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 试论地方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族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一方土地上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省地方志部门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积极转变“闭门修志”观念,破除“一本书主义”,在抓好志鉴编纂工作的同时,切实担负地方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作出了独特贡献。2019年10月21日,省地方志办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吸纳了各级地方志部门的具体做法,从乡村文脉保存、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传承3个方面,提出13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意见》是四川地方志工作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也是一次积极的探索之举。
一、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内涵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安放绵绵乡愁、铸就文化之魂。地方志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是承载乡愁乡恋、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的新引擎。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也说:“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地方志对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地方志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记载。新形势下的地方志,是使乡村文化走向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内在需要,是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竞争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支撑。
(一)以传统文化衍生新业态。地方志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衍生新兴业态,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曾是典型的市级贫困村,既无区位优势也无资源优势。该村唯一历史遗产始于南朝的邛窑土陶,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走向衰落。近年来,该村建立“产业支撑+文化助推”基本发展思路,通过“外引+内培”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乡村游+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市级贫困村到国际陶艺村的跨越式发展。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唐昌布鞋、广安市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的竹丝画帘等通过以文化创造新业态,都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
(二)以特色文化润色新产业。地方志中蕴含的特色文化,是提升产业品味、润色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办主动配合编制《广元市利州区四古保护规划(2018—2022 年)》,收集挖掘辖区涉农街道内遗存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树”等历史文化遗产;助力打造“女皇武则天故里”文化品牌,相继推动建成女皇文化产业园、汤山女皇温泉度假区;协助打造“红军精神”文化品牌,推动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园建设;挖掘打造“生态利州”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天曌山森林康养旅游区、月坝高山湿地特色小镇等,全区“一乡一品”文化品牌体系基本成形。泸州市、叙永县两级地方志部门通过举办“鸡鸣三省”会议暨川南游击纵队历史影响专题研讨会、打造红军长征纪念园和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运用史志资料协助编制《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式,使鸡鸣三省会议这张石厢子乃至叙永县、泸州市的红色名片渐渐被擦亮,逐步成为引领叙永老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兴文县博望山镇将地方文化与农业结合,形成“春挖竹笋、夏摘青梅、秋闻稻香、冬酿红粱”的四季产业格局。
天曌山森林康养旅游区(图片来源:广元市人民政府网)
(三)以公共文化涵养新风尚。新形势下的地方志事业,已逐渐由相对单一的修志编鉴向以此为基础的方志理论研究、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志资源的多渠道挖掘和多元化应用,对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和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将对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使乡村振兴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志书和地情文献中记载的乡风文明、家风家训等,对引领文明乡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发扬“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德孝文化,通过举办“感天大孝祭”“城隍会”“新春庙会”等,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尊老敬孝的文明新风尚。高县新修族谱引入家训家规,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探索了培养现代公民道德的新路径。
德阳孝泉古镇姜孝祠(图片来自网络)
二、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 提供资政建设参考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资料文献,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结晶,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曾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内容包罗万象的地方志,能让人们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系统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了解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能帮助乡民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守住精神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资政建议和建设参考。
