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作者:刘彦青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3日 13版) 发布时间:2022-05-23 21:27:44 浏览次数:359 【字体:

刘彦青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3日 13版)

【青年学者论坛】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这使得《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宏厚深远的寄托意义。其后因单篇流布,《史记》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其后班氏父子补《史记》记事所未及,断西汉一朝为限以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成后世史书不易之体。然《汉书》仍以《史记》纪传体为祖,未泯灭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功,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明代归有光甚至提出了“二十史皆为《史记》”的说法。

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新唐书·柳宗元传》谈到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而柳宗元作的《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中也说“迁与退之,固相上下”。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提到张方平见苏洵之文“以为似司马子长”。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即便被时人称“不好《史记》”的苏轼,王安石也称其所作《表忠观碑》“似司马迁”。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诗似二李,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明代黄省曾《与李献吉书》称李梦阳“古文奇气俊度、跌宕激昂,不异司马子长”,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康公海行状》称康海“议论如孟轲,为文类马迁”,康海在《渼陂先生集序》中称赞王九思“叙事似司马子长,而不屑于言语之末”。与复古派相对的唐宋派茅坤在《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中自述“少喜为文,每谓当跌宕激射似司马子长,字而比之,句而亿之”;归有光在《五岳山人前集序》中称自己“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清人唐鉴在《法镜野先生》中称赞“天下言文者归太史公,而明归熙甫。学之,为能神似”。“归震川似《史记》”是明清学者的共识。到清代,桐城派先驱戴名世对《史记》文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徐宗亮《南山集后序》称“当时固有称其文得太史公逸气者”。姚莹将姚鼐拟作司马迁,在《识小录》中曰:“惜抱轩诗文,皆得古人精意,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代不乏人,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平准书》。”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曰:“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云:‘江瑶柱似荔子。’又云:‘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呒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呒然也。非呒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呒然也,行焉而已矣。”强调了“以味不以形”的逻辑思维,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刘克庄《跋郑大年文卷》曰:“余尝谓作文难,论文尤难,貌似者不若意似。……意似者,杜诗之似《史记》也。”此说着眼在杜诗与《史记》的“意似”而非“貌似”,与杨万里“以味不以形”之说名异实同,皆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这一观点在注重辨体的明代受到批判,杨慎《升庵诗话》曰:“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谢肇淛《小草斋诗话》中也认为:“少陵以史为诗,已非风雅本色。”基于此,清代学者对此题进行修正。沈德潜《说诗晬语》曰:“五言长篇,固须节次分明,一气连属。然有意本连属,而转似不相连属者:叙事未了,忽然顿断,插入旁议,忽然联续,转接无象,莫测端倪。此运《左》《史》法于韵语中,不以常格拘也。千古以来,且让少陵独步。”将“杜甫似司马迁”的讨论局限在五言长篇。王士禛又着眼于七言歌行,其《渔阳诗话》曰:“七言歌行,杜子美似《史记》。”方东树《昭昧詹言》中也总结七古曰:“诗莫难于七古。七古以才气为主,纵横变化,雄奇浑颢,亦由天授,不可强能。杜公、太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二千年来,只此二人。”并由此深入杜诗叙事的研究:“欲知插叙、逆叙、倒叙、补叙,必真解史迁脉法乃悟,以此为律令。”至清末刘熙载《艺概》总括而言:“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最终完成了对宋人“杜甫似司马迁”论题的修正,使得其被限定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成为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也将《金瓶梅》与《史记》比拟,认为“惟《金瓶梅》纯是太史公笔法”。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并认为“《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拟《史记》评点现象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不胜枚举,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观念。

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曰:“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东坡步骤太史公者也。”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清代王芑孙将庾信《哀江南赋》比拟为《太史公自序》,曰:“以庾子山《哀江南》而论,其悲壮雄俊,沉郁顿挫,为六朝以来所仅见,后人谓其神似《太史公自序》。”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胡应麟《少室山房曲考》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金圣叹同样将《西厢记》列入“六才子书”,用与《史记》“一副手眼”进行评点;晚明孟称舜称赞元人武汉臣《天赐老生儿》曰:“如此剧与《赵氏孤儿》等白,直欲与太史公《史记》列传同工矣。”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

“拟《史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彦青,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3日 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