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志书中记载的四川历史上山体崩塌及处置方式

作者:朱艳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4 21:40:00 浏览次数:1515 【字体:

2018年10月11日上午7时10分左右,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危及甘孜州白玉县、巴塘县、得荣县等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多个水电站造成威胁。10月11日下午16时30分,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宣布从即时起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10月11日17时,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10月12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对抓好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应急处置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受彭清华、尹力委派,副省长尧斯丹已于11日下午赶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

2018年10月11日7时10分左右,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我省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制图杨仕成,来源:2018年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第1版)

滑坡点位于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金沙江上,西岸为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东岸为甘孜州白玉县绒盖乡生公村和则巴村(图片来源:四川观察)

滑坡点位于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金沙江上,西岸为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东岸为甘孜州白玉县绒盖乡生公村和则巴村(图片来源:四川观察)

2018年10月11日7时10分左右,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并形成堰塞湖。图为山体滑坡现场(徐平波摄,来源:2018年10月12日《四川日报》第13版)

2018年10月11日上午7时10分左右,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10月11日下午16时30分,四川省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王克 吴春摄,图据中国西藏网,来源:2018年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第1版)

据川报观察、四川在线、封面新闻等媒体报道,10月12日17时40分左右,白格堰塞湖湖水从拢口自然溢出,堰塞湖形成自然泄流。截至13日8时30分,白格堰塞湖自然泄流流量超5000立方米/秒,已大于金沙江上游来水量,暂时不需人工干预措施。因滑坡原址出现新的裂缝,可能引发二次滑坡形成新的险情,13日18时30分,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

2018年10月13日,无人机航拍照片显示,金沙江堰塞湖下游河流顺畅(来源:2018年10月14日《华西都市报》)

2018年10月13日8时30分现场拍摄的白格堰塞湖(来源:川报观察)

为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作用,10月12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紧急行动,查阅志书中特别是金沙江沿岸地区州、县志中有关山体崩塌阻断河流及处置措施的记载,为白格堰塞湖抢险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2018年10月13日,在白玉县盖玉乡打乙西村炯青洞临时安置点,党员突击队正在帮助转移群众搭建帐篷(四川日报记者何海洋摄,来源:2018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

甘孜州各部门全力开展避险抢险工作(图片来源:甘孜新闻网)

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山体滑坡发生后,阻断金沙江干流并形成堰塞湖,危及甘孜州白玉县、巴塘县、得荣县等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图为得荣县一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 强巴真追摄,来源:2018年10月13日《四川日报》第1版)

2018年10月11日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并形成堰塞湖。截至10月13日凌晨,甘孜州已妥善避险转移安置3个县、17个乡镇、51个村的1741户、10526人。图为民兵应急分队分发救灾物资(四川甘孜军分区供图,来源:2018年10月13日《四川日报》第2版)

2018年10月13日,在白玉县盖玉乡打乙西村炯青洞临时安置点,乡卫生院的医生为受灾转移群众检查身体(四川日报记者何海洋摄报,来源:2018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

2018年10月13日,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地灾转移安置点内,村民正准备煮火锅(来源:2018年10月14日《华西都市报》第1版)

2018年10月13日9时现场拍摄的白格堰塞湖洪峰过叶巴滩水电站(来源:川报观察)

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排险气象监测点(韩玉江摄,来源:中国气象局网)

一、志书中有关山体崩塌阻断河流的记载

(一)甘孜州境内金沙江沿岸地区志书记载情况

1.滑坡与山崩主要爆发于高山峡谷地区,有的因地震造成,有的由于雨水长期渗透而诱发,也有的因冰川消融而发生剥皮式崩塌。甘孜州境内康定、泸定、丹巴、德格、巴塘、得荣等县高山峡谷区近100多年来发生较大滑坡与山崩16起(解放前6起,1950——1990年10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泸定摩岗岭因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石渠与西藏生达比邻地段和1967年雅江县唐古栋发生的大滑坡,都曾导致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截流达数日之久,又造成严重的水灾。(《甘孜州志》)

