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母亲孵小鸡‖王代伦

作者:王代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3 20:55:59 浏览次数: 【字体:

母亲孵小鸡

王代伦

春绿大地,万物复苏。母亲以前每年这个时节,就要拿自家养鸡下的蛋,用鸡婆孵一两窝小鸡。我因此也能看到鸡婆孵蛋生小鸡和带小鸡的情形。

母亲首先要选好孵小鸡的蛋。孵小鸡的蛋必须是公鸡蹬到屁股上踏过的母鸡下的蛋。没有经过公鸡踏过的母鸡下的蛋,是孵不出小鸡的。要能孵小鸡的蛋,必须把公鸡与母鸡圈养在一起,它们自然会亲热起来,母鸡下的蛋(专家说“受精蛋”)就可以用来孵小鸡了。母亲每次选的蛋大个大个的,光滑光滑的,孵出的小鸡果然壮实且有看相。

然后,母亲要挑好孵鸡婆。孵鸡婆必须是“赖抱”的母鸡。母鸡一般是下一段时间蛋就会赖一段时间的“抱”,然后再下蛋,循环往复。孵小鸡的鸡婆就要选没下蛋赖抱期间的母鸡,它才会安心在窝里暖蛋孵小鸡。其他时段的母鸡要下蛋随时要外跑,是静不下心来待在窝里的。鸡婆个子不能太大过重,腿不能太长,不然易踩烂蛋,踩死小鸡。

孵小鸡的蛋和鸡婆准备好后,母亲就会找一个大箩筐,里面垫上厚厚的(砍成短截短截)干谷草,用手压得实实的,然后一五一十地把二十多个蛋堆放在上面。等天黑了,母亲才把鸡婆捉来,将它的两腿分开放在蛋两边,把两个翅膀散开,掩遮着蛋,蛋完全暖藏在鸡婆身子下。母亲同时会对鸡婆嘀咕,“听话,听话,好好孵儿子,不听话就要揪你耳朵”。头几次听母亲对鸡婆说话,我有些好笑。后来年复一年,我似有所悟,好像鸡婆听得懂母亲的话,母亲也像知晓鸡婆想孵出它的儿女——鸡仔们。鸡婆被母亲捉到箩筐里孵小鸡,一改先前那任性的横扑乱窜,立马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了。

鸡婆孵小鸡是很辛苦的。母亲也更辛苦了。

鸡婆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箩筐里,一直要坚持二十多天。母亲白天在田间劳作,每天晚上,就要点着煤油灯,后来是在电灯下,把鸡婆捉出来(同时用我们不穿了的棉袄把蛋捂住保暖),让它在地上吃食喝水屙屎后,又把鸡婆捉进箩筐里。

七天左右,母亲就开始从鸡婆的身子下摸出一个一个的鸡蛋,拿在眼前透着亮光照看,看蛋里有没有黑影,有就说明在变小鸡了。如还是透明没有黑影,说明这个蛋是孵不出小鸡的“寡蛋”,就把它捡出来(生活困难的日子母亲会煎着给我们吃)。母亲每次照出来的“寡蛋”只有一两个,说明鸡群里的公鸡是尽责的。

剩下的时间,就是鸡婆夜以继日地孵小鸡了。蛋里小鸡雏形一天一天长大。

“第十九天,小鸡开始啄头”,母亲说。果然,到时候小鸡就会用它那嫩硬的尖嘴顶破蛋壳。令人兴奋的时刻到了,第二十天,至迟二十一天,一个个新生命出生了,可爱的小鸡就会全部钻出来。

母亲喜上眉梢。小时候的我们也会拥到母亲跟前,好奇地看小鸡一点一点地从蛋壳脱落出来的慢镜头。有些小鸡气力弱了些,母亲就会帮它们轻轻地剥去还粘在身上的那些少许碎碎的蛋壳,一个个活鲜鲜的小鸡才获得完全自由。这时最开心的不仅是母亲和我们,还有那鸡婆。它不停地“壳-壳-壳”地叫唤着,伸长颈脖,用那鹰钩似的嘴把一个个鸡儿揽到自己身子下,用散开的翅膀捂围着它们,像妈妈一样紧紧抱住刚出生的婴儿,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我禁不住去抚摸一只小鸡,鸡婆误以为是我“不怀好意”,狠狠地朝我手背啄了一个红印。母亲看着我被啄,当场训斥鸡婆,“莫出息,啄自己人,要揪你耳朵了”。疼爱儿女是天下母亲的本能和共性。

二十多个小鸡出齐了。母亲那一两天会专门煮上粑粑的白米饭,精心地喂它们。鸡婆也会啄起细细的米粒,一颗颗地放到鸡儿面前,让它们自己啄吃。小鸡们开始“啾-啾-啾”叫个不停,好像婴儿在妈妈面前撒娇,想吃东西了,或想出门看看来到的这个世界是个啥样。但毕竟这些小家伙才生下来一两天,有的还站不啥稳,还吹不得风,晒不得太阳,母亲只好让鸡婆和小鸡们继续待在箩筐里。

小鸡们一天一个样。几天后,这些乖巧的小家伙身上绒毛毛渐渐长起来了,黑色的,灰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还有杂色的。活蹦乱跳,越来越可爱。母亲看着孵出的这窝小鸡,还是放心不下,时不时要叮咛鸡婆几句:“好好把儿子带到,不听话,又要揪你耳朵”。

唧唧喳喳的小鸡,便在鸡婆“壳-壳-壳,壳-壳-壳”的呼唤中出门,跑到院坝里尽情嬉戏,享受明媚春光。

作者简介

王代伦,四川绵阳人。1985年6月毕业于绵阳师范专科学校(现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绵阳市游仙区财政局三级调研员,游仙区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发展组组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领导科学》《四川散文》《绵阳日报》《蒲公英》等种报刊。著有《教书育人文集》《做与思文集》《岁月叙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代伦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