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0期)

发布时间:2025-03-12 09:14:16 浏览次数:117 【字体:

缅怀中山先生 致力振兴中华

——从四川地方史志文献记载看孙中山与四川

   

编者按:20253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生并未踏足四川,但始终对四川抱有特殊而深厚的情感。他充分认识且明确指出四川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高度赞誉四川为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和贡献,并在《建国方略》中亲自设计四川的发展规划。省地方志办梳理部分史志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孙中山先生与四川的历史渊源,以寄托四川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缅怀,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孙中山(1866—1925年),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一生多在华南及海外领导武装起义和争取国际支持,从未踏足四川,但对四川这方富有革命传统和牺牲精神的热土饱含深情。《四川省志》和成都、自贡等地的地方志书,《巴蜀史志》等史志期刊以及《蜀韵纪事》等地情书籍,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记载了孙中山先生对四川的关注、关切,以及四川人民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洪流的光辉片段,为后来者追思革命先驱、缅怀仁人志士、再现恢弘画卷、传承奋斗精神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忆,提供不竭力量源泉。

一、必争之地,及早图之”——孙中山高度重视四川的地位影响

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土,使其成为自古以来的后方基地和战略腹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2000余年封建帝制、初民主共和,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潮迅速席卷全国,四川作为西南重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孙中山以革命先行者的战略眼光,早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指出:扬子江流域将为中国革命必争之地,而四川位居于长江上游,更应及早图之。

孙中山对四川的高度重视,集中体现在对川籍革命志士的培育和对四川革命的直接指导等方面。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孙中山对四川留日学生群体寄予厚望,积极向其传播革命思想,接见了黄复生、吴鼎昌等人,并给他们讲了革命要推翻满清,建设共和不仅建设共和,社会革命也是非常重要的等道理;而且,他还亲自充当部分会员的主盟人,据《革命文献》记载,1905—1906年同盟会员共有960人,而四川籍同盟会员有127人,占总数的13%,仅次于广东和湖南。其中熊克武等人是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参加的。初步统计,19051906年,川籍同盟会员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者则有9人。

同时,孙中山早将目光投向四川这片革命沃土,关心和指导四川基层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19066月,孙中山派黄复生、熊克武、谢奉琦回国,为四川主盟人。“1906年,童宪章、陈崇功奉孙中山先生之命,携带同盟会的规章、公约、誓词和计划方略等文件,从日本回重庆进行建党活动“1906年冬,同盟会派黄树中(后改名为复生,隆昌人,返川后任成都府中学堂教员)为四川分会会长。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后,孙中山甚至曾一度想以四川为革命根据地组织革命政府“19206月,孙中山与伍芳、唐绍仪等有将广东军政府及国会设重庆之决议。对四川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首义实先天下”——孙中山充分肯定四川的历史贡献

20世纪之初,辛亥革命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拉开中国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在这一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前夜,正是四川人民登高振臂,反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和清王朝卖国路的四川保路运动席卷全川,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孙中山充分肯定四川为辛亥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对四川革命起义的直接指导、密切关注和高度赞赏之中。1906年,孙中山为推翻清廷,积极筹划军事起义……佘英奉孙中山命令购得一批弹壳、炸药回国,与奉琦)等共谋四川革命起义。1905—1911年,四川的同盟会党人先后在彭县、江油、江安、泸州、成都、府、广安、嘉定、黔江等地发动10余次武装起义。虽均告失败,但却如平地之春雷,首开先声,扩大了革命影响。成都血案后,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迅速发展为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武装大起义。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领导了荣昌独立,首义实天下先是辛亥革命时期由同盟会建立的第一个县政权。影响所及,四川各州县纷起效法推倒清政权建立军政府的浪潮席卷全川。孙中山以极为欣喜和满怀希望的心情,密切注视和大力推动四川发生的一切,在给同志的信中说:近日祖国风云日急,四川已动,若能得手,则两广、云贵、三江、闽浙不得不急起而为之应,到时(孙中山)或有不待筹款之成而立当回国也。对四川革命形势一日千里的欢欣鼓舞之情溢于言表。

从同盟会的武装斗争到四川革命政权的初步建立,孙中山始终与四川革命同呼吸、共命运,并高度评价四川为辛亥革命所作的开创性贡献: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三、惟蜀,奇磊落”——孙中山高度颂扬四川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辛亥革命前后,四川一大批仁人志士受孙中山感召,积极谋求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道,许多青春身躯,在血与火的革命洪流中淬炼成钢、杀身成仁,其中尤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巴县人,牺牲时仅20岁)、炸弹大王”——喻培伦(内江人,牺牲时仅26岁)、收功弹丸”——彭家珍(金堂人,牺牲时仅23岁)最为典型。