2.1984年7月,巴塘县白松乡恩拉通发生大型泥石流,冲毁耕地30余亩,定曲河被泥石流堵塞,淹没30亩正待收割的小麦。水渠被冲毁,国家拨款15000元,补助炸药4吨,疏通河道,整修水渠,恢复生产。(《巴塘县志》)

3.1995年5月,康定县响水沟崩塌,导致大渡河断流40多分钟。(《甘孜州志(1991—2005)》)

4.1997年12月1日下午5时,金沙江东岸巴塘得荣公路82公里处苏哇龙乡雄龙村发生一次大滑坡,一次性约10万立方米土体滑入金沙江中,顿时江水阻断达4分钟之久,经过滑坡中部的150米公路完全毁坏,滑体完全毁坏雄龙村上等耕地2公顷、投产林果树200余株。(《巴塘县志·续编》)

5.1998年10月6日,巴塘县境北部波戈溪乡境内的国道318线337至338公里间发生大滑坡。其滑坡长250米、顶宽100米、厚度6米多,造成近80万方土石从800米高的山腰上垮塌下来,截流巴曲河达11小时之久,并使巴曲上游形成一个长1500米、平均宽15米、容量达65万平方米的大水库。下午3时许,河水漫过高达10多米的滑坡飞泻而下,冲毁民房一幢,耕地50亩,冲走牲畜23头(只)。同时将国道318线361公里至363公里间的两公里路基全部冲毁。(《巴塘县志·续编》)

四川省地质灾害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二)其他志书记载情况

1. 1934年,德阳绵竹市绵远河瓦窑堡滑坡堵江,溃坝后死亡200人。(《四川省志·地质志》)

2. 1967年6月8日,雅江县孜河区唐古栋雅砻江右岸,滑坡、崩塌体积约7800万立方米,堵断雅砻江形成高175米堆石坝、回水长53公里,9天后溃坝,江水上涨29.6米,冲毁下游房屋桥梁建筑等。(《四川省志·地质志》)

3. 1981年9月4日,广元军师庙——朝天站K313崩塌性滑坡,体积20万立方米,将铁轨推至嘉陵江对岸,江水断流12分钟,施工棚被毁,死13人,断道371小时。(《四川省志·地质志》)

4. 滑坡是与泥石流成因相类似的一种山地灾害,在暴雨阶段亦可转化为泥石流。汉源县流沙河流域42条泥石流沟中,有70%发生滑坡崩塌,引起泥石流活动。川西山地滑坡主要类型有岩石滑坡、破碎岩石滑坡、松散堆积层滑坡等。1967年6月8日,雅砻江右岸唐古栋即在三叠系西康群灰黑色泥质板岩与中厚层砂石中,发生切层大滑坡。其滑坡体后缘高程为3500米,出口高程为2500米,高差达1000米,滑石面积约1.7平方公里,滑坡体约0.68亿立方米,滑动过程十分迅速,总共约5分钟。由于滑床甚陡,大部物质均滑入江底,堆成左岸高355米、右岸高175米的天然坝,壅塞江流9日后溃决,40余米高的水头向下游急泻,因预报及时未发生大的伤亡事故。

盆地边缘龙门山区,滑坡多分布于山麓地带及主要河流峡谷段中的宽谷中,主要沿断层破碎带、泥页岩与堆积层中发育。岷江、沱江、嘉陵江上游河谷,常有破碎岩石滑坡。岷江在公元前10年以及公元1437、1449、1773年等年份,多次被地震诱发的山崩滑坡所阻断。1933年叠溪大地震造成的大型崩滑,至今仍壅阻成大小两个海子。平武县叶塘上河谷地段,沿江有滑坡旧迹多处。

四川地震导致崩山壅江的记录,最早有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犍为柏江、捐江山崩壅江,回水淹死13人并冲毁城墙之事;汉犍为郡治在今宜宾附近,但此两江指今何水,则难考实。晋、唐、清四川境内都有岷江山崩壅江的记载。此外,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川西高原江河,都有地震洪水记录。

