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6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14 08:43:07 浏览次数: 【字体:

大渡河畔英雄多 红色基因永传承——从红军长征路到抗震救灾路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编者按: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本文通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与“9·5”泸定抗震救灾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记述,进一步生动诠释了伟大长征精神及其在四川的传承与弘扬。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地震造成甘孜州泸定县、雅安市石棉县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责任!在党中央、中共四川省委坚强领导下,雅安与甘孜两地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87年前,从石棉到泸定的大渡河畔,留下了红军长征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如今,从石棉新民乡、王岗坪乡,到泸定得妥镇、磨西镇一带,几乎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迅速打响了一场抗震救灾遭遇战,再一次上演了惊心动魄又感人肺腑的一幕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87年前

从石棉到泸定的那段红军长征路

1935年5月25日,为了在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成功强渡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开始陆续渡河。但渡船只有3只,往返一次约1个小时,要使3万多人马全部摆渡过河,大约需要1个月。但国民党的大批追兵离中央红军仅有几天行程,如果中央红军不能迅速全部渡过大渡河,非但不能到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还将被分割在大渡河两岸被敌人“围歼”。形势万分危急。只有夺取安顺场上游的泸定桥,红军大部队才能快速渡过大渡河。26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安顺场研判后,决定兵分左、右两纵路赶到泸定桥,其中红四团为左纵队的先头部队。安顺场离泸定桥有320里,中革军委限红四团在3天内赶到。27日清晨,红四团从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向北进发,在今石棉县田湾东北面的菩萨岗打败防守敌军,当晚宿营在菩萨岗北面的什月坪(位于今石棉王岗坪乡幸福村)。

5月28日清晨,红四团接到中革军委电文,要求他们提前一天即29日赶到泸定桥,也就是把2天的行程缩短到1天。那时距泸定桥还有240里,红四团临危受命急行军。沿途山势陡峭、道路崎岖,“这里的所谓路,有时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有路,也只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左边是刀壁一样高入云端的峭崖陡壁……再往右看,大渡河汹涌澎湃,它象一条宽阔的白链,盘桓在数丈深的峡谷里,闪着寒光,吐着白浪,令人心惊目眩,稍不注意,就有失足落入这万丈深渊的危险。”恰逢暴雨浓雾天气,“暴雨冲打着战士,山洪从峰顶直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像浇上了一层油,滑溜得厉害。拐杖也不灵了,稍不留神就来了个倒栽葱,真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爬中前进。”红四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负重急行军,一路上还要阻击敌军。在猛虎岗山顶,与敌人短兵相接,穷追猛打溃散之敌;在磨西,重新架起被敌人恶意炸毁的过河的唯一木桥。红四团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气概,历经艰险,终于按时到达泸定桥西桥头。他们昼夜兼程冒雨行军240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至今都无人超越的奇迹,而作为“起飞地”的什月坪,也因此载入史册。当天下午,由红四团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夺桥突击队,攀着被敌人拆除了桥板的铁链,顶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奋勇夺下泸定桥。

中央红军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追堵截妄想消灭中央红军主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党和红军为了捍卫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了救国救民,与敌人展开了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在刀光剑影中趟出了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为伟大长征精神的铸就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践基础和丰富内涵。

87年后的今天

从石棉到泸定的那段抗震救灾路

地震发生后,雅安、甘孜两地迅速展开抢险救灾工作。雅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地震灾害一级应急响应、自然灾害救助一级应急响应,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的“9·5”泸定6.8级地震市县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前线工作、灾害监测与防控、抢险救援、群众安置、医疗救援、疫情防控等19个工作组,分线作战。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道路阻断、通讯中断,一时间成为孤岛。市、县相关部门紧急联动,紧急调度15艘冲锋舟,以党员为先锋组建突击队,从水路挺进孤岛开展救援,上演了新时代的“强渡大渡河”。石棉县320名退役军人传承“大渡河勇士”精神,组成大渡河勇士突击队,主动请战进灾区。他们连续奋战3个昼夜,搬运救灾物资近400吨,搭建帐篷近200顶,安置受灾群众近300人。其中70余名大渡河勇士突击队队员,水陆并行5小时,挺进重灾区草科乡抢险救援。同时,全市已集结数百支党员突击队和党员先锋队,数万余名党员干部逆行出征、奋战一线,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在泸定县磨西镇与青岗坪交会处,开展救援的特警队员被湍急的流水拦住去路。身旁是悬崖峭壁,身下是滚滚激流,他们徒手攀绳前往对岸,用身体和绳索搭起“生命桥”,打通救援通道,以命换命救出被困群众900多人。

在受灾严重的泸定县贡嘎布乡,因连续下雨,河流上涨桥梁垮塌,消防员踩着临时用树木搭建的简易木桥运转伤员。在磨西镇共和村,救援人员打通水上索降救援通道,运送“水中孤村”的伤员……这惊险的场景与87年前红军攀着光溜溜的铁链飞夺泸定桥何其相似!桥下还是那惊涛骇浪,桥上还是那赤胆忠心,这让人泪目的一幕幕,被网友誉为“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无论在石棉还是在泸定,武警、消防、医疗、公安、民兵、党员干部等救援力量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争分夺秒开展人员搜救、抢通道路,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不同的时代 同样的英雄

不同的任务 同样的初心

大渡河畔英雄多。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英雄。从石棉到泸定的大渡河畔,洒满了勇士们的热血与汗水。87年前,为了战胜敌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解救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勇士们在大渡河畔与时间赛跑,与敌人浴血奋战。87年后的今天,为了解救受灾受困的群众,在同样的路段,面对同样的艰险,同样有一群勇士飞速奔赴,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在滑坡塌方中断的山路上,与生命赛跑。这是一场跨越87年的同框,是一场同样为人民的“战役”!

红色基因永传承。新的时代,伟大长征精神留下的红色基因在大渡河畔延续。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是87年前还是今天,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士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充分彰显了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使命必达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体现了伟大长征精神在四川的传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石棉到泸定的大渡河畔,从红军长征路到抗震救灾路,一路上奏响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传承,是红色基因在巴蜀大地落地开花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实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伟大精神感召下,在红色基因浸润下,巴蜀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必定打赢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硬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6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