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7 09:1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2018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查阅有关志书资料,整理了《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一文。


 一、崩塌及滑坡特征

崩塌,主要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滑坡,主要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多产生于:地表相对高差大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的地区;有软弱易滑地层分布的地区。在暴雨阶段亦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在史书上,滑坡被称为“垮山”“地滑”“走山”“土溜”等。

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其崩塌、滑坡总数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5%以上。体积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几乎占全国相同规模的50%左右。

2008年6月7日,四川理县境内发生山体崩塌(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四川地区崩塌的特征

四川地区崩塌有多种类型:按崩塌的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人河床、沟谷。如万源市吊板垭崩塌、绵竹县清平乡(今绵竹市清平镇)麦棚子崩塌。

倾倒式崩塌一般具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关系,经长期漫长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其下部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临空,在长期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崩塌。如简阳市平泉沱江左崖崩塌。

2017年9月1日凌晨1时,四川荣县4万方山体瞬间崩塌(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二)四川地区滑坡的特征

四川地区滑坡也有多种类型。

按滑坡体厚度分:浅层滑坡,小于3米;中层滑坡,3~15米;深层滑坡,15~30;超深层滑坡,大于30米以上。

按滑坡规模分:小型滑坡,体积小于3万立方米;中型滑坡,3~50万立方米;大型滑坡,50~300万立方米;超大型滑坡,大于300万立方米。四川最大的滑坡是凉山州布拖县联合乡思子坪滑坡,体积27亿立方米。南江县百唤坪、茂县较场叠溪等,体积都超过亿立方米以上。

按岩层性质分:有堆积层滑坡,包括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等;有岩石滑坡,包括碎屑岩滑坡,碳酸盐岩滑坡等。

按滑坡成因分:有人工切割滑坡,这是由于山坡处的人工挖掘,如修公路、厂房等时,切割斜坡引起的滑坡。冲刷滑坡,由于河流冲刷掏蚀坡脚引起的滑坡。超载滑坡,由斜坡上堆积弃土或碴石或建筑物过多产生超重加载作用所造成。饱水滑坡,由于地下水富集,或因降水、渠道水田等的水分渗人滑坡体中,增重滑坡体,浸润滑动面,使抗滑力降低形成滑坡。采空滑坡,由于开矿等原因,地下被采空或产生地陷而引起的滑坡。

2008年5月31日航拍,四川省汶川县灾区威州镇山体滑坡将过路的汽车砸毁(图片来源:人民网)

原四川省国土局编制的《四川省国土资源图片集》对四川滑坡按滑坡体的组成物质分为四类:

1.粘性土滑坡:四川容易产生滑坡的粘性土,主要有成都粘土和昔格达组粘土岩地层。成都粘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浅丘,滑坡多数发生在由成都粘土组成的二、三级阶地斜坡上。昔格达组粘土岩主要在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流域的局部地区,滑坡多数出现在其强风化层斜坡上。粘性土滑坡的规模一般不大,滑速缓慢,以旋转滑动为主,经常成群出现,其自然滑坡几乎都发生在雨季。

2.松散堆积层滑坡:容易产生滑坡的松散堆积地层主要是残坡积、崩积、洪积等由碎石砂土组成的松散地层,常分布在沟谷底部地形比较平缓的地区。滑坡的运动特征受物质结构和地形的影响较大。均质细粒堆积的滑坡,运动特征与粘性土滑坡近似。坡积、崩积地层的滑坡,滑动面多数发生在堆积层与基岩交界面上,常呈牵引式缓慢移动。

3.软弱岩层基岩滑坡:软弱岩层主要指以泥岩、页岩为主的地层和煤系地层。其岩层滑坡一种是沿层间软夹层发育的顺层基岩滑坡,运动特征多数表现为平移滑动,规模大,滑速快。另一种则是在反坡向地层中滑动面沿裂隙组成发育,形成阶梯形滑动面,滑速较快。这种滑坡的滑动面剪出口如果位于坡脚,则滑坡的块体性较强;如果剪出口悬于坡上,则往往发育成崩塌型滑坡。

4.坚硬岩层基岩滑坡:坚硬岩层主要指以厚层石英沙岩为主的地层和碳酸盐岩、块状变质岩等地层。这种基岩岩性硬脆,滑速极快,滑坡体破碎,规模一般很大,有的滑坡后壁牵引体在坠落过程中解体撒落,堆积在滑坡后缘,有的呈块体状悬挂在后壁。