(一)发挥历史经验的借鉴作用。推动乡村振兴,重视、研究、借鉴地方志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素养、增强自信。历代志书和地情文献中关于古街、宗祠、宫庙、古民居、民俗活动等的记载,代表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乡民的集体记忆、劳动成果和历史智慧,对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编制规划、防范风险、化解难题等各方面都具有借鉴作用,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谋划策、出力出彩的有力助手。如北川地区自古便是羌汉聚居区,羌汉两种形式建筑的规模在历史上的北川,是大体相当且长期并存的。第一轮《北川县志》载:开坪牛王庙碑记有羌、汉原以治城卷洞桥为界,“桥北概系羌番”。“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等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便参考了该志书中的记载,在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又保持了民族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另外,我省近年启动的名镇(村)志的编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第一轮《北川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二)发挥乡规民约的推动作用。家谱族谱、地情文献等史志资料中记载的“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已积淀成为一方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影响着乡民和他们的子孙后辈,成为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基础,成为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基石。隆昌市南关石牌坊古镇的六座古牌坊和三座德政古石碑已成为“立体史书”,当地方志部门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德政、忠孝文化,努力诠释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时代价值,展现了隆昌官风的纯正和民风的淳朴。坐落在宜宾市南溪区裴石镇月亮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通过深入挖掘家谱、家训、家风资源,发掘、整理、开发地方史志和文化遗产,引领营造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党风优的社会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富有特色的家风文化,有利推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隆昌市古牌坊(图片来自网络)
(三)发挥乡恋乡情的凝聚作用。地方志横陈百科、纵述历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地方志记载的民风民俗、乡村文化等,对提升乡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激发乡民参与乡村建设有积极作用。如关于李白出生在中亚西域碎叶城还是今四川江油一直存在争议,而《彰明县志》《彰明县修筑城墙记》等方志文献和刻于北宋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等古迹的存在,都为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重要史料,增强了乡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以地方志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和农耕文明,也从思想上影响着乡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生产行为。富顺县地方志办公室结合《富顺县志》《狮市镇志》和村情村史等历史资源,协助马安村挖掘整理马氏家族孝道传承故事,创办“耕读”书屋,建设以知青文化、中国军人照片、中国交通票证和酱醋商标为主题的陈列馆,用古驿文化和村落文化全新塑造马安精神,营造出具有浓厚乡亲乡情的文化氛围,有效激发乡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地方志为乡村振兴战略 提供教化育人平台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最大的瓶颈。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激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爱家爱乡爱国热情,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化育人是地方志重要职能之一。地方志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为乡村教育和繁荣乡村文化等提供教化育人的平台,推动乡民实现对乡村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乡土人才、培育新乡贤、吸引人才回流,最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一)培育新乡贤。在传统社会,乡贤因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被政府和民众推崇爱戴,历代地方志书对乡贤都有详尽记载。随时代变迁,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桥梁、以乡村为空间的乡贤文化仍历久弥新。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对于构建乡村治理理念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梓潼乡贤文化深厚,如许州镇将谢家花园作为文史馆,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演武镇有汉代三景人物、景家河等口碑资料;双峰乡高家村在明代一门三进士,存有双峰寺等文物;双板镇棕林村有李氏三兄弟和典型客家文化……古建和古代乡贤文化,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四川乡镇简志》和名镇、名村志编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乡贤。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学识、专长、技能、文化和影响,成为乡村的“魅力权威”,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培养本土人才。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系统深入实施方志文化惠民工程,让地方志中记载的文化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惠及普通群众,增强乡民文化认同和乡村凝聚力,培养本土人才。省地方志办多次到对口帮扶的古蔺县桂花镇田坝村开展结对慰问,向桂花镇中心小学赠送《教育志》《方言志》《川菜志》等特色志书和《巴蜀史志》期刊,向田坝村党支部赠送“舌尖上的四川”等音频节目资料,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增加青少年对巴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富顺县地方志办公室为马安村党员教育中心展厅布置撰写文案,协助建立乡村振兴学校、农民夜校等培训机构,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以培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新村建设。
(三)吸引人才返乡或扎根乡村。乡村是村民的精神归属,乡村文化是扎根乡村又系在游子身上的绳索。乡土文化越繁荣,吸引力越大。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有王家上湾百年夯土建筑、王氏祖堂屋等古迹。曾经的村支书张勇放着大城市的大老板不做,跑回老家铁炉村做村支书,还自掏腰包给村里修路,带领村民们一步步走上了富裕路。著名旅游策划人、陶瓷品牌“扫云轩”创办人李敏慕名到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考察、挖掘陶艺文艺,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建立起以陶为主的手工创意聚集区,打造陶瓷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先后引入文创项目45个,引入来自文创、旅游、艺术等领域的“新村民”100余人。“新村民”带来资金资源,更新老百姓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带动明月村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地方志部门在充分发挥地方志功用、履行地方志职能、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需各级地方志部门和全体地方志工作者积极主动作为,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地方志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纽带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