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6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15 11:45:00 浏览次数:389 【字体:

编者按:11月8日,第十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江苏、浙江、江西、四川、西藏5家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以及复旦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方志学专家在会上作主题发言。江苏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编修地方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地方志工作的先进理念、创新做法和丰富成果值得我省学习借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实处,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做有文采、有历史细节、赏心悦目、全媒体、国际化的志书,用更多高品质的史志作品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现将江苏省地方志办主任左健伟的主题发言刊载如下,供学习借鉴。

史志部门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志书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这个题目有点宏大,但也确实是一代代方志人思考得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方志文化延绵两千多年,作为现代方志人,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好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给现今的社会呈现什么样的作品,不仅给后人留下史料,更给今人有所启迪。

近年,江苏省在地方志书编纂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大的层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编纂主题志鉴;二是提高地方志记录历史的时效性,编纂即时性记录和实时编纂;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四是强化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编纂重点史志书籍。

编纂地方志书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即使是方志体例在宋代定型以来,也有一千多年历史。这一千年中,方志体例和写作方法也一直在变化。今天,知识记载和传播的技术与手段突飞猛进,人们的阅读工具、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中国古代显学的地方志,如何改变当前知之者甚少、传播力甚弱、影响力甚小的局面,需我们认真思考。

一是古代地方志很多功能正在被替代。如,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历史记录和传播功能,政务信息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向上呈情功能,形式多样的地情书替代了古代志书的育人功能。

二是历史记载的形态,从纸质书籍向图片、音视频和实物转变。今天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博物馆如日中天,这就是例证。短视频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博物馆这种文化形态进入中国也只有100年。

三是历史记载的主体,从修志人向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甚至自媒体转变,今天已进入人人是历史见证者、人人也是历史记录者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面对这些变化,地方志工作者不能沉醉在曾经的辉煌,而是要进行更大力度的、更广领域的改革,确立地方志在新时代应有的地位,高高举起“地方志”这个绵延两千多年的金字招牌。

既然历史记载的形态从纸质书籍向图片、音视频和实物转变,江苏的全媒体志书、江苏省情影像志和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就应运而生。

既然历史记载的主体,从修志人向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自媒体转变,地方志机构的历史记录就不能等着部门呈报资料,而是应主动从主流媒体、各部门的政务新媒体中去获取第一手资料,江苏的月度微记录、年度记录就应运而生。

以上四个方面,每方面都是一篇大文章。下面重点谈江苏省地方志办在地方志书、地情书编纂中做的一些改变和探索。

做有文采的志书

近年来,一种新的文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关注,这就是“方志文学”。这种非虚构的文学体例,把地方的建置沿革,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山川地理、物产、风情、风物、风俗的今昔对比作为参照,以书写展现新时代巨变。如,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写自己的家乡苏州《我的天堂》,记述了苏州近30年的历史性巨变。再如,著名作家叶兆言,借鉴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的笔法,创作了《南京传》,用叶兆言自己的话说,他并不想写一本南京的地方志,而是想以南京为平台来书写整个中国的历史。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周世康,为把自己家乡海门的发展历史书写出来,3年闭门苦心读书撰写,参阅地方志部门提供的9部海门旧志,写成了《海门传》。

从这些事例看,文学已在向地方志渗透。事实上,中国古代很多地方志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地方的名家大家所写,其中不少还是文学家。如江苏苏州的《吴郡志》就是南宋文学家、大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清末南京文学家、写《随园食单》的袁枚,就写了《江宁县新志》,他用抒情诗的优美笔法,这样描述南京:“东南之奥区,山水之都会,形家所指为龙蟠虎踞者是与。或左或右,忽前忽后,若断若续,或整或参差,此天地之精魄,凝结一气以布濩(hù),骨脉相属而窾(kuǎn)窍皆通者也。”

因此,今天新编的地方志,还是要讲究文采,在快节奏社会里创造出一个形式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空间,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如,在“江苏名镇名村志”编纂过程中,格外注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如《东山镇志》第一篇文章《天堂中的天堂》就是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范小青撰写,《吕四港镇志》第一篇文章《中国·吕四赋》由著名辞赋家袁瑞良撰写。志书正文的语言则简练而不失文学性,如《姜杭村志》写吴歌乡音:“姜杭村民喊唱山歌,代代口授心传,发展丰富,其韵律爽朗婉转,节奏自由明快,韵味原始质朴。可喊可唱,可哼可吟……”郎朗的歌声如同随风飘传到耳边。编纂组也在篇首引言、图片配文等文字上下功夫,如《东山镇志》东山特产碧螺春的图片下配文:“明前碧螺贵如金。吸收着山水精华,陶冶着花香果香,七万个嫩芽才换得一斤碧螺春,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读罢这段文字,仿佛碧螺春茶香已飘浮在鼻间。

做有历史细节的志书

谈及地方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本本大部头作品,比如江苏一轮志书平均每部110万字,二轮志书平均每部120万字,《江苏年鉴》25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往往对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做全景式扫描。这类经典史籍,大则大矣,全则全矣,但阅读门槛较高,对普通读者不甚友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适合阅读的书籍,而是查询的文献。“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2019年4月改版为文化号时,一开始就用地方志书的内容,结果发现可读性较差,缺少很多细节和故事。没有细节就没有可读性,在读者中很难引起共鸣。

