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九 探秘东女国之都(五)沉积的记忆——那华轿下的迤地长裙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丹巴自古出美女,与历史上处在同一地望的东女国有无联系呢?”
“人们说,是这优美的环境滋润出如花的美人,我却认为是美人们的巧手装点出这迷人的家园。”
“人们一直为男权社会的一统江山而扼腕,丹巴女性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流风余韵,是否能给人类以别样的启示呢?”
九
探秘东女国之都(五)
沉积的记忆——那华轿下的迤地长裙
由于丹巴地处大渡河谷,通过周边的低山垭口可连接岷江和雅砻江流域,自古就是民族迁徙的大走廊和战略要冲,夷人、蜀人、羌人等远古族群都曾进入这一地区,元代忽必烈的中路军也曾由此进军云南,包抄宋朝;清代乾隆时期在这一区域进行过数十年的战争。使得这一地区的历史重重叠叠,互相交错,迷影重重。比如上述甲拉甲波(明正土司)的正式分封乃元代之后,似与唐代东女国无涉,但一是东女国时期也是小邦林立的时期,后人很有可能将小邦(甲波)之名附会;二是东女国延续时间史无记载,但女国文化延续到近代却也是事实,在建国前的嘉绒十八土司中就有女土司存在,但何为东女国的嫡系传承尚需查考。
嘉绒土司部落(图片来自网络)
藏文典籍《墨尔多风光》记载的“厦休嘉莫那,休且足贾”,意为东女国峡谷有十八个大部落(区域),到底是指东女国时代的小邦还是清代的嘉绒十八土司,已难考证。
丹巴墨尔多神山(图片来自网络)
对该古建筑群的来历,也有人认为是元代蒙军大将驻防之地。经调查,梭坡系藏语音译,含义为“蒙古人”。历史上这里曾有蒙古人游牧和定居,故以族名命名地名。据梭坡现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回忆,他们少年时代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六月的庙会期间,长辈们都要穿着与平常不同的古老服装和装饰,参加唱戏、跳锅庄、赛马等活动。男人们头上的帽子多数是黑白羊毛毡子制成的毡帽。男女所穿衣服形似汉族穿的长衫,但领口、袖口和衣褊都镶有宽一寸左右的花边,脚上穿的也是用白布或白毡子做的靴子,腰拴绸带或毪带不等,与现代蒙古族的服饰无异,唯一的差别是只说藏话而不说蒙古话而已。
丹巴梭坡乡古碉群(图片来自网络)
考虑到年代的不同,也有同一地区作多种用途和堆积多种文化的可能。何况,古堡年代的确定,尚须予以科学的测定。
但是,历史的影子常常是挥之不去的,它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模糊,但昔日的辉煌却变成记忆潜藏沉积于民间,不时浮现出瑰丽的面容。比如这一带的本教文化影响至深,至今民间尚有众多本教巫师(当地称小隼子)兴风作浪,以及本教巫师与佛教喇嘛斗法的故事。
丹巴梭坡乡(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东女国,不仅通过当地众多地名和遗迹,指示着通向历史隧道的座座路标,众多民间传说,也使女国文明在今天或明或暗地时时浮现。
据仁增先生介绍,他曾听乡里的多位老人谈到莫若(结)甲波的故事,在这生活着众多神灵的民间独领风骚。有一位已去世的老太太,在她弥留之际曾谈到在她到山间磨坊推磨的时候,曾经在一阵阴风之后,在一群喧嚣马队之间,看到一台镏金的大轿逶迤而来,那花轿的下面飘然垂下青色的百褶长裙,而轿杆之上,一溜修长的手指在阳光下熠熠闪射出奇异的光芒;一位花甲的老人,幼时在古堡下的台地放牧,忽见放牧的牲畜悚然惊起,而大队的人马风卷残云般呼啸而去,他的坐骑也兴奋地随之而去;一位上山拾材的妇人曾看到过古堡下纵情狂欢的人群……以致在今天的民间话语中,对女人地位较高的家庭人们还说:就像莫若甲波时一样!
藏彝走廊中的九龙民居及其墙体上的百褶裙影子(王怀林 供图)
虽然此地的历史尚须史学家们进一步厘清,但东女国的辉煌,确已变成深深的记忆沉积在当地的民间。
丹巴美女及百褶裙(作者 供图)
前有东女国,今有美人谷。今天,丹巴因其山水形胜和独有的女性文化而日渐扬名,其甲居藏寨已吸引了众多游客。据说连接丹巴和梭坡的大渡河大桥即将兴建,笔者相信,一个从中路到梭坡的穿越古碉王国和探秘东女国故都的黄金旅游环线,也即将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丹巴美女(图片来自网络)
(第九章完)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