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九 探秘东女国之都(三)从中路到梭坡 穿越女王的疆域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丹巴自古出美女,与历史上处在同一地望的东女国有无联系呢?”
“人们说,是这优美的环境滋润出如花的美人,我却认为是美人们的巧手装点出这迷人的家园。”
“人们一直为男权社会的一统江山而扼腕,丹巴女性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流风余韵,是否能给人类以别样的启示呢?”
九
探秘东女国之都(三)
从中路到梭坡 穿越女王的疆域
由于“嘉莫查瓦绒”和“嘉莫欧曲”自古就是对大渡河的称呼,而大渡河之名起源于丹巴,其女王温热河谷也与大渡河干热河谷的小气候相近;加上史料记载的王都形势:依山傍水、几水交汇,女王居九层的高楼,皆与今天丹巴的情况极为一致,因此,笔者曾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东女国故都在丹巴一带。
墨尔多神山下的中路藏寨(图片来自网络)
但具体何处是东女国故都,历经千年风雨尚能查考吗?
2005年11月,丹巴人阿知斯当布和泽旺丹增先生对梭坡乡弄中村甲都一带的城墙废墟、古建筑遗址结合当地语言进行考察,认为这就是古东女国国都遗址!
丹巴县梭坡乡(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查考事情的真伪,2005年12月的初冬季节,我邀约甘孜州文化、社科联的同事一道,踏上到丹巴寻访的路途。
要到甲都古堡,本可以从梭坡乡依山而上,但我们选择先从中路进发,一为中路乡已更名为东女王谷乡,肯定有众多女国遗迹;二是据丹巴县委书记刘瑛介绍,从中路到梭坡,只隔一道山梁,沿途古迹众多,风景绝佳。
丹巴县梭坡古堡群(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路乡人、时任丹巴县文化馆长的桑丹老师指引下,我们开始了沿途的寻访。
中路面朝嘉绒地区的中心墨尔多山,该山为当地影响巨大的本教神山,由于地势平坦,传说是墨尔多山神的茶盘。在这里的罕格依(意为古老的村庄)村,上世纪中叶发现的古遗址文化堆积甚厚,上限达5000余年,其中发掘的片石为墙的砌筑方法,与今天尚存的古石碉一脉相承,可以推测东女国的建筑方式来自当地。
墨尔多神山(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有母系社会十分盛行的 较多 生殖器崇拜遗迹,如墨尔多山有雾时可见的雄伟石柱为当地崇拜的男性生殖神;部分古碉尚有“母碉”和“公碉”的分别,“母碉”修筑时加以凸出的类似女性百褶裙线条或女阴的木条,“公碉”上有男子生殖器状物凸出其间;这里出产的蛙型壶为丹巴独有,也是代表女性生殖能力的象征;碉楼上的煨桑烟台也分公母,公的为实心,母的为煨桑烟之用。
丹巴公碉(作者 供图)
丹巴母碉(作者 供图)
丹巴中路出产的蛙形壶(王怀林 摄)
中路建筑高大雄伟,与甲居的秀美相比更显阳刚之美。和民居相依而建的高大古碉随处可见,现存古碉88座,可惜“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撤掉了300多座,但即使现在也有相当规模。这里因出高大英俊的男子著称,桑丹老师就是一个有名的“资深”帅哥。
丹巴中路藏寨(图片来自网络)
从中路到梭坡,尽管直线距离仅几公里,但由于山高坡陡,到山梁时已走了近两个小时。从山路向下望去,晨雾缭绕的村庄、如带的大渡河及墨尔多山如梦似幻。在大渡河边的山梁上有一叫孔热荷的地方,远远望去一座城堡废墟兀然挺立,据说那里原有7个美丽的女儿居住,后因受雷击迁走,那是传说中东女国四处都城的其中之一吗?
大渡河丹巴段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间隔中路和梭坡的山峰从中路望去像极了一昂首嘶吼的狮子,在垭口望去,又极像极一雄健挺立的男性生殖器,同伴开玩笑说这应叫“东女第一根”。从梭坡一边看去,刚才在中路看起来像狮子头形状的山头现在又像一顶王冠,桑丹老师推敲了一下当地语言,正好是“女王头顶宝石”之意。
“东女第一根”(王怀林 摄)
从中路到梭坡的女王皇冠(作者 摄)
翻过山梁,就看到梭坡乡依山而建的大片民居和数量更为集中的古碉了。从高处下看,阳光下的屋顶像洒落的串串珍珠,明亮而耀眼。梭坡历史上的古碉有300余座,现存还有175余座,是目前丹巴古碉数量最多的乡。其种类繁多,有烽火碉、界碉、家碉,四角碉、八角碉等,还有一倾斜度超过30度,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还大的斜碉,堪称古碉王国。
丹巴县梭坡乡古碉群(图片来自网络)
很快下到梭坡乡最高处的村庄来依村的村主任家午饭,在楼上见到他78岁的老父亲仁真多吉,我们向他打听刚才翻越的山名,不料得到令人兴奋的收获——据仁真多吉讲,这一带的山名叫嘉莫日打,正好是女王神山之意,联系到嘉莫查瓦绒(女王山谷)、嘉莫欧曲(女王银河)和嘉莫日打(女王神山),这女王河谷、河流和神山——我们不正在女王的疆域穿行吗?
丹巴嘉绒藏族美女(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