孙中山对四川死难烈士极为尊崇与痛惜。孙中山看到《革命军》后,赞赏不已,认为此书感动皆捷,其功效真不可胜量’……1903年)初冬,他又到檀香山,改组中兴会,建立中华革命军,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所以记邹容之功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行文指令,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并指令在其家乡修建喻大将军祠……孙中山大总统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命令崇祀忠烈祠。孙中山在祭文中评其功为我老彭收功弹丸

1912222日,在南京的川籍人士召开追悼四川先烈大会,孙中山应邀参加,并致祭文。祭文虽短,铿锵有力,热情讴歌四川人民的革命精神:……惟蜀有材,奇瑰磊落,(容)迄彭(家珍),一仆百作,宣力民国,厥功允多。岷江泱泱,蜀山峨峨,奔放磅礴,导江干岳,俊哲挺生,厥为世率。虏祚,国徽矻建,四亿兆众,同兹歆羡,魂兮归来,瞑目九原。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四、最大且富,大有可为”——孙中山亲自设计四川的发展规划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而且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者之一,这些求索和尝试,集中体现在其创作的《建国方略》中。

《建国方略》形成于1917—1920年,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勾勒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在这一宏大设想中,孙中山特别强调:四川,中国本部最大且最富之省份也。在《建国方略》成书过程中,多有四川贤达出谋划策。(垫江人任鸿隽)在上海期间,曾多次拜访孙中山,将正在著述的《建国方略》中有关科学部分,任鸿隽校读,并对科学社组织颇为赞赏……19177月,孙中山在上海,慕名(乐至人)谢无量,特写信约见,两人谈论欢洽。孙中山正著《建国方略》,以稿征求他的意见,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孙中山参考

在《实业计划》部分中,孙中山从矿产开采、水利工程、交通体系等挖掘四川发展潜能、打造枢纽地位,主张开采四川等地油矿自用,打破依赖进口局面,提到扬子江筑堤水路,使浅水轮可以直抵四川首府之成都,还前瞻性提出在长江上游兴建三峡大坝的构想,指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石应行开除去。而在其规划的铁路系统西南七路建设中,从广州直达四川(今重庆)的就有经湖南或湖南、贵州至重庆线,经桂林、泸州梧州、叙府至成都线4条。

如今,为恢复两江环抱的优美环境,成都市1993年开始投资27亿元对锦江进行综合整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动工兴建,2012732机组全部投产发电2018年、2019年,渝贵铁路和成贵高铁先后全线建成通车,紧密联通成渝地区和珠三角……100年前孙中山关于四川发展设想,正在逐渐实现。

五、世界潮流,顺之则昌”——弘扬革命精神继续振兴中华

四川人民对孙中山同样抱有深厚的感情。在其领导和影响下,大批四川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下,传播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展现出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谱写了顺应历史潮流、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篇章。

辛亥革命时期,川籍留洋学生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川籍会员对它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间,许多川籍学生表示随时可听候号召,放弃学业,投身革命。19136月起,孙中山陆续掀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在这三次战争中,四川留日回国学生积极响应,参与讨袁护法,虽遭失败而不

1925312日,孙中山逝世后,四川人民深感悲痛,纷纷以各种形式悼念和缅怀这位革命先驱。“1927312日,适值孙中山逝世二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经成都社会各界和群众团体发起,由四川省督军府筹建孙中山纪念铜像……(铜像)总高约7米,像高约2米,重约千斤,身着中山装,作佇立远眺……1928123日落成揭幕……建成后,因其造型失真,铸工粗糙,成都各力量于1942年发起募捐……由市政府主持,聘请寓居成都的留法雕塑家刘开渠担任设计造型任务。铜像为坐姿,通高9米,像高1.8米,中山着长袍马褂,手握《建国方略》,眉浓目深,作沉思状,端坐中式方圈椅上……19453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举行铜像揭幕典礼,位于春熙路中段街心花圃内。1929年)2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务会议通过每年3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全国植树节的决议……这年春季,正值孙中山逝世四周年纪念日,成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并将所命名为中山纪念林。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逆之。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的伟大奋斗精神,不断激励后人一往无前、奋勇前行。今天,在熙来攘往的成都春熙路,承载着四川人民敬重和怀念之情的孙中山铜像依然端坐于前,在时间的点滴流转中见证着成都这座城市的深刻变迁,见证着四川从全面解放到改革开放,再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也必将继续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明天。

(执笔:李果 牛淼

 

注释:

刘海吴玉章在四川的早期革命活动巴蜀史志20115):24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030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031

自贡市贡井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贡市贡井区.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09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62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党派团体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79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63

自贡市贡井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贡市贡井区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09

隗瀛涛.四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巴蜀史志.20115):6

隗瀛涛.四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巴蜀史志.20115):6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蜀韵纪事(第五辑).第1版.新华出版社.2024448

熊永贤.共和先驱——辛亥革命中牺牲的川籍四大将领.巴蜀史志.20016):31—32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人物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540561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档案志·侨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03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大事纪述(上、中、下).第1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0—101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园林志.第1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3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0期)


终审:罗影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