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17:54:16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王皖军 ‖ 疫情下的思考
从小播下中医的种子

作者:王皖军 来源: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幸福路小学 发布时间:2020-04-14 16:01:04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下的思考

——从小播下中医的种子

王皖军 

    关键词:中医 种子

      要: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粹。自古以来,名医辈出,专著不断,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品药编写《本草纲目》,从见表知里的扁鹊到刮骨疗毒的华佗,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点穴针灸到“打通任督二脉”,其知识可谓博大精深,其功效可谓起死回生。也正是由于其深不可测,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令人欣喜的是,北京计划在中小学普及中医文化,让中医知识走进课堂,通过中医故事、武术游戏让孩子们认知中医学规律,让孩子们正确了解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以便不舒服时可以进行简单处理。

    笔者认为,北京的这种做法值得称赞,中医复兴不妨从孩子抓起。首先,从孩子开始,通过青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浸润中医学知识,培养其中医理念。其次,普及医学谚语、俗语知识,让孩子们通过搜集、整理背诵谚语和俗语来积累医学知识。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刺痛我的心。从疫情期间专家和病人治疗情况可以看出,中医的治疗非常有效。中科院院士仝小林称,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武汉集聚了当今国家最强大的中西医力量。这次赴武汉的,除仝小林院士,中医药领域直接上阵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等国内中医名家。谈起强大的中医阵容,仝小林说,这是“真正代表了国家水平”。

随着对新冠肺炎疾病本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西医的分期诊疗方案每一版都在变化,中医也是如此。充分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吸纳地方一线专家意见和建议,集全国中医药诊疗经验精华的新方案不断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已把新冠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如果说得再具体些”,仝小林说,“我个人认为,其中医病名可定为‘寒湿疫’。”

《黄帝内经》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病、阴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是完全不同的。仝小林认为,此次新冠肺炎是由寒湿之疫邪引起,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所以在治法上,要针对寒和湿。具体来说,因为寒邪被湿邪所抑遏,治疗寒邪,要温散、透邪,用辛温解表之法。治疗湿邪,要芳香避秽化浊。这是大的原则。

这次新冠肺炎病患,从病位来看,在肺和(或)脾。《黄帝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综合武汉气候及所看到的病人,也可以完全没有脾胃症状。

历史上,中医药曾多次有力抗御烈性传染病。《伤寒杂病论》便是东汉张仲景在细致观察诊治“伤寒”这一传染病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明清时期瘟疫频发,吴又可首先提出“疠气”致瘟的病因学观点,强调邪从口鼻而入。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把瘟疫归纳为“温病学”范畴,并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完整理论体系,使中医对瘟疫的防治从理论到临床逐渐成熟。“2003年SARS肆虐,我提出‘肺毒疫’辨治理论,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患者,疗效确切。”仝小林说。

“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之所以这样归属,仝小林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病发于冬季,而且主要是从冬至(2019年12月22日)开始,经历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节气(2020年1月20日),这个时间段是一个高发期。按照“冬九九”来看,发病正值“一九”前后(2019年12月22日至12月30日)。所以,在这个季节,“寒”邪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武汉的湿气大,今冬尤甚。以往这个时候,武汉开始降雪了。而2020年1月至今,阴雨绵绵天气持续了16天,湿气重,气候反常。散寒除湿为治疗大法。

仝小林说,中医药在早期预防和治疗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比如:密切接触者,通过中成药预防,可以使其减少或者不发病。已经有发热的病人,但不能够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推荐用5种中成药降温,这些发热病人里可能也有普通感冒者和流感患者,也可能有新冠肺炎的早期感染者,用这些药主要是降体温,使其快速恢复正常。但一定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基、病理,抓住他们的核心病基和主要症状拟定方子。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辨证到位了,施治效果就好,患者就能从中受益。许多从隔离点转到方舱医院的患者,还要求医院给他们继续吃中药。

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市武昌区市民王泽民一家4口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无床,治病无药,他通过网络求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李光熙为他开方。40多岁的王泽民第一次喝中药,效果出乎意料。

“中药救了我的命,救了我们全家的命!”王泽民领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愿意把他的经历同大家分享,希望更多患者看上中医、吃上中药,早日战胜疫情!

