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升起的希望——汶川地震志卷六:《灾区生活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卷六《灾区生活志》是一部系统、客观记述灾区群众生活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内容涵盖群众生活救助、转移安置、社会事务、商品供应、教育文化、基础设施修复、公共安全等方面。它不仅仅凝聚了编纂人员的心血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属于事件志(或称专题志),是近年来修志领域遇到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灾区生活志》的编纂按照“以类系事”的原则,从资料中找线索、抓脉络,吸收消化大量资料,对篇目进行了反复修订,使得《灾区生活志》的篇目分类更加准确、合理、严谨。
《灾区生活志》观点明确、框架合理、资料丰富、行文规范、符合志体,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灾后群众生活的基本情况。在编纂过程中,《灾区生活志》将与其他卷交叉重复的内容如心理抚慰、全国哀悼日、卫生防疫等章节进行了大幅删减。与此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反映灾区群众生活的内容,如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社会工作服务、金融服务、邮政服务、“坝坝电影”、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质量监督等具体事例及内容。《灾区生活志》在数据运用、地域记述、时间表述等具体问题上也做到了一一比对、细致落实,在细节以及行文上狠下功夫。
5月14日,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受灾群众领取药品和衣物(肖青 摄)
5月24日,党员、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右三)为灾区群众分发食品。(CFP 提供)
6月26日,江油市 集中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饮食(四川省民政厅 提供)
数据和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线,相关问题要科学处理。针对资料不全的问题,《灾区生活志》的编纂人员不等不靠,先期大胆进行编写。《灾区生活志》尝试“留出天窗”的工作方法,为各个参编单位补充资料提供了便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综合资料较少的问题。《灾区生活志》采用“综合资料在概述、篇下述中分配使用,取消章下述”的方式,避免了综合资料较少造成的过多重复等问题。针对数据来源广泛并具有多元性的问题,坚决舍弃有误的数据资料;对非用不可的数据资料认真核对;对综合数据与分数据不符的问题,在确认综合数据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坚持使用综合数据,舍弃分数据,用文字加以补充表达。这些尝试较好地处理了编纂中的数据使用问题,不失为本部志书一大亮点与特色。
事件志的编写没有先例可鉴,《灾区生活志》做到了勇于探索和创新。《灾区生活志》在编纂中打破固有模式,不断创新方法,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同一事件的记述,进行统一编排,坚持科学整合,融为整体。特别是对抗震救灾中物资的筹集、调运、发放及灾区群众安置、遇难遗体处置等来源广泛、种类杂乱的资料,采取“打破单位界限、统一整合”的办法,使得零散的资料化为有机的整体,按照“以类系事”的原则,积极摸索事件志编纂的新方法。同时,坚持“述而不论”,采取以面带点、点面结合的方法,从大处着眼,抓住事关灾区群众生活的主要方面,精心选用群众灾后生活状况等事例,从具体记述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处理好与其他卷的交叉重复后,《灾区生活志》突破原有的修志模式,集中解决“典型事件的完整性记述”与“以类系事原则要求分类记述”之间的矛盾。在灾区群众安置中概括提炼群众安置管理与服务的内容,而在其他篇章中展开记述整个灾区的各项管理与服务情况,既全景式地展示了群众安置的内容,又兼顾了“以类系事”的修志要求,在事件志的记述方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4年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始终秉承“扎实工作、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求真务实、创建精品”的工作理念。《灾区生活志》指导思想正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地震灾区群众救助、安置等生活情况;资料丰富、翔实,记述脉络清晰,体例把握的得当,不失为一部充分具备了“资政、教育、存史”功能的优秀志书。
撰稿:张睿\ 编校:张健\审核:李江\终审:于伟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