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寻找康巴》>详细内容
2024-07-08 16:21:51

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十):香格里拉——西方“桃花源”

作者:王怀林 来源:《寻找康巴》 发布时间:2019-06-09 19:37:57 浏览次数: 【字体:



《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书影

香格里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香格里拉——西方“桃花源”


一粒沙子也可以看到世界,

 一朵野花也可以看到天堂,

   从你的手心里能够了解无限,

从一瞬间能够知道永恒。

                       ——[英国] 布莱克

香巴拉的故事远没有结束。1833年,一个英国小说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把西方人重新卷入了香巴拉热中。

詹姆斯·希尔顿,美籍英国著名作家,1900年出生于英国格兰来镇,1954年12月20日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消失的地平线》完成于1933年,书中描写的是本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逊、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等四人乘飞机撤离该市,欲飞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飞行途中他们发现飞机被劫持,沿着喜马拉雅山由西向东偏北飞行。入夜,飞机迫降在一座狭长的山谷口,飞行员受伤濒于死亡,临死前他断断续续告诉安然无恙的四名乘客: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宿。



詹姆斯·希尔顿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正惊慌失措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族人簇拥着的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老人出现了。老人带他们经过一条秘密的山间小道,进入一个叫“蓝月山谷”的峡谷,来到一座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雪山山腰的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

 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有数千居民(以藏汉为主,也有西方人)在此安居乐业,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相同,有儒、释、道等教派(除了喇嘛庙外,还有一个道观和儒教的寺庙),但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信守“适度”的美德,这使得香格里拉社会祥和安宁,人们相亲相爱,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富裕、长寿和高尚的生活。

 在香格里拉有许多神秘、奇妙的事情。比如,因为适度地开采黄金,人们生活富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人雅士在此研究着他们感兴趣的各类问题;由于风光绮丽,心情超脱,这里的居民都十分长寿,许多人超过一百岁但仍显得十分年轻,还可谈情说爱,长期修持藏传佛教密宗的最高喇嘛有250岁,理政香格里拉已100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离开这宁静而超凡脱俗的山谷回到尘世,却会很快失去他们的年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察,他们多认为香格里拉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不愿离开。只有马林逊总想回到英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并请康威伴他离开。

康威再次出现时,是在重庆的教会医院,他已失去记忆,马林逊不知所终。经过艰辛的漂泊和心路历程,恢复了记忆的康威又重新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途……



《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后,成为当时的最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

《消失的地平线》的意义在于,它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一个“人间乐土”的形象化意境。正如《不列滇文学家词典》中称:“小说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为英语词汇贡献、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新词。对它的涵义解释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那里的生活是透明而清澈的,它远离正在走向毁灭的西方现代机器文明世界。”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的最好品牌之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的无形价值。

 正如某权威的香格里拉研究专家指出:“多数西方作家和学者相信,‘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来自于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一词,意指偏远山林中的一处理想完美的地方。此词在用梵文、藏文写成的有关生命轮回的描写中被经常提到”。



 不仅理念,从发音上也有共同之处。英语中的“香格里拉”是由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一词演化而成,其发音和迪庆方言“香巴拉”完全一样。


(未完待续)

来源:《寻找康巴》(王怀林著),2010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寻找康巴》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