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代前言:女权与男权——一个难解的千年课题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2019年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从古到今,人们已说过千言万语,今后只怕还要无休无止地说下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用现存任何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清楚的问题。”
“出人意料的是,从时间上看,男女平等的时间几乎可以占到90%,而不平等只占到10%!”
“罕为人知的是,几千年来,在父权制文化达到极致的中华大地上,在西部广袤的高原和幽僻的山谷,却有另一种女性文化在默默生长。”
代前言
女权与男权——一个难解的千年课题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从古到今,人们已说过千言万语,今后只怕还要无休无止地说下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用现存任何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清楚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格局就是人类的一个天然秩序,但事实不是这样。两性的关系和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远古时代男女关系平等阶段、文明时代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阶段、近现代由男权社会向男女平等社会转变并逐渐趋向平等的两性关系阶段,但第三阶段还远未完成。
出人意料的是,从时间上看,男女平等的时间几乎可以占到90%,而不平等只占到10%!在原始社会中,男女两性原本是平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人们的主要劳作方式和生活手段是狩猎采集,那是一个男女相互尊重的年代,有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证据可资证明。在那个时期,女性既是人类生命的赋予者,又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的赋予者,当时的女性受到男性的尊重。
当冷兵器特别是发射式武器研制出来以后,女性的地位有所下降。狩猎武器被应用于战争,女性所从事的采集缝纫的重要性下降,而男人所从事的猎人和士兵的角色逐渐凸显。生产力的提高使男性在主要生产部门取代女性,逐渐占居主导地位。同时,男人所占的财产增多,父权制应运而生,男人成为统治者,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
中国两性问题专家李银河认为,在比较学上,中国的父权制社会被认为是最典型、最完备、而且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
李银河(图片来自网络)
在父权制社会,出现了约束女人的三从四德;男人可休妻、女人不可休夫;男人可娶妾;女性要在家做家务;处女的贞节被特别重视;孩子要随父姓等不平等的现象。
经过最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要真正改变女性地位,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此不妨将女性地位问题作一全球扫描。
在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以来的数千年时间里,女性有大半时间被驱逐在历史舞台的一个角落,交替扮演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君王、将领、英雄、豪杰,除了零星的例子之外,都是男人来担当。
几种典型的说法,体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及他们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莎士比亚可能是同情女人,可是这话总给女人一个心理暗示,让她们错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弱者。托尔斯泰有些老滑俏皮,他说,如果让他发表对女人的真实看法,除非他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说完后又立即跳进棺材,把盖子盖上。至于尼采,带有他一贯的暴力倾向或者说心理问题直通通地说:“你去女人哪里吗?别忘了带你的鞭子”!现代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影响极大的《第二性》一书,尽管是为女性主义张目,但其女性为“永远的第二性”的提法,也显示出对女性地位现状的无可奈何。
中国妇女的地位至父系社会开始便日渐衰落,特别是封建王权建立后,从理论到法制体系都不断强化。盛唐以前,女性的地位还时高时低,但自汉代儒学特别是宋代理学开始,不断强化的对人性的禁锢,让女性受辱甚深。其中之一是缠足,另一个渊源更早的就是纳妾。小妾数量在中国旧时代可不受限制,表明中国女性曾经的历史地位差不多是世界上最低的。
从法律上看,中国人取得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权利,是1930年的事。那一年公布的《民法》规定,除未满20岁的未成年人的婚姻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外,婚姻完全由男女双方自主,离婚条件平等,财产权也大体平等,纳妾已属非法。但真正实施还是在建国以后的事。
东亚和东南亚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日韩的家庭男女地位格局,除了一夫一妻之外,基本与中国旧时代没多少差别。
南亚文化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文化。印度是除中国外的第二人口大国,部分原因正是这种生殖崇拜影响的结果。只是同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诫不同,南亚文化将生殖崇拜铺张成一种景观:寺庙的随处可见和男性生殖器的雕塑耸立,同时显示了南亚文化的奇特――宗教的神秘与生殖的神秘相杂糅,世俗的享乐与灵魂的安宁和谐相处。也正是这种生殖崇拜,让南亚女人的地位沦落了数千年之久。
印度寺庙建筑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西亚的阿拉伯文化,目前是最歧视女性的文化之一(某些非洲国家除外),也是某些心怀鬼胎的男人们最向往的文化――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西亚丰富的石油储藏,让男人女人都安于享乐,只是,那里更应该是男人的“天堂”。
相对于亚洲文明,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女性的历史地位要高得多。虽然在《创世纪》中,女人是作为男人的一条肋骨出现的,英文字母中,男人也随时占据主导地位,如主席,英文Cheirman,都是由男人构成。
