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83期)

发布时间:2024-12-09 09:55:53 浏览次数:452 【字体:

汲取三线建设历史经验

推进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四川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当前四川正在推进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战略,两次建设在时代背景、建设目的、建设手段和经济环境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但两次建设都在维护国家安全、调整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四川长远发展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线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腾飞。三线建设有成功经验和不足,以成功经验作启示,以不足作镜鉴,对更好推动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四川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构想是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国际环境,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中央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大局考量。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2023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四川历来是国家战略腹地,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核心区域,为国家安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时代四川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留下了宝贵历史经验。当前,党中央推动战略腹地建设,四川作为重中之重,应积极汲取三线建设历史经验,推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四川大发展。

一、三线建设与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异同

三线建设和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主要地区都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其中四川是重点区域。两次建设都有维护国家安全、调整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目的,但其差异也是明显的。

(一)建设背景方面

三线建设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都是基于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作出的战略决策。面对剧烈的变化,中国须时刻保持安全与忧患意识,防患各种风险、挑战乃至冲突。

三线建设的基本背景是当时国家四周都面临着十分险恶的军事与政治环境,针对中国的核打击甚至已经是箭在弦上。党中央决策三线建设、国家经济实行大搬家,几乎就是别无选择选择。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基本背景是,中国在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时,又遭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打压,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国家发展不受制于外部力量,必须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国家战略腹地。

(二)建设目的方面

三线建设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都是国家基于战略安全需要对产业大布局进行的调整。三线建设既是为增强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工业建设,更是为避免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命运而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过程;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强大的国力作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最有效保障。

不同的是,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国防建设为中心进行备战,迁建的企业主要为军工企业,地方配套开展小三线建设,同时达到均衡工业布局的目的。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延续了三线建设的目的,并有更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三线建设的新版本,不仅要平衡区域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特别是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还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局。从一定意义上说,三线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腾飞。

(三)建设手段和经济环境方面

三线建设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都以大规模工业经济建设为主要途径,进行由上至下的战略布局,都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层领导关注、中央决策及相关政策倾斜是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线建设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展开,建设项目众多,主要为国防军工、重工业企业,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手段,具有效率高,服从性强的特征,充分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机制优势。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展开的,中央决策及政府规划实施起宏观主导作用,但具体项目建设则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决定性手段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三线建设的成功经验可运用于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四川是全国最重要的三线建设地区,被称为三线建设的中心。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四川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使四川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和科研基地、新兴工业基地,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和新兴企业群体崛起,四川在国家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三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当前四川推进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参考。

(一)用好党的领导经验,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三线建设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下进行的,通过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四川三线建设的组织实施离不开中央的统筹、中央领导的关心和地方党组织的全力以赴。在中央统筹下,各级党委政府使用行政力量配置各种资源,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团结协作,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与效果。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仍然如三线建设时期一样,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根本保证,唯此,才能既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国家安全全局,又确保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快速高质优效的建设成果。

(二)用好科技创新经验,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插上翅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四川共建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研究院所及其配套单位150多个,极大促进了四川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经过三线建设,四川的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行业和门类较齐全、技术装备较好、科技力量较强,多层次、多形式同生产结合较紧密的科研体系。特别是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建立,使超级大国垄断核武器、制造核威胁成为空话,极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必须借鉴过去发展国防高科技经验,以科技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自身短板,进一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占领国防科技高地,用科技创新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础。

(三)用好人才集聚经验,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汇聚力量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从各地选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线建设。人才向四川集聚,不仅实现了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向四川的迅速配置,还在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和不断开拓创新中,为四川锻炼培养出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之成为四川发展建设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三线建设聚集了大量人才,才能为后来四川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四川成为科技大省、科技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应借鉴三线建设时期的备份思维,巩固和加强四川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研发投入、搭建创新平台等各种方式,吸收人才留川、人才入川,为推进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四)用好以工业建设为抓手经验,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找到切口

经过三线建设,四川成为全国钢铁生产基地、电子工业基地、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机械工业基地、化学工业基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取得上述成绩的关键抓手是工业建设,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经验仍可运用于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当然,制造业发展绝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即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进一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五)用好三线建设宝贵精神财富,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动力

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三线建设者克服各种严峻困难,孕育和凝练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是三线精神,其内涵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二是两弹一星精神,其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三是科学家精神,其内涵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几种精神都是后来人可以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源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虽然新时代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但在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仍然需要精神的力量来鼓舞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奋勇向前。

三、三线建设存在的不足对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镜鉴

三线建设过程中,面临紧迫的国际、国内形势,为确保国家战略安全,一些项目没能充分地规划和论证、准备,存在布局上欠妥、建设上仓促等问题;由于过分考虑战备需要,存在忽视经济规律等失误;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条块分割管理模式等影响,出现经济效益不高和产业集群不集中等问题。这些都为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了镜鉴。

(一)统筹规划空间上的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

工业布局是工业建设的战略部署,是生产力在地域上的落实。三线建设的选址原则是分散、靠山、隐蔽,由此导致一大批现代化企业孤立地建在大山沟中,留下不少安全隐患,产生交通、通讯不便等问题。在项目定点时,较少考虑现代大工业的协作要求,出现有协作联系的企业分散各地的情况,甚至一个企业的多个车间也常常分散,形成一串羊粪蛋,隔断了企业与企业、车间与车间之间的联系,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四川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统筹规划空间上的工业布局,立足极限条件谋划、突出底线思维定位,坚持战略思维落实,特别要把产业链供应链的巩固与提升、企业布局与协同发展放入国际国内大视野中考察研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合理规划,持续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兴的产业集群,力争再创建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战略腹地建设主引擎。

(二)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避免投资浪费

三线建设在投资上,过分强调战备需要,很多项目忽视经济效益,甚至对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效益考虑也不够,存在盲目扩大规模、拉长战线现象,导致一些项目中途下马,长期无法形成综合生产能力,造成损失和浪费,以致改革开放后不得不进行三线调整改造。推进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应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考虑社会效益,达到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目的,更要考虑经济效益,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效率,从而形成建设中的良性循环。

(三)统筹考虑建设者的生活需求,实现生产生活相协调

三线建设时期,许多企业远离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严重不配套,造成职工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升学、生病就医等一系列困难。生活上的不便影响到人心安定与生产效率。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出现三线企业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尴尬状况。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城镇化的浪潮下,2023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人们更愿意生活在城镇,在城镇中品味美好生活。因此,四川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应充分关注建设者的生活需求,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尺,为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者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以实现生活生产相协调。

     请点击查看全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83期).pdf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