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16:18:07

【“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杨华 ‖ 志愿者心路三部曲

作者:杨华 来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2020-03-11 10:38:59 浏览次数: 【字体: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的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59890114@qq.com

截稿时间:疫情结束后十日左右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审核通过后的作品,在四川省情网“‘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展示”专栏发布,同时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发表,并收入正在组织编纂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

志愿者心路三部曲

杨 华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大地。我有幸成为微心战疫志愿者,一个主要为一线抗疫医务人员无偿提供心理援助的线上公益平台。期间,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简称为志愿者心路“三部曲”。

第一阶段:紧张,向往。

 我之前做过不少公益活动,但参加心理咨询服务,而且是线上社群平台,还是第一次。

 我很渴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正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机会考证。因此,对参加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志愿服务抱有极高热情。

 有紧张,在辗转扫码等待进群的过程中,担心人太多,自己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会选不上进不了群。有大学毕业时拿着简历找工作的忐忑不安,与一种不确定感。

 有向往,对于自己不了解而渴望进入的未知领域,无形中怀有一种对圣地的憧憬,极度亢奋的多种情绪交织,甚至有些寝食难安。思路有些混乱。

第二阶段:学习,察觉。

 经过一夜一天的漫长等待,我有幸进入了志愿者群。满怀心想事成的感恩,与奉献真心的激情,主动请缨。但此时刚处于建群阶段,暂时没有实质性任务。

 通过群里车轮战般的通知宣传,看到平台每天开展的讲座,兴致勃勃地进去学习,了解一些心理疏导的基本技巧、应对危机的有效方法,以及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自我观照等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无形中触发了自我察觉。发现,自己如此急迫想做心理服务志愿者,既有缓减恐惧带来无助的求援,也有减轻因灾难认同心理机制产生的感同身受灾区人民苦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内疚感。

 如此的察觉,把内心深处的压力清晰呈现,看见了疫情带给自己的恐慌与无措。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此氛围的学习,比做服务更带给人成长。

第三阶段:领悟,安住。

 在主动承担群里小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曲折,或者说,有了心理上的小挫折。

 之前有一个误区,认为从事心理工作的群体,应该是自我疗愈最好、情绪最稳定的团队。在围绕任务简单的交流过程中,却发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团队想法各异,甚至不乏别有用心的人。有神圣之地被玷污的强烈落差感。

 暗自分析了平台存在的问题:顶层设计不清晰,管理流程缺乏社群运营特色,管理层基本功力不够,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明白问题的根源后,不能达到自己进群时更好做服务的初衷,有一段时间的焦灼。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可控感让压力再一次来临,有些进退维谷,不知何去何从。

 但是,这样的迷茫情绪,很快被一件事化解。在节外生枝的一个小插曲中,让我见识到,心怀大爱的志愿者发起人,在所搭建公益平台千头万绪、分身乏术的高强度运转下,却能做到反求诸己、躬身自省,照拂自己的心理。感动于其克己复礼的自律,与堪称一流专家的修为。

 豁然开朗之际,对心理咨询服务有了平常心。由此领悟到,个人的修为,和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成正相关,关键在于个人是否不间断地向内追寻,是否清醒地察觉并寻找自我。

 个人的修行,随时随地都在。做志愿者服务,和每一天吃好饭睡好觉并无本质区别,修行是日常而具体的,是次第而行的。

 无论是灾难突降,还是岁月静好,我们都需要安住于当下,安住于一切的生命活动中,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都同等重要。

作者简介

 杨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中心科技处副处长、智库办公室主任。《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在多个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国内首部“蓉漂”散文集《不似天涯,是吾乡》。与儿子合著散文集《你的九岁,我的九岁——亲子文学成长手记》,被誉为大陆版的《亲爱的安德烈》,广受两代读者好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中心)

来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中心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