近代最严重的两次堰塞湖溃决,都发生在岷江干支流上。一次是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786年6月1日)康定至汉源地震,泸定县南磨西面山嘴崩塌,堵塞大渡河9日之久,回水至泸定桥头。积水于15日漫决,坝溃大水涌至乐山,浪头还有数丈之高,好像一座小山在行走。沿江的乐山、宜宾、泸州、重庆等地淹死十万余人,水势一直到宜昌才逐渐平复。另一次是民国22年(1933年)8月,叠溪大地震导致岷江干流壅塞3处,形成堰塞湖。40天后,最下游一湖突然溃决,涌水浪高数十米,都江堰堰首建筑物冲毁无存,并涉及下游乐山、宜宾等地,带来巨大洪灾。(《四川省志·水利志》)

四川省泥石流分布图〔地图来源:《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5. 2004年9月5日12—13时,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发生特大型岩质滑坡。滑坡前部冲入前河,堵塞河道形成宽1500米、高2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堰塞湖回水达20千米,水位上涨20—23米。滑坡摧毁房屋2983间,损毁田地1097亩,317户1255人无家可归,堰塞湖淹没区1万多人受灾,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罕见的特大型滑坡。(《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

6. 2001年5月27日凌晨1时左右,崇州市苟家乡薤子村三组和大木村一组交界处洞洞岩发生特大山体滑塌地震灾害。塌方总量达100万立方米左右,致使对面山坡距沟底30米左右6名熟睡农民和路经此处的2名东风车驾乘人员失踪,淤埋装载机4台。沟内形成近100万立方米的块石堆积坝,坝高约50米左右,按汇水面积和库区估算,库容达370万立方米左右,汛期出现洪峰流量,将导致松散堆积体溃坝并形成特大洪水,洪水对沟床揭底拉槽,挟带沟谷两侧松散物质直泻而下,严重威胁苟家乡政府、六顶沟电站、薤子坪电站和沿沟居住的农户及沿途桥梁、公路、通讯设施、企事业单位安全。(《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引发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地震发生后至6月21日,四川灾区共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堰塞湖104处,其中极高危等级1处、高危等级6处、中危等级28处、低危等级69 处。初期34处大中型堰塞湖主要沿沱江、涪江、岷江和嘉陵江4条水系分布于绵阳、德阳、广元、成都、阿坝5个市(州)共9个县(市)。堰塞湖威胁下游北川、绵阳、江油、安县、什邡、绵竹、彭州、剑阁、德阳等地的城区以及一些水库、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受威胁总人口达200万。截至6月21日,四川地震灾区陆续又发现堰塞湖70处,加上初期发现的34处,合计104处。其中以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安县肖家桥堰塞湖、安县老鹰岩堰塞湖、平武县南坝(文家坝)堰塞湖、绵竹市小岗剑电站上游堰塞湖、青川县石板沟堰塞湖为代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灾情》)

唐家山堰塞湖湖口全貌(来源: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网)

二、历史上处置由山体崩塌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的措施

历史上有关处理山体崩塌阻断河流形成的堰塞湖的措施记载较少,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分卷专门设章节记述地震后堰塞湖处理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2009年4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启动编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四川省军区、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方志办等部门历时近十年共同编纂完成,2018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置

唐家山堰塞湖位于北川县漩坪乡、涪江支流湔江距北川县城3.2公里处。2008年5月13日,承担抢险救灾任务的95806部队4个情报处理工作组和专家组在分析地震灾情时,发现湔江北川县城上游唐家山地区有一个特大山体滑坡将整个河道堵塞,河水上涨明显,具有严重威胁性。5月15日起,有关部门连续侦查监测,发现受堵塞河道水位上涨速度快,蓄水量大,已形成高危级堰塞湖,并对下游北川、江油、绵阳等地构成重大威胁。

2008年6月10日9时记者搭乘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从空中拍摄的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情况。截至2008年6月10日9时30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流量达1760立方米每秒,泄流量进一步加大,堰塞湖下游的北川流量达2240立方米每秒(新华社记者李刚摄,来源:中国政府网)