史志工作者要编纂出老百姓爱看愿读的史志书籍,就要在不改变志书原有体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留住历史细节,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地还原历史真相。如,江苏省地方志办在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时,收录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65篇,在原章节外,作为延伸阅读,作为正文的佐证和补充,浓墨重彩重现史实细节,全景式地记录和再现了江苏20多年“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的历史。《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体量是援藏志的两倍以上,收录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216篇。这样的志书,阅读起来就有味道得多。

另一本志书《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开创了实时编纂的工作方法,2020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疫情防控后,江苏省地方志办就一边收集资料,一边编纂。这本书编纂的最大优势,就是历史细节足够丰富,每天发生的重要事件,每个重要节点的总结,应有尽有。该书不仅记述了江苏省内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成果,还有3000多名“逆行者”支援湖北抗疫可歌可泣的历史;不仅记述了疫情防控的实践举措,还有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经验总结;不仅记述了抗疫斗争中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还有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不仅有抗疫的工作过程,也有“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江苏模式和抗疫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实录》时间下限为2020年9月8日,就是全国抗疫表彰大会的时间,此时疫情还未结束,编纂组在书后留下了“后续表彰”“后续抗疫”的二维码,努力补充后续的历史细节。等到《实录》在11月26日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亮相时,与《实录》并排摆在会议代表面前的《表彰名录》,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见了,从而确保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整记述。

做赏心悦目的志书

以往,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常用“智商”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常用“情商”去评判;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出现用“财商”来衡量一个人的赚钱能力。现在人们安居乐业,开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于是出现了“美商”这个概念。现今社会是一个追求美的社会。这几年无论是江苏省情网、江苏省方志馆网站,还是方志馆的布展、省情影像志,都是力图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书籍编纂而言,江苏省地方志办努力让传统的地方志书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品位,用最美书籍的标准,采用最美的图片、最美的封面和最美的版心设计,来打造方志书籍。如《中国淮扬菜志》彻底颠覆了传统志书的体例束缚和形态风格,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实现了内容与形式、叙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江苏省地方志办在志书编纂中的一次尝试,不同于一般志书的“大部头”,每册都小巧精致,故事性强,更贴近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该书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一函七册,提交出版时字数52万字,被精简到一函五册,字数减到43.7万,减少8.3万字。在字数减少的同时,大幅增加精美图片数量,共收录434张精美图片,展示了400多道淮扬名菜、300多道风味小吃,图文并茂,让人垂涎欲滴。

又如,《江苏地方志》杂志是江苏省地方志系统唯一一个具有正规双刊号、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2019年前,印数不到3000册,主要以系统内赠送为主,订阅量不到20份,社会影响较小。2019年起,江苏省地方志办确立“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进行了3次大的改版:一是变来稿选编为约稿选编,二是按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确定主题,三是打造“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同时,编辑部对杂志的整体风格进行了重新设计,结合当期文化专题,选用相匹配的美术作品进行封面设计,刊物内芯版面注重图文并茂,刊物从内容到装帧都呈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展示了江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2022年,杂志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艺术周推荐提名,并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质量的提高,带来杂志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发行量从2019年的20份提升至2023年的8000份,总印数达9600份。

做全媒体的志书

当今社会,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在智能手机时代,“刷屏阅读”“碎片化阅读”和音频、视频、图片阅读逐渐占据了主导。为适应现代读者阅读习惯,帮助完成快速阅读或深度阅读,江苏省地方志办打造了崭新的“全息媒体志书”。全媒体志书打破了“图片是文字附属”这一传统观念,形成图片独立讲述历史的叙述方式。同时,还跟进现代技术的发展,把二维码延伸阅读的功能引入志书,扩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力图让读者在有限版面中获取更大信息量。

江苏省地方志办倾力推出的“江苏名镇名村志”,做到了将文字、音频和视频充分融合,比起枯燥的传统志书,看起来更像一本充满着创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游攻略”。每一部江苏名镇名村志,都收录了十几个到七八十个不等的视频二维码,其中《东山镇志》收录视频达41段,不但包括东山镇情概况、名胜古迹,也包括“除夕莫厘峰伴观音”“六月廿四荷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令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目前,“江苏名镇名村志”已出版31部,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前面提到的《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收录历史图片以及高原风光美图360余幅,历史影像视频23个;《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收录图片1300幅,视频60个,绘声绘色再现历史场景。

做国际化的志书

志鉴产品真实可信,朴实无华,流传久远,是与世界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江苏省地方志办连续10多年编纂出版《江苏年鉴》英文版,是全国较早一部专门面向海外,全面、系统和深度介绍省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为海外人士认识江苏、了解江苏提供了基本资料和信息,也为国外研究江苏、研究汉学提供了基本素材,被世界很多重要图书馆收藏。

2023年6月,《江苏年鉴(2021)》英文版亮相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交流会暨企业家太湖论坛,作为大会宣传资料,分发给参会的200多位全球重点跨国公司高管、外商协会代表,助力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江苏省地方志办在探索双语志书上作了很多努力。《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的前言、概述、标题等内容都以双语呈现,向世界展示了70年来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即将出版的省情书《这里是江苏》,也通过这种形式,期待让世界各国更多了解江苏,用中国独有的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总之,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要用新技术、新形态、新思路进行时代化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新的历史记录和知识传播体系的变化,让地方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请点击查看全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60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黄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