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家文化的伦理价值意蕴

作者:陈延斌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3日 15版) 发布时间:2025-01-13 15:19:56 浏览次数:206 【字体:

陈延斌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3日 15版)

传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演进的家庭文化样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质,是我们民族道德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家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传统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家文化是由家训文化、家礼文化、家德文化、家风文化、家乘文化和家法文化等构成的家庭、家族文化体系,每个部分都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家训文化。家训主要指父祖长辈对家人子弟的教导训诲,又称家范、家规、家诫、族训等。家训是中国人居家生活、修身齐家、待人接物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家训文化主要有三类:一是文本形式的家训家书文献;二是教化形式的家庭训诫活动,即言传身教;三是物质样态的文化,如祠堂文化、中堂文化、庭院文化中所蕴含的训诫内容等。家训文化虽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但核心都是睦亲持家、修身立德、教训子孙、为人处世的训诲。家训中的勤俭持家、敦族睦邻、蒙以养正、温良谦恭、励志勉学、近善远佞、救难怜贫,以及报国恤民、清廉为政、笃守名节等训诲,无不具有伦理道德的内涵。

家礼文化。本文指有别于家德规范的家庭礼仪文化,是狭义的家礼。孟子认为“礼,门也”,礼是理解文化的重要门径,而家礼文化则是家礼在理念、仪式、器物、制度以及教化等多层面呈现的文化形态。相较于家训、族规、家法、家风等家文化形式,以冠婚丧祭“四礼”为主体的传统家礼,其礼意饱含道德的教育性、仪节的庄严性、伦理制度的规约性,是培养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素养的重要路径。融汇伦理理念、道德规范与礼仪仪节的家礼文化,贯穿中国人数千年的家庭生活,至今仍然是礼仪文明的重要体现。

家德文化。家德即家庭道德,是家庭生活中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旨在调节父子、夫妇、兄弟姊妹“六亲”之间的伦理关系。这种文化往往体现在家训族规、家礼家仪以及谱牒之中,家训族规文献中几乎无不强调加强家庭成员家德修养和教化的重要性。譬如,司马光《家范》就规定,“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强调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家风文化。家风,又称门风、家声、父风等,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尚、风范。家风文化是一种无言的教化,它内蕴的家庭持家之道、处世风格、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濡染着家人、子孙,构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突出表征。颜之推《颜氏家训》开篇就言其家庭“素为整密”的家风,使其蒙以养正,言谈举止、规行矩步莫不谨守家礼家德。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赓续着修齐治平、治家范世的精神薪火。

家乘文化。家乘也称谱牒、家谱、宗谱等,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和世系传承的文献。家乘中的郡望源流、堂号字辈以及家族典范人物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优良传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资源,而且发挥着凝聚族众、周亲恤族、教育子孙、弘扬家族优良传统的作用。明清以来,随着家谱修撰的兴盛,其道德教化功能愈加彰显。

家法文化。家法是传统社会国家法纪的重要补充。广义上是指家族治理的礼法,狭义的家法是指调整、处理家庭、家族成员关系的制度规定,它以强制性约束形式发挥着规范族人恪守家德、稳定家族伦理秩序、保障家族治理的重要作用,支撑了家德和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当然,传统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糟粕,例如有些家训、家礼、家法中强调卑幼屈从尊长、愚忠愚孝等封建伦理;有些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女烈妇的迂腐观念等,无疑应当摈弃。

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

《易经》很早便提出了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理念。作为“农业—宗法”社会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伦理型文化,家文化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对中国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以家训、家德、家礼、家风、家法、家乘等为主要内容的家文化,作为家庭轨物范世的“教科书”,成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教化的初始场域。其中,家长、家族撰作的家训族规中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制订的家礼中的礼仪礼意内蕴,编修的谱牒中的先人事迹、家史家风,其首要宗旨都是教化、引导、规范家人子弟修养个人品德、家庭道德和处世道德。

其次,家庭成员在优良家文化引导熏陶下,形成的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亲睦家齐、周族善邻等家庭美德,成为中国人修德立身、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素养。家长的训谕和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较之他人教育或学校教育更易于入耳入心,被孩子认同和践行。家文化在教化途径和制度规诫上有效地保障了子孙基本道德素质的养成,促进了传统社会家人、族众间的伦理秩序和家族生活的和谐稳定。

最后,家文化的濡染虽然作用于家庭、家族内部,但它又通过家训族规、家礼文献的刊行传播,进而影响其他家族的家文化建设。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家礼》、袁黄的《训子言》、朱用纯的《治家格言》等都被大量刊印,广泛传播,使得这些家族文化突破了一家一族的教化,而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公众读本”,促使家风向民风世风拓展延伸,产生了深远影响。载入宋元明三代史书、被皇帝屡次旌表为义门的浦江郑氏家族,经统治阶级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其家训《郑氏规范》、家礼《郑氏家仪》以及该家族以孝义治家的雍肃家风,对社会的伦理教化起到典范作用;该家族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道德教化内容和实效性强的家风培育举措,更为其他家族道德建设和家风世风建设提供了可以师法的范本,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一些学者型官员如清代吏部尚书陈宏谋编辑的《五种遗规》等,收录很多家训、家礼文献。这些图书刊布天下,发挥了教化民众、敦风正俗的作用,助推了儒家伦理的社会化、世俗化。

中华文化是家国一体的文化,如果说国家法律和礼乐文化是为了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需要,那么家文化则更侧重于乡土中国与家族内部的道德教化及伦理关系的调适,协同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助力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优秀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是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源头活水和丰富滋养。

传统家训文化可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提供极富价值的参考。今天的时代虽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细胞和社会的“重要基点”,仍是公民个人品德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养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甚至是最长久的学校。传统家训文化中无论是训诲子弟修身做人,睦亲齐家,还是对家人处世道德的指导,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扬弃来为今所用,特别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教育载体、路径和方式方法,充满教育智慧,更值得借鉴来助推新时代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

传统家礼家德文化可为家庭和社会礼仪文明建设提供镜鉴。家德文化倡导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敬、敦亲睦族等道德规范,是调整家庭、家族成员间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传统家礼文化之冠婚丧祭“四礼”的礼意、礼仪、礼俗等的合理部分,也需要承故拓新,挖掘其中的积极内涵和仪式礼节,为创制承继传统、契合时代要求的家庭礼仪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以裨益于新时代家庭礼仪文明培塑和社会礼仪文明建设。

培育良好家风可以促进民风世风的净化和优化。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家风文化,其中无论是勤政公廉、报国恤民的名宦家风,睦族善邻、仁德范世的义门家风,仁心义路、士魂商才的儒商家风,还是勤俭持家、平和处世的百姓家风,都存在丰厚的伦理道德教化意蕴,既是家族、民族安身立命的文化基因,也是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此外,作为传统家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堂文化、祠堂文化、庭院文化中的装潢寓意、楹联匾额、牌坊碑刻,谱牒中的家训宗范、堂号字辈、先贤事迹,都可以通过合理扬弃来涵养公民个人德性和家庭美德,并最终转化为新时代家风培育和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营养。

(作者:陈延斌,系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传统家文化与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13日 15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