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 14:06:02

【方志四川•纪实小说】田闻一 ‖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第八章 为稳定军心,蒋介石父子故意陶怡于青城山(1)

作者:田闻一 发布时间:2019-04-30 16:57:10 浏览次数: 【字体:

这是冬天成都难得的好天气,一早就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

最近一段时间,蒋介石心力交瘁。蒋经国见这天成都天气这样好,建议父亲放松一下,去离成都不过四五十里的道教圣地青城山散散心。

“好吧!”蒋介石稍一踌躇就答应了。本来,战局每况愈下,他哪有游山玩水的心情。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去游青城山,越是可以鼓舞军心民心。最近在军事上屡遭重创的独裁者,一颗心犹如时时在惊涛骇浪、危险四伏的汪洋黑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正欲寻找一块静泊地,便忙里偷闲, 一头扑向了青城山温柔的怀抱。

往日游人如织的青城山这天戒严了。上午 9 时,两乘罩着白布的滑竿, 在山道上悠悠而来。前后走着侍卫官们。躺在青竹编就的滑竿上,蒋介石很放松地眯着眼睛,似在养神又似在谛听、享受这难得的山林野趣。

在叽嘎叽嘎、单调的滑竿声中,蒋介石问躺在后面滑竿上的儿子:“你知道四川滑竿的由来吗?”

“不知道。”蒋经国说,“请爹爹讲来听听。”他对四川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有趣。

“四川滑竿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老于世故的蒋介石说起四川滑竿由来如数家珍,“当时,袁世凯欲复辟称帝,引起了全国人民公愤,而云南都督蔡锷最先举起反袁义旗,各地响应。战火越烧越大,义军节节胜利。蔡锷挥师入川后汇集川军,在川南与北洋军激战数日。激战中,蔡锷因伤兵太多,担架不够,他听从了当地川人的建议做滑竿:就地取材,砍来竹子, 扎成临时担架以应急需。这样用滑溜溜的青竹竿扎成的滑竿,有轻便快速的优点,以后竟风行开来,滑竿这个名称也就被广泛地认同了。”

“啊,真是太有意思了,爹爹这番话真是让我大长了见识。”蒋经国赞叹不已时,山道渐渐陡峭起来。他发现,身下的滑竿有些倾斜;不无担心地问:“爹爹,这抬滑竿,后面脚夫的视线被前面的挡着了,会不会跌筋斗?”

“不会的。”蒋介石微微一笑,“他们会靠报点子走路。”蒋经国不懂报点子是什么意思,正待要问,身下滑竿已至峰回路转处,要上桥了。只听前面的脚夫挑声夭夭地唱:“天上鸟鸦飞。”蒋介石笑道对儿子说:“这是前面对后面报,地上有石子。”

后面的会心地答:“地上一大堆”。两人配合得丝丝入扣,安全过了小桥。

在风趣押韵、一报一应、一唱一和中,脚夫们脚步吻合,走山路如履平地。蒋经国对四川人的辛勤智慧打心眼里认了。

上了一个山,蒋介石说:“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剑阁之险、三峡之雄并称为蜀中四大景观。而用一个幽字将此山作了最好的概括的不是别人, 而是你的一个老师。”

蒋经国很有兴趣地问是谁?

蒋介石说:“等会儿到天师洞你就知道了。”

父子俩没有再说话。在滑竿发出的叽嘎、叽嘎声和脚夫们的报点子声中,山势越发高陡弯急起来。只见蒋介石的滑竿在前头倏忽一闪,便隐入了一团绿荫中不见了。蒋经国觉得,用一个“幽”字来概括此山的确实精当。弯弯的山道上铺着石板。不宽的石道两边,是夹道的麦吊松、高大的楠树、密密簇簇的箭竹和苔蕨,还有绿色地毯般向两边山上挂上去的漫山

漫坡的山栀子……把个青城山遮蔽得严严实实。走在古道上,骄阳晒不着, 暴雨淋不着,大风吹不着。轻风乍起,绿漪碧涟,起伏荡漾。前后滑竿虽近在咫尺,却是往往难觅踪影。

天师洞到了,这是青城山的心脏。蒋介石一行刚刚在天师洞门外下了滑竿,天师已率众道徒迎出观来。天师是张道陵第 63 代孙,漆眉美髯,粗衫布履。

 天师对蒋介石一行接待甚殷。蒋经国眼尖,一下注意到了天师洞山门外石壁上镌刻着他的老师吴稚晖撰写的一篇短文。他从苏联回国时,父亲 专门请有“国学大师”称誉的吴稚晖给他补习过国文和历史。蒋经国上前驻足细看:“……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云云。他觉得吴稚晖以一个“幽”字概括此山,确实精当。

吴稚晖(图片来自网络)

蒋介石父子被迎进了天师洞。

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宏丽的宫观式建筑。在第一进重楼叠阁的大四合院中,有数株千年银杏,还有年代相当久远的岐棕和公孙橘等,将天仙洞映得绿荫荫的。

蒋介石毫无倦意,并不急于去天师洞静室中休息,而是在金鼓银磬、红烛紫烟中,满有兴致地驻足观看客堂上的一副楹联: 

福地证因缘萍水相逢谁是主人谁是客

名山推管领蒲团静坐半成隐士半成仙

(未完待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