织力量和统筹协调双重不足导致部分扶贫项目实施延迟、帮扶力度减弱,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目标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人民战争(章海军 摄)

4

生计脆弱与突发事件双重威胁下致贫返贫风险加大的冲击。

2013 年以来,全省累积脱贫人口超过1800万,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受发展基础限制,部分已脱贫人口和贫困线边缘人口仍存在生计脆弱性问题,特别在一些刚刚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突发因素对脱贫稳定性存在较大冲击。因此,这部分已脱贫人口和贫困线边缘人口对疫情影响尤为敏感,因外出务工受阻、经营性收入减少等造成的家庭收入下降已经使部分家庭陷入暂时贫困,已脱贫和边缘群体致贫返贫风险加大。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效,但疫情对我省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并在部分领域存在短期不利影响向长期趋势转变的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必须准确判识问题和把握形势,及时调整和完 善相关政策,聚焦难点,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在补齐短板和完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方面重点发力。

01

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给予更精准的政策支持

一是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水平。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投入比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标准化圈舍建设等项目更大力度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对扶贫产业的稳定支撑。另一方面要帮助贫困地区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协同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疫情防控作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为疫情后快速恢复经营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推进扶贫产业与电商的对接融合。 应高度重视此次疫情期间各类电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电商扶贫项目,对收购、销售扶贫产业相关产品的电商按销售额给予定额补贴,激励电商优先进入贫困地区对接扶贫产业。 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直播直销,对相关经营活动给予补贴或奖励。发挥合作社在电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作用,增强农 生产标准化意识,通过培训、引进、合作等方式补齐贫困地区电商人才。

汶川县水磨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李向雨 摄)

三是加强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各类支农贷款,通过延期、 减免利息等方式降低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成本。在帮助发展休闲旅游业的乡村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支持开展服务培训、提升服务设施,为疫情解除后乡村旅游产业复苏做好前期准备。

02

建立贫困家庭基本收入保障体系

一是优先保证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 向贫困地区和返贫压力较大的地区定向投放就 业岗位。继续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 输服务和阶段性外出就业补贴,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做好外出劳动力的防疫知识教育,开发网络培训课程,让外出劳动力能够在输入地隔离期间同步接受培训,减少疫情造成的劳动时间损失。

二是多向拓展乡村本土就业空间。在贫困乡村增加社区志愿者、保洁员、管理员、信息员等岗位,以增加公益性岗位设置方式强化本地就业激励。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疫情期间适度增加培训补贴。对疫情期间带动较多劳动力就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给予专项奖励。加快发展农产品仓储、加工等产业,简化审批手续、加大税费优惠,对未纳入补贴目录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必需的农机设备设立特殊补贴,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绵阳市游仙区“刚摘帽”贫困村为抗疫募集2万余善款(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三是通过农村产权改革增加贫困群体财产性收入来源。在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利用疫情期间在家农民较多的机会,提速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强化对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集体经济承接部分小型村庄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结合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流转制度和乡村新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实现,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03

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相协同的扶贫组织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部门联动与资源整合机制。 进一步清理、整合基层表册填报、总结报告等书面任务,严格禁止对疫情防控与扶贫工作的数字化层层加码现象。部门之间做好统筹和对接协调,减少对基层工作多头检查,建立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在完善扶 贫项目资金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综合分析的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

二是 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公共事件和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到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之中。有效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发挥政府对部门资源的统筹调配优势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增加社会组织扶贫与政府扶贫的关联度和联动性,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针对社会组织的组织特征、服务能力和运行需求,提供办公场所、经费补贴、服务奖励、政策优惠等相关支持。

04

建立致贫返贫风险应对机制

一是建立突发性返贫风险预警机制。高度关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对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冲击,完善贫困监测指标体系,以扶贫信息网络为依托,对脱贫人 口开展精准跟踪、分类监测。在村级设立“扶贫信息员”公益性岗位,对可能引起贫困户生 活变化的因素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反馈。成立县(区)级返贫预警中心,针对不同返贫因素制定相应帮扶方案,发现返贫风险后及时启动响应机制。

二是建立致贫返贫群体应急帮扶机制。建立贫困人口互助基金,整合部分财政扶贫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形成县(区)级应急帮扶互助金。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对符合低保、特困人员的临时救助,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与社保部门对接,将致贫返贫高风险农户信息纳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备案,致贫返贫风险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救助政策。拓展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职能,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根据返贫风险和贫困群体需求匹配项目资源,精准实现对致贫返贫群体快速有效的项目支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高  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