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看望母亲的闺蜜‖高善峰

作者:高善峰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3月7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5-03-17 14:12:25 浏览次数:53 【字体:

看望母亲的闺蜜

高善峰

母亲去世接近九年,我一直想圆与她在世时的一个约定——其实不如说是我日益强烈的念想——去看望她儿时的伙伴,她的闺蜜,我的姑姥。

姑姥与母亲待字闺中时,是前后屋的邻居。她比母亲小两岁,但按照村子里的辈分论,母亲要称呼她为姑,所以我要喊“姑姥”。这并不影响她们从小就成为好朋友。她们只是没有在一个锅里吃饭,却经常在一个被窝里睡觉。

姑姥父亲去世得早,我的外公外婆家因为田地比较多,经济稍好,便经常帮衬她家。用姑姥的话说就是,她从我外婆那里得到了“长嫂如母”般的关爱。后来,我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姑姥嫁到集镇上的张家后,夫妻俩吃苦肯干,敢为人先,经济上越来越好,每次回娘家,姑姥都会给我的外公外婆带礼物、给现金,一直持续到他们去世。

姑姥最早给我留下印象,是我几岁的时候。母亲嫁入我们高家之后,因多方面原因,家里经济相对困难。我小时候体质较弱,恰恰又比较挑食,不爱天天吃令人反胃的清水煮红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年月,我经常惦记的是不可能实现的白面馍馍。有时跟着父母去参加婚丧嫁娶的宴席,事主家给每个来客发的白面馒头、白鸡蛋,我都视若珍宝。那种白面馒头,一层一层,裹得很紧,一边吃,一边还会掉渣,是被我当作稀罕的零食对待的,超级美味。

记不清楚到底是几岁时的某次,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返程时,她说要带我去姑姥家。

那时,利用嫁在集镇的优势,姑姥家在人来人往的街口开了一个商店。对我诱惑最大的地方就在这里——去了,姑姥亲热地拿出饼干啊果子啊糖啊什么的给我吃。她白白净净的,笑眯眯的,很和善。对一个肚皮长期处于极度干瘪状态的几岁的孩子来说,姑姥的这个店是有多大的吸引力啊!以至于在那之后的四十多年,我一遍一遍在回忆那个美好的场景。

所以后来,每次和母亲一起去外婆家,我总是跟母亲提出,返家的时候经过姑姥家。但母亲却一共只带我去了寥寥几次——长大后我才明白她是有顾虑的。

之后的数十年间,那些曾经含化在舌尖的糖块一次次渗出陈年的甜,那些甜蜜的回忆,像一种声音,一次次督促我尽快行动起来。今年正月十五后的一天下午,我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那个魔力商店,去完成我与母亲的约定。

集镇完全变了,老街不见了,青石板不见了,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小店也早就消失了,都被一栋栋楼房、一条条新街道取代了。一路打听问寻,经多人指引,才找到姑姥的家。

敲门无人应答。轻轻推开门,小心探头进去,看到一个狭小房间里坐着一位老婆婆,戴着帽子,正刷着手机。看到有人进来,她抬头看着我,我也仔细看着她,都没有说话。我不敢肯定是她,就走到近前端详确认。是她!是那个四十多年前给我饼干给我糖吃给我留下半生美好回忆的姑姥!我控制着激动的情感,声音清晰而肯定地对她说:您是我的姑姥啊!

“姑姥”“姨姥”这样的称呼,在我的老家,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意味着自己的母亲和对方是有特殊亲戚关系的。听到我这样称呼,她站了起来,走到房间的门边,继续看着我:“你喊我姑姥,你是谁?”

“我姓高!”我看着她说。“我姓高”这三个字一出,姑姥神情大变,伸出她那一双无比粗粝的大手,抱着我的脸颊使劲摩挲着:“我的乖乖,你是小运啊!”她马上喊出我在外婆家这边的专用名字!姑姥竟然清楚记得当年那个爱吃糖的小孩!尽管上次见面已经不记得是何年何月了。

在一下午的回忆中,我第一次从她这里听到了很多当年的故事。

姑姥说,我母亲是和她同一年出嫁的。当时姑姥22岁,我母亲24岁。母亲出嫁当天,原计划高家是要用大车接亲的。“大车”是那种纯木头的,四个轮子也是木头,两边车身较高,牛拉,类似于平板车的豪华版。但因为当天大雪,大车难行,改用拖车(拖,读四声,农村拉犁耙的专用工具,没有轮子),依然是牛拉。

姑姥还告诉我,她们出嫁那年,村子里有八位待出阁的姑娘,年龄相当,长相相仿。现在八人中已去世三人,其中,就包括我的母亲……

聊天过程中,姑姥打电话把她正在街上经营生意的女儿、外孙都叫了回来,与我见面。“陌生”的我们相互“交换信息”才发现,两家的子女都是听着对方家庭的故事长大的,分别都能叫出对方家里孩子的名字。就在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81岁的姑姥爷(姑姥的丈夫)带着他的外孙,正朝我的车上装着各种礼物。

返程路上,晚霞在车窗上流淌成河,我的泪水一直止不住地流。车子穿过的乡间公路,两侧都是正在肆意生长的深绿色麦苗。透过车窗与泪水,我恍若看见两位短发少女正穿过时空的麦田,将记忆的种子播撒在后辈的掌纹里。有些约定从不需要刻意兑现,当我们在时光长河的两岸彼此凝望时,那些未竟的絮语早已化作星辰,永远悬在血缘织就的长河之中。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3月7日第12版

作者:高善峰

来源: 《四川日报》2025年3月7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