2013年6月21日,四川芦山暴雨致山体滑坡多处公路中断(郭国权 摄,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二、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分布广

崩塌、滑坡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遍及全省21个市(州)近100个县。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现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此数据含今重庆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川东华蓥山及其以东的三峡地区和川西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雅砻江、金沙江下游地区,且有从偏辟山区向人口集中的丘陵盆地扩展的趋势。

四川滑坡可分为三个区:滑坡危险区,含龙门山、大小凉山、龙泉山、大巴山、长江三峡、金沙江峡谷、岷江上游段峡谷地区;滑坡次危险区,含龙门山、大雪山以西,马尔康—甘孜以东的高原地区,四川盆地北、东、南边部;斜坡相对稳定区,是四川盆地中部与西藏、青海接壤的川西高原地区。

四川崩塌、滑坡发育的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盆周多于盆中。活动趋势是古滑坡不断复活,新滑坡接连发生。

据成都地质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调查分析,四川崩塌、滑坡的分布地带有三:

(一)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呈带状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嘉陵江上游白龙江以及金沙江下游支流小江,雅砻江支流安宁河和鲜水河等,都是构造断裂发育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岩层较为破碎,具有形成崩塌的良好地质和地貌条件,以及激发条件,故沿水系河谷两岸滑坡广泛发育。

(二)沿铁路和公路呈带状分布: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发育,集中分布于不良地质区,如龙门山褶皱带,成昆线、宝成线、川黔线、川藏线等,滑坡密布,危害较大。

(三)沿人类经济活动强烈区分布:根据三峡库区调查资料,有崩塌、滑坡214处,滑体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32处;50万立方米以下的崩塌、滑坡占总数的57.9%。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区的乌江流域中,中小型崩塌、滑坡较多。

2017年6月24日清晨,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图片来源: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网)

三、四川地区崩塌、滑坡活动频繁

滑坡、崩塌在四川地区的活动较为频繁。1989年全省共有10多个地市州上百个县发生灾害几十万处,不仅深丘地区和山区岩石垮塌、山体滑坡极为严重,浅丘地区“馒头山”风化垮塌的情况也十分突出,造成数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据有关铁路灾情统计资料表明,四川的宝成、成昆、成渝铁路滑坡活动频繁,沿线平均发生率较高。川藏公路滑坡平均发生率几乎达1个/公里的状况。铁路工程滑坡高达56%~90%,据1998年调查统计,成昆铁路在四川境内749公里沿线发生泥石流沟159条,滑坡47个,崩塌14处,暴发泥石流168次,阻断交通38次,计1140小时。

成昆铁路喜德段铁路路堤滑坡治理工程(图片来源: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网)


四、四川地区崩塌、滑坡规模大小均有

四川地区崩塌、滑坡活动规模,各个等级都有,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四川也有多起发生。

1967年6月8日9时,雅砻江雅江县孜河区雨日村西南约1公里处发生唐古栋大滑坡,从滑坡后缘到坡脚高差1030米,最大水平长度1900米,最大宽度1300米,这样大规模的滑坡在全国亦属少见,滑坡堵塞了雅砻江河道达9天之久,形成库容6.8亿立方米的天然水库,最大天然坝高355米,坝堤体积约6800万立方米。6月17日8时,突然溢流溃决,使大坝下游附近水位陡涨40多米,与金沙江汇合处上涨达16.5米,给西昌、米易等8个县造成巨大损失,冲毁农田、房舍、牲畜、粮食、公路、桥梁、厂矿等。

2013年7月23日,四川达县管村镇段山体滑坡(图片来源:新华网)

五、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发生的规律

崩塌、滑坡灾害的发生、发展,也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具有一定规律性,通过分析、探讨、研究,总结出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发生的规律。

(一)同时性:有些崩塌、滑坡受强烈地震和降雨发生及人类开挖、爆破等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二)滞后性:有些崩塌、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如降雨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后,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问。滑坡也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崩塌、滑坡也属此类。由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的滞后时间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岩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岩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强烈地震过程中(主要是震级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常有崩塌集中出现。

(三)季节性:降雨是四川地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绝大多数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在汛期,每年雨季都是崩滑灾害的高发期。其活动变化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6~10月的降雨高峰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繁期,7~8月是高发期。

