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实小说】田闻一 ‖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第八章 为稳定军心,蒋介石父子故意陶怡于青城山(3)
田闻一著《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2019年4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续四十五)
第八章
为稳定军心,蒋介石父子故意陶怡于青城山
午后山中特别清朗的阳光,透过圆圆的窗棂和窗前肥大的绿色蕉叶洒进静室,在整洁的地面上闪烁游移,编织起一个个梦幻似的图案。蒋经国看着父亲,没有吭声。今天父亲着一身黑缎面的长袍,脸面剃得溜光,脚蹬一双黑直贡呢布鞋。外表恍然一看,俨然一鸿儒,但那挺直的腰肢等却处处显露出职业军人的特征。
猛然,蒋介石睁开了眼睛,惊诧地看定儿子,好像才从一个噩梦中醒来。
“经国,”蒋介石想起了什么似地问儿子,“你说过,你在俄国留学时,邓小平与你是中山大学的同学?”
蒋经国看定父亲点点头,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忽然问起了邓小平。
“其人性格简约实际,棉层有针,厉害得很啊!”已经挺起身来的父亲像是中了一枪似的,又硬硬地将身子挺到马架上去,并轻轻嘘了口气:“在事关大局的淮海大战中,邓小平是共军的灵魂人物,前敌总指挥,我们就是败在他的手上。现在,他又是我们的主要对手!”他看定儿子问:“那时的邓小平,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干没有?”
青年邓小平
蒋经国回忆道:“莫斯科中山大学是 1925 年秋天开学的。我们是第一期,学员有 600 多人。当时邓小平是我们的团小组长。不过,当时他的名字不叫邓小平,而是叫邓希贤。
“他是 1920 年 12 月由四川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时他才 16 岁。到法国后,他加入了共产党。1925 年初,他是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后来他因受到法国政府通缉,1926 年共产国际将他和傅钟、任卓宜等从德国柏林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当时,我只是突出地感到他性情爽直、活跃、有组织才能。”
“你发现他有军事才能吗?”蒋介石追根究底。
“没有。”儿子摇摇头,“当时我们没有打过仗,没有发现他有这方面的才能。”
“厉害啊!”蒋介石又是谈虎色变地牙疼似的咧咧嘴。略为沉吟,蒋介石不依不饶地问:“这个人当时有什么特点吗?”
蒋经国想了想说:“当时,他脖子上经常围一条蓝白相间的大围巾。莫斯科的冬天很长,气候很冷,风景很美。”蒋经国似乎沉入了对往事深沉的回忆,话说得有些动情:“冬天的克里姆林宫,那些极富民族特色的红楼,还有教堂像是一座座水晶宫。尽管天寒地冻,在下午那段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最爱同邓小平一起到莫斯科河畔和教堂旁边的大广场散步。我爱听他讲故事,他的记忆力特好。有次我问他怎么脖子上总是围这样一条大围巾?他说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和许多同学课余时间都去当清洁工,捡狗粪。法国人爱养狗,捡狗粪挣钱多。往往干一天挣的钱就够一个星期的花销。法国的清洁工脖子上都爱围上那样一条围巾,他围上那样一条,是为当过清洁工而自豪。”
冬天的克里姆林宫
“这就是邓小平的过人之处。”蒋介石说,“一般留学生,纵然是勤工俭学,都不愿意这样的事让别人知道。可是邓小平却为此而自豪!嗯?”
蒋经国点点头,继续说下去:“那时我俩的个子差不多一般高,站队都排在最后一排,关系也还不错。不想现在成了生冤家死对头。”说到这里, 他注意到父亲脸上浮起的厚重愁容,赶快转移了话题,想转移父亲的思绪。“爹爹!”他说,“你不是答应过我,到青城山不谈国事吗?”
“嗯,好的,好的。”蒋介石看着儿子,素常严厉的脸上竟有一些暖意。他不无惋惜地说,“可惜时间和局势都不允许。不然,我真该带你去看看峨眉山。你母亲生前吃斋念佛,她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带她上一趟峨眉山,朝朝佛。可惜国事蜩螗,我最终连她这样一点微小的希望都没有满足她。”蒋介石说这话时,有些伤感。
蒋经国是个孝子,听父亲这样一说,觉得身为一国之尊的父亲虽然早就与母亲离异了,但心里还是有感情的。于是,他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些酸涩,不由眼睛红了。他想起了那些令人伤心的日子。
作者:田闻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