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马联松 ‖ 地域文化引领成德同城化的建议(上)

作者:马联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6 15:11:23 浏览次数: 【字体:

地域文化引领成德同城化的建议(上)

马联松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成都、德阳形成了若干紧密联系、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和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这是两座城市同城化的根基和融合剂,推进成德同城化应强化成德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

一、地缘环境和历史管辖,决定了成都、德阳形成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

(一)地缘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地缘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它决定着一个地域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特定地缘的人群,有明确的地缘意识和相同相近的文化与风俗。

四川省标准地图-交通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7年9月制)

成都、德阳地缘上属于同一地貌区,即成都平原及平原周边山区。狭义成都平原面积约7340平方公里,成都约占5300平方公里,德阳约占2000平方公里。成都、德阳水系连接,发源于绵竹九顶山南麓的沱江,南流到成都金堂赵镇接纳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条上游支流后,流出成都龙泉山金堂峡。成都、德阳山系相连。龙门山山脉贯穿成都和德阳的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成都、德阳两市的彭州、什邡、绵竹;龙泉山贯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广汉市和成都市金堂县、龙泉驿区、双流区、简阳市。成都、德阳边界相交,两市边界总长278.02公里。其中广汉与金堂行政边界线27.5公里,广汉三水镇、松林镇与金堂清江镇、官仓镇、栖贤乡交界。广汉与青白江区行政边界线30.5公里,广汉三水镇、向阳镇、新丰镇与青白江区的城厢镇、弥牟镇、红阳街道办、大同镇交界。广汉与新都区行政边界线7.6公里,广汉向阳镇与新都区军屯镇交界;广汉与彭州市行政边界线32.2公里,广汉南兴镇、向阳镇与彭州的三界镇、三邑镇、蒙阳镇交界。中江与金堂边界线总长92.9公里,中江冯店镇与金堂广兴、转龙、又新三镇交界,中江白果乡与金堂竹蒿、转龙两镇交界,中江永新镇与金堂隆盛、转龙、金龙三镇交界,中江太平乡与金堂福兴、金龙两镇交界,中江兴隆镇、永兴镇与金堂栖贤镇交界。什邡与彭州行政边界线全长87.32公里,起于什彭茂三市(县)交会点,即九项山“南天门”西南侧4818高地,经什邡市红白、蓥华、八角、湔氐、民主、隐峰、马井7镇和彭州市大宝、白鹿、红岩、敖平、三界5镇,终于什邡市马井镇合林村二组、彭州市三界镇三界村五组、广汉市三星镇群力村二组交界的马牧河河心。

成都市地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5月制)

德阳市地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5月制)

(二)相似的地域文化为成德同城化发展准备了历史文化基础。同一地貌区内接壤的两座城市(两个行政区),因历史上彼此归辖于另一方、一方多数时间归辖另一方、一方部分辖区与另一方部分辖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必然产生相似的地域文化,形成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公元前约21世纪至秦灭蜀国的近两千年间,今德阳市境和成都市境为古蜀国辖地,德阳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先后为古蜀国都城。秦灭巴蜀,分置巴、蜀二郡,今成都市和德阳市属蜀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巴、蜀郡地置广汉郡,到南北朝刘宋时期,今德阳境内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和成都新都为广汉郡核心区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全国改郡为州,蜀郡改称益州,今成都和德阳境为益州管辖。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析益州置汉、彭、蜀三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设成都府,领简州、崇州、汉州,汉州辖雒、德阳、什邡、绵竹、金堂5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全国分为十五道,今德阳属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管辖范围包括汉州德阳郡,辖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5县。宋代,改唐时的道为路,今四川由一路改为益、梓、利、夔四州路。据《宋史·地理志》载:成都府路(益州路改名)下辖蜀、彭、汉、绵等十二州,汉州辖雒、什邡、绵竹、德阳四县。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德阳、什邡、绵竹3县,上属成都路。清顺治、康熙年间,除中江县属潼川州(后改为府)外,德阳其余县均属成都府。民国时期 四川分为七道,成都设川西道,领31县,包括广汉、什邡、绵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7月,广汉县和什邡县划归温江专员公署,署治温江。1983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建置省辖地级德阳市,刚从温江专区划归成都市的广汉、什邡县划归新建德阳市领属。

1950-1951,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图(图片来自网络)