(四)夜发性:四川地区暴发的规模较大、灾情较重的崩塌、滑坡也多具有夜发性,如西昌县(今西昌市)者波祖滑坡、汶川县龙溪乡滑坡等,暴发时问都在夜晚或凌晨。

2009年10月29日四川雅安山体崩塌(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六、崩塌、滑坡带来的危害

(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崩塌、滑坡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伤亡人数仅次于地震、洪水灾害。如1989年7月9日~11日,华蓥山地区由于采矿、工程建设的原因,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死亡300余人。一般规模较大的崩、滑、流常造成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个别甚至达到数亿元。如1988年四川宜宾大滩村滑坡一次损失2亿元。

(二)破坏城镇、矿山、企业。清人张邦伸《锦里新编》记载,“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786年6月1日)川省地震,清溪山崩,壅塞泸河(今大渡河),断流十日,五月十六日(6月11日)泸水忽决,高数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而去,嘉定府(今乐山)城西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叙(宜宾)、泸(泸州)以下,山村房料拥蔽江面,几同竹”。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山溪口镇发生近100万立方米的滑坡,汽车队、机修厂、化岩煤矿、粮管所等单位受灾,死亡22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

(三)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全省铁路沿线分布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崩塌、滑坡百余处。成昆线全长1083公里,计有崩塌、滑坡184处。成渝线全长505公里,有崩塌、滑坡56处。龙门山区的江油、九寨沟、黄龙公路逢夏季常中断通行,崩塌、滑坡特别发育,每公里密度高达10余处。川藏公路每天都要受到灾害的威胁,严重影响西南边陲大动脉的正常运行。1968年8月26日7时,攀枝花市103站滑坡,短短3个小时,江边的5幢楼房全部倒塌,工业输水管折断,公路被毁,电力网中断,交通全部堵塞,几乎使全市陷人瘫痪状态。该处又于1971年7月31日和1972年1月,多次发生大规模滑坡,给该地区造成重大损失。

崩塌、滑坡体落人江河之中,形成巨大涌浪,击毁对岸建筑设施和农田、道路;推翻或击沉水中船只,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落入水中的土石形成激流险滩,威胁过往船只、影响或中断航运。

(四)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四川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地质条件复杂、山体结构脆弱的地区,如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严重威胁和破坏这一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它们毁坏水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如攀枝花到宜宾的金沙江沿江7县,共发生水电工程滑坡2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1046万元。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产生巨大涌浪,涌浪翻越大坝冲向下游形成水害。

(五)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1981年7月9日,四川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使全省18个地、市、州90多个县区发生约6万处崩塌、滑坡,其中规模较大的达47000多处,特别是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分布尤为密集。它们中断了交通、破坏了灌溉渠系、耕地和山木,滑坡数量之多,发生时间之集中和造成灾害之严重程度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四川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矿产基地,但在该区约6.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200余个,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严重困难。

(六)崩塌、滑坡除直接成灾外,还常常造成次生灾害。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为泥石流累积固体物质源,促使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滑、崩过程中在雨水或流水参与下直接转化成泥石流。如1989年7月9日,华蓥市溪口镇发生100万立方米滑坡,滑体在滑动过程中破碎解体,在大量暴雨和地表径流的参混下转化为泥石流。泥石流顺坡奔腾而下,流动达1公里,所经之处,农田、村庄全被摧毁。泥石流掩埋了矿山、煤矿12处、溪口粮店、溪口水泥厂等单位和数个村庄的全部房屋、建筑、生产设备和车辆,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死亡221人。

崩塌、滑坡另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堵河断流,形成天然坝,引起上游回水使江河溢流,造成水灾或堵河成库。一旦库水溃决,便形成泥石流或洪水灾害。如1967年6月,雅江县唐古栋一带发生大型滑坡,滑体落入雅砻江,垒成一座高175米至355米、长200米的天然拦河大坝,堵江断流并造成长达53公里的回水区。9天之后,大坝决口溢流,造成洪水泛滥。

2013年8月11日10时左右,四川省屏山县新安镇井坝村山体崩塌(图片来源: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2地质队网)


【参考资料】

1.第一轮《四川省志·地理志》《四川省志·地质志》《四川省志·水利志》;

2.《巴蜀灾情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4.《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资料收集:何晓波 张兆法 朱艳林 罗一洋 雷雨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