5月22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全面展开。5月22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绵阳市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二次会议,主持研究应急处置具体方案,明确“主动、尽早、排险与避险相结合”的原则和“安全、科学、快速”的指导方针。决定成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水利部、地方、军队和有关部门的力量,实施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排险,尽力避免堰塞湖溃决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5月23日,成都军区联指下达《全力以赴排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命令。5月24日,水利部会同长江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等单位,研究制定《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施工方案》和《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水文应急监测方案》。同日,按照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同步实施工程措施除险和人员转移避险,积极主动采取工程除险措施,确保唐家山堰塞湖不能导致一人死亡”的总体目标,出台排险和避险方案。

2008年6月10日9时记者搭乘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从空中拍摄的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情况(新华社记者李刚摄,来源:中国政府网)

6月7日,唐家山堰塞湖实蓄水达2.39亿立方米,为“极高”级别。经排险,6月9日,堰塞湖泄流量达48立方米/秒,湍急水流已形成有效冲刷,最宽过流面达20米。当日18时,经爆破作业后,唐家山堰塞湖泄流量达到81立方米/秒,“悬湖”湖面抬升显著变慢。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回落至719.48米,水位下降到720米的安全水位以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解除。

2008年6月10日上午,记者搭乘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从空中拍摄的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洪水流经北川县城的情况。截至2008年6月10日9时30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流量达到1760立方米每秒,泄流量进一步加大,堰塞湖下游的北川流量达2240立方米每秒(新华社记者李刚摄,来源:中国政府网)

(二)肖家桥堰塞湖排险

肖家桥堰塞湖位于安县(今安州区)茶坪乡(现名千佛镇)茶坪河上,因强震作用导致右侧边坡大规模垮塌,是仅次于唐家山堰塞湖的第二大堰塞湖。堰塞坝坝顶高程760—770米,下游河床高程 695米左右,堰塞坝高度65米,坝顶长390米、宽260米,堰体体积228万立方米,最大库容2000 万立方米,属高危级堰塞湖。同时,垮塌的堰塞体还阻断了河道右岸公路。

2008年6月6日,大型工程车将预备的巨石推入肖家桥堰塞湖渠口,控制水流量,以减缓湖水流速,防止溃堤(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来源:中国政府网)

5月27日下午,开挖泄水渠,清理茶坪河河道。6月6日13时30分开始溢流,之后坝体局部溃决,最大下泄流量587立方米/秒。此后,经几次整修,泄流槽长900米、宽70米、深30米,坝体堰口无变化,泄流槽基本稳定,水流下泄平稳,险情解除。

2008年6月6日,肖家桥堰塞湖开始放水泄洪,导流渠将洪水引入茶坪河(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来源:中国政府网)

(三)文家坝堰塞湖排险

文家坝堰塞湖地处平武县南坝镇文家坝,因地震造成山体滑坡,石坎河河道被堵塞而形成,水面以每天1米的速度上升。5月24日下午,堰塞坝出现渗水,且渗水面积迅速扩大,情况十分危急。5月24日,抢险队连续72 小时不间断作业,在堰塞体上挖出一条顶宽11米、底宽6米、平均深2.5米、长400余米的过水通道;27日10时30分,导流渠泄流。30日,抢险队为加快施工进度,将4台重型挖掘机、3台重型推土机、1台装载机分批运至现场,采取分层开挖、复式断面过流、挖冲结合、充分利用水头的冲击和水流的挟带能力、有效扩大过流断面等抢险施工技术;同时采纳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地质专家建议,将原泄流渠底宽增至10米、渠深增至4米,堰塞湖水位进一步下降,且泄流平稳。6月4日,文家坝堰塞湖险情基本解除。

2008年5月27日,文家坝堰塞湖导流渠泄流(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考资料】

1.第一轮《四川省志·地理志》《四川省志·地质志》《四川省志·水利志》《甘孜州志》《巴塘县志》《白玉县志》;

2.第二轮《甘孜州志(1986—2005)》《巴塘县志·续编》;

3.《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执笔:朱艳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志工作处

资料收集:何晓波 张兆法 朱艳林 罗一洋 雷雨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