去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消息,该市计划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该课程老师将在本周报名遴选后接受中医部门培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课程旨在普及中医文化,非硬性规定,课程不进课表,不列为考试项目。

不久,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发出一篇微博:中医是超越西医的学问,但中医逐渐没落的原因则是“中医学太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让中医复兴,使其造福人类呢?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粹。自古以来,名医辈出,专著不断,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品药编写《本草纲目》,从见表知里的扁鹊到刮骨疗毒的华佗,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点穴针灸到“打通任督二脉”,其知识可谓博大精深,其功效可谓起死回生。也正是由于其深不可测,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令人欣喜的是,北京计划在中小学普及中医文化,让中医知识走进课堂,通过中医故事、武术游戏让孩子们来认知中医学规律,让孩子们正确了解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以便不舒服时可以进行简单处理。

我认为,北京的这种做法值得称赞,中医复兴不妨从孩子抓起。首先,从孩子开始,通过青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浸润中医学知识,培养其中医理念。既然周杰伦的一曲《本草纲目》可以把孩子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中医保健理念的熏陶也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

其次,普及医学谚语、俗语知识,让孩子们通过搜集、整理背诵谚语和俗语来积累医学知识。我们不妨多讲一讲“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每天一个苹果,拒绝医生上门”“春捂秋冻,到老不病”“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贴近生活的中医小常识,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中医知识。

第三 ,我们不妨从生活习惯上传递生活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培养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例如合理膳食可以减少小胖墩,脚趾抓地可以预防近视眼、中医辨证论可以提供解题思路,天人合一则会减轻孩子们的焦躁易怒感。又如,药食本同源,马铃薯益气健脾,有消炎解毒之功能,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和皮肤湿疹等症。再如,当你遇到难题时,调整气息可以摒除紧张情绪而使精力更加集中,不一而足。

第四,让中学生把中医知识与其他学科融汇贯通。建议老师们在上时政、语文、生物、化学、历史等日常课程时植入中医知识,如天体运行和四季变化中该如何调节生物钟?航天员服用何药避免晕眩?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为何服用人参养荣丸?麻沸散是谁发明的?当然,要使老师不辱百事通的使命,需要对其进行传统医学培训,让其集中“充电”,普及中医学知识,才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第五,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内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例如,通过中药种植园地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医药知识普及。而武术课则可以让孩子们将掌握的健康养生和中医传统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巩固中医文化的同时培养其当中医的雄心。另外,在向学生灌输健康养生理念后,孩子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理念带回家,与家庭成员共分享,让健康养生的观念进一步得到扩散、浸润和光大,让中医治未病等理念深入人心。去年,屠呦呦团队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正式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屠呦呦事迹纳入教材,是对科学精神的深度弘扬,也是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有效举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研究产生崇尚心理,对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有了科学家偶像,中小学生还需要加强其他方面的科学供养。如学校严格落实科学课,提供科学实验场所和设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注重培养小小发明家,这样才是对科学家精神的真正弘扬和落实。

第六,倡导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其实,这并不是屠呦呦第一次得到舆论关注,早在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摘取诺贝尔奖,就已经引发全球关注。照理说,一个科学家摘取了世界桂冠,就意味着功成名就,在以后的日子里,完全有资格坐享其成,颐养天年。可是屠呦呦却不是,她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没有因此而停止对科学的研究,而是在之后的这些年里,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深居简出,默默无闻,醉心研究。因为她明白,她虽然研制出了青蒿素这种物质,但是虫害并没有消除。事实上,近些年,虫族已经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科学界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应对虫族的抗药性。威胁人类健康的虫族得不到遏制,科学研究就不会停止。这是值得学习和弘扬的精神。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仅仅有专业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勇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在屠呦呦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从屠呦呦的成功不难看出,勤奋和执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特别是要让孩子们学习屠呦呦勇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果学校严格落实科学课,提供科学实验场所和设施,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小小发明家和未来的华佗、屠呦呦会层出不穷。中医复兴应当从孩子抓起,抓早抓好,抓出成效,使不久的杏林,扁鹊雀跃,华佗频出,让悬壶济世者妙手回春,打通所有的任督二脉,一定会有更多华佗、屠呦呦造福人类的!

 

参考文献

光明网2020-03-01 中医新时代 河南:中医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诊率达10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20-02-28 中医新时代中医抗疫中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一名武汉患者的日记

ƒ海外网2020-02-24 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新冠肺炎病患应第一时间服中药

(作者系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幸福路小学高级教师) 


作者简介

王皖军,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幸福路小学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阜阳市书法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安徽青年报》《阜阳日报》《诗歌月刊》《新诗歌》《星星》诗刊等报刊。


来源: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幸福路小学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