尽管其间也有女性称帝的特例,如古埃及的克娄巴特拉、英国的维多利亚、中国的吕雉、武则天、慈禧都是女子主政,但就体制和意识形态而言并没有造成男权体制的改变,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男女平等。慈禧陵的一凤压两龙也好,凤在上或在前、龙在下或在后也好,绝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涉妇女权力的“女权”象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基督教倡导一夫一妻制,加之文艺复兴较早,或许为女性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20世纪女性解放、女权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三八妇女节,就是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的产物。
18世纪末,一个叫奥兰普·德古热的法国女子在《女人与女性公民权利的宣言》中呐喊:“觉醒吧,女人!”这一孤单而叛逆的声音,掀起了女权主义最初的涟漪。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在社会中女性所以权利缺失成为弱势族群,关键是因为经济获取和经济占有的弱势。女权缺失的另一缘由是文化心理特别是性心理的倾斜和误区。由于男权社会的无尽延续,不少以男性视角为视点的话语逐渐形成社会话语、裁判话语,比如英雄美女,女为悦己者容,性窥视,性骚扰,性强暴……这一切都是男性为主女性为副,男性进攻女性承受,男性强势女性弱势。
女性主义的观点有过一个演化的过程:在第一阶段,她们主张消除和减少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便消除性别歧视;在第二阶段,她们谴责男性的生理特征,主张排斥和脱离男性;在第三阶段,她们转而赞美女性的生理特征,主张女性的生理优越和道德优越。
西方女性主义大潮汹涌,其间也出现了诸多变种。
生理女性主义者提出,女人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而男人是战争贩子;女人是看重人与人关系的;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的;女人全身到处都能体会快感;男人的快感只局限在生殖器;女人从事各类行为时总是能够从整个过程中得到快乐;男人却一门心思盯着最后的结果等等。她们由此得出结论说,女人比富于攻击性和自我中心的男人更适合、也更有能力领导这个社会。
极端的分离女性主义甚至主张完全脱离男权文化,建立女性文化。由于女性重视生命、平等、和谐、养育和和平,而男性忽视这些价值,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根本的不同,造成世界上到处都是竞争和强权的局面。因此应当建立单独的女性社区,反对男性的攻击性、个人主义和压迫价值。提倡建造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以女性为中心的经济、建立女同性恋社区等。
西方女性主义浪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引起了男性社会的惊恐。
上个世纪初,当1500名女性走在纽约街头,为“面包和玫瑰”呐喊的时候,男性们恐怕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女性的力量会被冠以“女力”,并让“田力”(男性)们感到其主流地位的岌岌可危。
1908年,1500名女性走在纽约街头,为“面包和玫瑰”呐喊(图片来自网络)
台湾《商业周刊》曾推出的封面故事《女力》,让我们看到:她们攻上了男人权力与财富的山顶。统计资料显示,相对于男性而言,全世界妇女的生存状况差别极大,且不容乐观,但该文撷取的数据却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能给女性以宽慰,而让男性体会到惊惧的滋味。那些数据包括:目前,有12个国家由女总统执政;瑞典女阁员数目超越男性;2000年,美国女性拿到硕士学位的是男性的1.38倍,到2009年将增长到1.51倍;2003年,在美国前400名富豪榜上,女性富豪的平均身价首次超越男性;韩国试图借助女性的力量突破国民年均所得10000美元的魔咒;在日本,凡雇用女性超过一半的企业,获利为所有企业平均数字的两倍。
在旷日持久的性别差异和优劣的争论中,男性并不全是赢家。有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短6—8岁;男性在婚姻上失败者居多,现代社会的离婚案件中多数是女性“休夫”;90%的暴力犯罪是男人所为,在受害者中,70%是男性;在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
面对这样的现实,西方甚至有人撕裂伪装,喊出了“解放男人”的口号。
在中国,2005年《时尚》杂志集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区递交了申请,要求将8月3日确定为世界“男人节”,据他们在2万余人中作的调查,支持率竟然达到88.8%。
有学者认为,解放男人,也就是男人开始感受到强者面具的负担,以及试着想放下莫须有的男性尊严,回归以人为本可强可弱、可成可败的自然状态。
社会与家庭皆是两性共存的,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两性比肩而立,实现这样的目标,惟有打破两性对立才是出路,这里,既需要女性的努力,更需有男性的自觉,否则所有的改变都将变得困难而遥远。文明社会要由两性共创并维系,在这个意义上,女性的问题,也让男性困顿;女性的进步,当使男性受益。
因此,专家们呼吁:现代社会应该再次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关系,使男性和女性在一种依赖于才能而不是性别的平衡关系中并肩工作,把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耐力结合起来去创造未来。
罕为人知的是,几千年来,在父权制文化达到极致的中华大地上,在西部广袤的高原和幽僻的山谷,却有另一种女性文化在默默生长:从作为华夏文明源头之一,以西王母昆仑神话为代表的母系社会,到唐代与之一脉相承的苏毗和东西女国,直到当代还留存在横断山谷间的泸沽湖、扎巴、丹巴女性文化,她们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谱系的另类,其女权国家形态更改写了世界人类学史。
西王母(图片来自网络)
当今天人们将惊异的目光聚焦于此,横断山谷中一以贯之的女性文化,就不当是一个猎奇的故事和旅游者的目的地之一,更具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广阔意义,特别是对解开困扰人类千年至今还争论不休的男女两性关系的课题,能够提供它独特的文本和重要的启示……
是为记。
丹巴小女孩(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某大型国企高管。
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迄今已历经省内省外、机关事业、党委政府、经济外事、内地藏区等数十岗位,搬家多次,仍乐此不疲。就学“文化大革命”后期,学制不长,学业不精,故以后力图弥补,除授文学学士外,已攻读经济学研究生并自考法律本科,并参加现代企业管理、经济金融等培训多种。时世多变,颇惧落伍于时代,遂勉力抽暇读书,并图有所收获,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魅力甘孜》出版,发表论文、文章30余篇。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