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01 08:40:27 浏览次数:649 【字体: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会同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的意义,针对我省乡镇(街道)、村志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一、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的意义

(一)有利于留存历史,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一方之全史”,乡镇(街道)、村志作为地方志诸多种类中的一种,是分门别类地记述一镇一村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村镇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是中国发展的直接见证,也是中华文明在各地绵延传承的生动体现。通过编纂乡镇(街道)、村志,记载国家体制中基层组织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变迁、生活模式、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和风景名胜等,对保存和丰富乡镇(街道)、村的自然和社会史料,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与现状,保持中华文明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历史延绵至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编纂乡镇(街道)、村志,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打造一地一域的“精神名片”,挖掘其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内涵,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味,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通过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福建福州、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就常常身边不离“志”。他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作为地情教科书,受到各级地方官员重视,不仅是加强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执政能力的铺路石,而且是了解熟悉地情民风、教化育人、弘扬正气的助推器。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真实客观反映乡镇(街道)、村庄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演变历程、改革创新成果、资源产业优势、地域文化特色,是为现实工作服务的有力辅助手段,有助于党政领导作出科学决策。通过志书编纂,系统梳理和总结乡镇(街道)、村庄发展改革历程,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留下乡愁、传承乡俗,既能助力文化振兴,也能为产业振兴提供可供开发的资料,也为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助力构建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二、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1年5月底,省地方志办印发《四川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通知》提出,按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原则,全省于2028年底前全覆盖编纂乡镇(街道)志,并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村(社区)志编纂工作。作为民族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近年来也陆续编纂出版了一些乡镇(街道)、村(社区)志,其中《李庄镇志》《洛带镇志》《黄龙溪镇志》先后入选中国名镇志工程,但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实现2028年底前全覆盖编纂乡镇(街道)志的目标的难度还很高。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存在量不多、质不优、推进缓慢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缺乏高层次系统规划,部分地区重视不够

2003年四川出台《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志工作地方法规,开创了地方志工作地方立法的先河。2013年11月28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修订,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纂、出版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但未涉及乡镇(街道)志书。2021年3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24项重点任务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其中提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涉及乡镇(街道)、村志修编。2021年,省地方志办印发《通知》,安排部署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部分地区对乡镇(街道)、村志编纂重视不够,整体进展缓慢。截至2022年底,规划编纂的2900余部乡镇(街道)志、1300余部村志,仅分别完成编纂出版330余部、60余部。

(二)乡镇(街道)、村志资料收集、出版难度大,编纂动力不足

志书编纂时间跨度大,资料收集难度大,特别是乡镇和村级历史文献资料欠缺,大多需要进村组、走田野、入农户,全方位、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需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在资料收集环节。加之近年来各级新闻出版部门无论是对公开出版还是内部出版,管控日趋严格,出版审核要求高、难度大,编纂单位编纂动力不足。从统计数据看,2022年全省规划编纂乡镇(街道)志430部、村志250部,出版乡镇(街道)志150部、村志70部,截至年底,实际出版乡镇(街道)志91部、村志40部,出版完成率仅为60.67%和56.34%,且出版的多为本身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村,其余大多数乡镇(街道)、村考虑到资料收集和出版问题,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

(三)乡镇(街道)、村志编纂推进困难,人财物保障不充分

201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启动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工程,全国多地掀起编修镇村志热潮。以浙江为例,据统计,截至2022年,浙江嘉兴镇村志覆盖面已达到80%,宁波、温州、湖州、绍兴等市也已接近50%;浙江村志的编修至2018年总量已超过700部。近年来,江苏、广东等地也陆续掀起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热潮,这些地区大多对乡镇(街道)、村志编纂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保障。从前期调研情况看,资金筹措难、修志人员缺乏是镇村志编纂的难中之难,我省仅有自贡、泸州、德阳、乐山等地部分县(区)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志编纂经费则主要依靠当地村委、村民自愿编纂、自行筹资。乡镇(街道)、村未有专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参与过志书编纂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建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开展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纳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可行性调研,适时组织对《条例》进行修订,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纳入修订内容,确立乡镇(街道)志编纂的法律地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制发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重要性,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纳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出版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全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确保如期实现2028年完成全省乡镇(街道)志编纂出版的总体目标。

(二)强化协同保障,破解经费难题

建议财政部门统筹考虑,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纳入规划乡镇(街道)志采取定额补贴方式予以支持。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一纳入八到位”(一纳入: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八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要求的基础上,统筹各方资源,创新资金保障渠道,着力解决编纂出版经费难题。一是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也可实行以奖代补,对编纂质量高、公开出版发行的,进行奖补。二是动员本地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捐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涌现一批成功人士,他们大多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乡镇(街道)志编纂要积极主动寻求他们的支持,破解资金难题。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可借鉴政府“PPP”模式,引入有实力的文化公司,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由社会力量出资编纂,出版物由社会力量公开发行盈利,筹措资金用于解决前期编纂费用,以此来推动编纂。

(三)创新编纂模式,充实修志队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乡镇(街道)未有专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各地要因地制宜,借势借力,采取有效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充实修志队伍,扩大影响力,切实解决修志人员短缺问题。建议各地建立市、县级史志人才专家库,组织动员专家学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及知情者、当事人参与编纂。建议与各类学会、历史文化协会等相关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吸纳专业史志人才,搭建一批文字功底深厚、熟悉历史、了解乡情的写作班子。结合实际,还可与高校、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拓宽编纂思路,寻求多方协助。

(四)加强借势借力,丰富资料收集

建议各编纂单位坚持开门修志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开展田野调查,进村组、走田野、入农户,全方位、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切实解决资料收集难问题。如充分利用民政系统、文旅系统开展的地名普查和文旅资源普查资料,组织部门、文化部门编纂的各地组织史、民间文学集成资料,结合本地乡土人情、地理风貌、地方特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梳理,真实准确反映一方之全史。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1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