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艺术】根(石)雕——芦山之传世国粹‖李靖

作者: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5 20:54:44 浏览次数: 【字体:

根(石)雕

——芦山之传世国粹

李 靖

根雕,是木雕在选料和加工方法、技术上的创新。但就工艺而言,木雕与石雕同属雕刻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日芦山根(石)雕是汉代芦山石刻的传承和发展,起源应早于樊敏碑阙闻世的年代(公元205年)。

樊敏碑、阙(李靖 摄)

说到芦山根(石)雕,必须提及芦山石刻划时代的代表作:樊敏阙与王晖石棺。

樊敏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为扶壁式双阙。樊敏阙高5.1米,宽2.25米,厚0.92米,阙身由九层方形巨石堆砌而成,为红砂石质,全阙由座、壁、斗拱、檐、顶五部分组成。在阙的顶脊正中央刻有一只鲲鹏展翅,口含一条绶带(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阙檐为汉代出檐式筒瓦,檐口刻有无字瓦当,檐下斗拱层上镌刻浮雕图组,现存浮雕图为云南古哀牢夷族“龙生十子”神话故事。在斗拱层四角刻有大力士举双臂托举,显示出力能擎天的气概。主阙的左侧有耳阙,在斗拱层正中刻有西王母骑龙虎座图案。全阙气势磅礴,造型雄浑,构图协调.雕刻技法严谨简练,为汉阙石刻中的精品。

樊敏碑、阙(李靖 摄)

樊敏的墓前二具石兽,头似虎,形态矫健生动,双肩均有双翅。其中一具为雄性,叫千禄,前爪抚蟾蜍;一具为雌性,叫辟邪,前爪抓蟹。旁边的是汉代石狮、汉代石羊、汉代石龟,他们都雕刻了大部轮廓,没有进行细致刻画,雕刻技法严谨、简练。其他九尊石兽,皆是汉代圆雕石兽的造型,以粗犷、拙朴、雄浑、神秘为基调,均为跨步前行姿态、昂首、挺胸、曲腰、垂尾;虎虎生威,呼之欲出,一派威严雄壮之气势。

樊敏塑像(李靖 摄)

王晖石棺是芦山县出土的东汉石棺中最早一具具有墓志铭的石棺,且墓志铭保存完好,至今可以诵读,其历史价值极高。石棺雕有栩栩如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两侧青龙白虎皆两肋生翼做腾飞之势,为“虬”龙,为“螭”虎;玄武,乃造型独特的龟蛇千年一吻;最为出彩的乃是朱雀造型,雕刻处右门微启,是一仙童伫立,仙童微露半身,头挽发髻,面目清秀,神情端庄,右手抚门,衣带飘佛手臂似又羽毛,右腿径下有甲鳞,有专家称仙童其实为朱雀的化身,作侯望之态,好似迎接主人归来。棺体上盖,一只狰狞饕餮衔环而伺,令人不寒而栗。郭沫若先生偶得其拓片,对芦山雕刻水平惊叹不已,当即奋笔疾书写下“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而雄。”

芦山县东汉石刻馆(李靖 摄)

风烟俱净,弹指间已是百年。正是因为芦山有深远而厚重的石雕文化积淀,在岁月打磨中厚积薄发。芦山根(石)雕完美地继承与发扬了樊敏阙与王晖石棺的雕刻技艺与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与突破,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芦山根(石)雕刻技艺。

到了唐代,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大兴建庙之风。芦山清仁乡芦溪村的静智寺“建自贞元(785—794年)间,为芦山第一宝刹。”也开创了灵鹫山寺庙群的先河。其气势恢宏的金丝楠庙宇规模,精彩绝伦的佛像雕刻,芦山根(石)雕刻工艺完美地呈现,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其寺庙香火旺盛跨越竟千年之久。至今,静智寺还尚存遗迹,一通古碑屹立,斑驳的文字诉说着历史千年的沧桑。

芦山县汉代石兽(李靖 摄)

在芦山治内城东南隅的姜公祠,相传始建于北宋。内供平襄侯姜维,固又称为平襄楼。平襄楼,梁柱皆为金丝楠所造,其造型大气宏伟,飞檐翘阁,雕梁画栋,其平襄侯姜维金身,皆是本地雕刻的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展现出平襄侯姜维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的神态。仿佛平襄侯重生,一身戎装,横刀立马,梦回吹角连营。

汉姜古城平襄楼(蓬州闲士 摄,方志四川 供图)

民国版《芦山县志》记载:“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王之宾故宅,改建为关帝祠。正殿五楹,中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翌赞宣德关圣帝君位。后殿祀关帝三代,曹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因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诏以塑像为渎,乃令天下改易木主”。所以,帝君金身皆为芦山根(石)雕刻金丝楠木上乘之精品。

根雕作品《一颗红心向延安》(蓬州闲士 摄于芦山县毅恒金丝楠博物馆)

到清康熙年间,仅今飞仙关、芦阳、龙门、清仁四乡镇和思延河以东的范围内,就有庙宇108座。除庙房的楹、窗、檐需大量的木雕外,仅庙宇供奉的神像雕塑当数以千计。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邑令杨所宪培修头门有碑记。民国初,改称关岳庙。正殿中,位左祀关壮缪侯,右祀岳忠武王。其东西序,则以历代名臣配享。东序张飞、王浚、韩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旭烈兀元、徐盛、戚继光等;西序赵云、谢玄、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光弼、王彦章、狄青、刘锜、郭侃、常遇春、蓝玉、周玉吉等38尊。庙坛“或木主塑像以荐馨香,或刻桷丹楹以申祗敬。”自此以后,芦山寺庙中的神像多为木刻。县城东街东岳庙“嘉庆己卯(1819)秋,龛忽发无端之火,一切无恙,而神像独焚”就是木雕神像的例证。

木雕作品《女娲补天》(李靖 摄于芦山县毅恒金丝楠博物馆)

当时芦山根(石)雕刻界人才辈出,作品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由此造就了芦山根(石)雕刻市场之兴盛,根(石)雕刻工匠队伍之庞大,根(石)雕刻构思之巧妙,根(石)雕刻技艺之精湛,根(石)雕刻传承之繁荣的景象,芦山根(石)雕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木雕作品《袁隆平》(李靖 摄于芦山县毅恒金丝楠博物馆)

由此可见,芦山根(石)雕刻源远流长。追根溯源,芦山根(石)雕刻起源早于东汉樊敏碑阙与王晖石棺问世的年代,但兴于东汉樊敏碑阙与王晖石棺这个历史节点,并在此得以传承。砥砺跋涉,发展于唐、宋、元三朝,鼎盛繁荣于明、清,辉煌在新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春天里。

作者李靖(右)与芦山刘氏木雕传承人刘毅恒在一起探讨木雕技艺(李靖 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