二、成都、德阳具有共同属性的地域文化之表现

成都、德阳都是移民之城、酒坊之城、古代手工业之城,相同相融,形成了成都、德阳多姿多彩、相同相近和相互影响的地域文化。

(一)成德古蜀文化。古蜀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包括今成都平原、汉中平原、秦岭山区和岷江上游四个部分,是中国古代西南的强国。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宽广的地域文化,成都平原为古蜀国核心地区和古蜀文化的圆心。以德阳三星堆和成都金沙为代表,形成了包括什邡桂圆桥、绵竹金土村、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成都十二桥遗址、罗江金牛道古道和五丁谷等古蜀历史文化遗址带;以《山海经》《华阳国志》等记载和流传成都、德阳的蚕姑娘、马头娘、马明王、蚕神、杜鹃啼血、望帝春归等传说故事为代表,形成成德古蜀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反映了蚕丛蚕桑、鱼凫渔猎、柏灌灌溉、开明治水、杜宇教民务农之古蜀文化开创。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网)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铜人头像(图片来自网络)

(二)成德李冰文化。成都平原古为泽国,上古就有鳖灵治水、大禹治水,秦蜀太守李冰开凿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公元前365年,李冰晚年在什邡洛水导洛通山,李冰死后安葬在什邡章山。以都江堰和李冰陵为代表,形成了包括李冰祭祀天彭门、郫都区石牛公园、什邡洛水大王庙和朱堰、李堰、火烧堰、川主庙以及汶井江(今崇州市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市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等文献典籍中记载的李冰父子治理管江、汶井江、洛水、绵水以及建索桥、穿盐井等事迹形成李冰及其治水事迹被神化,并逐步演变成为川主,形成巴蜀众多川主庙及以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图片来自网络)

什邡洛水大王庙(图片来自网络)

(三)成德汉崖墓文化。汉代崖墓是中国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川西地区崖墓数量多、规模大,是大型崖墓的集中分布区,成都双流新兴镇、金堂十里村和德阳中江塔梁子都有较大规模的发现。崖墓中的画像砖、画像石、陶塑,堪称艺苑三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本建设,在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兴镇发掘了200多座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崖墓。图为崖墓群发掘现场(2018年1月18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四)成德三国文化。三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成都、德阳更是三国历史文化的富集区。以成都武侯祠和德阳庞统祠为代表,形成了包括成都武侯祠、汉昭烈庙、衣冠庙、桓侯巷、诸葛井、洛带镇、黄龙溪、黄忠墓、洗马塘、向宠墓、九里堤、张飞营、八阵图遗址、八阵图碑、马超墓、大口井、石刻张飞头、蒋公旧治坊、赵云庙、鹤鸣山、火井遗址、孔明乡、邛雅驿道遗址、邓芝墓、马岱墓和德阳秦宓墓宅、三造亭、张任墓、白马关、庞统墓祠、诸葛瞻父子双忠祠、蜀汉三叛石雕跪像、中江会军堂山等众多遗迹遗址片(带),堪称三国历史文化圣地。以武侯庙、武廊庙、关公庙以及三国遗风“白头帕”、尚武精神等为代表,形成了两地众多三国民间习俗。

成都武侯祠(图片来自网络)

德阳庞统祠(图片来自网络)

(五)成德文宗文化。“西蜀自古出文宗”“自古诗人例到蜀”。历史上,成都、德阳是文人骚客辈出之地,从西汉末年的文翁化蜀开始,成都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常璩、范镇、颜楷、杨廷和、黄荃等文宗大师,德阳涌现出李尤、秦宓、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李华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张栻、张师古等文化名人,李白、王维、杜甫……他们用诗写下对成都、德阳深刻的情感与记忆,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形成独特的文宗文化。同时起源于唐成熟于南宋,经元、明、清直至近代的书院,对成都、德阳影响至深。成都有书院21所,城区内有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潜溪书院、尊经书院,郊县有绣川书院(金堂)、鹤山书院(邛崃)、崇阳书院(崇州)、万春书院(温江)、九峰书院(彭州)、唐昌书院(郫县)等。德阳有铜山书院(中江)、紫岩书院(绵竹)、两江书院(罗江)、湔江书院(广汉)等。近现代历史上,马识途、流沙河、魏明伦等众多诗人与作家,让成都、德阳成为一座意蕴隽永的文宗之城。川菜、川剧之父,清代蜀中三才之一的罗江李调元,是成都锦江书院培养出来的巴蜀地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尊经书院高材生“尊经五少年”之首的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是绵竹人。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联松【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