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中唐诗人对新乐府的理论阐述

作者:郭丽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9日 13版) 发布时间:2024-03-19 15:31:17 浏览次数:328 【字体:

郭丽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9日 13版)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在努力恢复古乐府传统,如李白、元结等人。与此相反,还有一批诗人又在大力倡导新乐府,如中唐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人。其实,早在初唐时卢照邻就表达过对新乐府的看法。他在《乐府杂诗序》中对周代以来的乐歌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古乐府没有很好地继承周代乐歌传统,同时认为古乐府拟作要求遵守本事,因此形成了“《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现象,这是诗人缺少反思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他强烈主张:“发挥新题,孤飞百代之前;开凿古人,独步九流之上。自我作古,粤在兹乎!”然而,卢照邻只是提出了这一理论主张,他本人并没有写出“自我作古”的新乐府,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中唐诗人李绅、元稹、白居易开始有意识地写作新乐府,并对新乐府做了理论阐述。李绅的新乐府没有流传下来,其有关理论阐述只能从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题注中看到一些片段。元稹的新乐府理论集中体现在《乐府古题序》中,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则主要体现在《新乐府序》《与元九书》中。在新乐府创作上,白居易后来居上,大幅度提升了新乐府的创作规模。新乐府组诗创作,由李绅的十二首、元稹的二十首,增加到白居易的五十首。

元、白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新乐府概念。卢照邻只是提出“发挥新题”,但他并没有创作新乐府。之后杜甫创作了一些新乐府,但并未明确表示所作就是新乐府。元结也创作了一些新乐府,但他将其叫作“系乐府”。到了李绅、元稹,才把所作新乐府称作“新题乐府”。到白居易,则明确称作“新乐府”,即《与元九书》中所谓的“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可见,白居易所谓新乐府,也是指新题乐府。梳理“新乐府”概念出现的过程可以看出,从“发挥新题”,到“系乐府”,再到“新题乐府”,最后到“新乐府”,新乐府概念越来越明确。

在颠覆古乐府传统上,元、白的态度更彻底,理论表述也更清晰。元稹《乐府古题序》云:“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元稹把是否讽谕现实作为评价乐府优劣的标准,他认为写作古题不如借古题讽谕时事,借古题讽谕时事不如写作新题。元、白把乐府的现实功用强调到了极点。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表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认为新乐府在内容上必须为具体的现实政治而作,不能为了作诗而作诗,显然很强调新乐府的政治讽谕性。而元稹所说的“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也较卢照邻“《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说法更为犀利,对古乐府的批评也更加彻底。照此说法,古乐府就只有文学价值而全无社会价值了。

元稹还阐述了一些乐府学知识。其在《乐府古题序》中对乐府诗的入乐情况作了区分,将乐府诗的辞乐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声以度词”。即所谓的“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具体包括“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个诗题标记。一种是“选词以配乐”。即所谓“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具体包括“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个诗题标记。这是继沈约之后,曲学家之前,对乐府诗辞乐关系最清晰的表述。“因声以度词”也自此成为一个关键概念,被后世用来揭示词体起源。

元稹指出文人编撰的《乐录》存在不当之处。如其《乐府古题序》云:“而纂撰者由诗而下十七名,尽编为《乐录》。乐府等题,除《铙吹》《横吹》《郊祀》《清商》等词在《乐志》者,其余《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后之文人,达乐者少,不复如是配别。”元稹所说《乐录》当为《歌录》。《乐录》与《歌录》有别,前者记录乐府表演活动,后者记录乐府歌辞。元稹认为不应把那些不入乐的诗编入《歌录》。这一看法过于绝对,需要具体分析。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必与朝廷礼乐机构有关:或是朝廷礼乐机构曾经表演的歌辞,或是朝廷礼乐机构正在表演的歌辞,或是希望成为朝廷礼乐机构表演的歌辞。据此而论,元稹的说法,就将大量乐府诗排斥在乐府《歌录》以外。更何况,前人将元稹提及的《木兰》《仲卿》等诗收入《歌录》,必定有所依凭,并非随意收录。且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曾看到过元稹《乐府古题序》,但仍然收录了《木兰诗》《焦仲卿妻》等诗,这说明元稹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最起码郭茂倩并不认可。

元稹修正了“乐府肇于汉魏”的说法。《乐府古题序》云:“刘补阙云:‘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齐牧犊作《雉朝飞》,卫女作《思归引》,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刘补阙具体情况不详,其所云“乐府肇于汉魏”是就乐府总体状况而言,乐府诗中确有部分琴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出自先秦,但这不能改变绝大部分乐府诗产生于汉代这一基本事实。《乐府古题序》云:“其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若《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之类是也。”指出了前人写作古题偶尔也会背离本事,这有助于人们了解拟作古乐府的一些实际情况。

元、白新乐府辞中也涉及一些乐府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倡导古乐、反对俗乐的观点。如元稹《华原磬》云:“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华原软石易追琢,高下随人无《雅》《郑》。弃旧美新由乐胥,自此黄钟不能竞。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何时得向筍簴悬?为君一吼君心醒。愿君每听念封疆,不遣豺狼剿人命。”从诗中可以看出盛唐时古乐日渐凋零、俗乐备受欢迎的状况,而诗末四句也表明元稹对此持反对意见。白居易《五弦弹》也表达了相同观点,诗序云:“恶郑之夺雅也。”诗中进一步阐述这一主旨云:“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澹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古乐有很多优点,音调舒缓,曲淡节稀,一唱三叹,能令人心境平和,怎奈重今贱古是当下人之常情,古乐已无人演奏。

再如白居易《法曲歌》云:“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交相侵。”在白居易看来,胡乐掺入华音,会直接威胁到华夏政治兴盛,因而呼吁朝廷一定要正华音,清夷声,绝不能让胡乐侵袭到华夏之音。此诗中有自注云:“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玄宗虽雅好度曲,然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始诏诸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深异之。明年冬,而安禄山反也。”可见,他甚至将安史之乱与乐府表演胡部新声联系了起来。

这一看法并不限于白居易一人,而是唐人的普遍认识。开元年间,胡部乐曲升堂演奏,到天宝年间,乐曲多以边地名,如《凉州》《伊州》《甘州》等,这些乐曲多为边将进献。《开天传信记》就记载了精通音律的宁王根据五音特点听出了新曲《凉州》的异常,认为是“播越之祸,悖逼之患”的征兆。尽管音乐与政治本无关联,但审音知政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备受重视,而音乐与政治治乱的关系,又往往在政治衰乱之际被强化揭出。宁王的观点事后确实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得到了佐证,虽然这样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不免无稽,但是却也反映了唐人对胡乐新声与国运衰败之间关系的认识。

(作者:郭丽,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9日 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