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仁和那棵黄桷树‖马尚平

作者:马尚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09 19:08:43 浏览次数: 【字体:

仁和那棵黄桷树

马尚平

从云南省永仁县方山彝族地区淌出一条小河,云南永兴傣族地区流出一条小河,两条小河滚在一起,绘制成一个绵长的“‘人’”字,再蜿蜒流进金沙江。这“人”字的一撇上有个小城叫人河,又名仁和。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被分配到仁和的一所中学任教,报到后被领到大河旅社住宿。这是仁和唯一的旅社,砖混结构二层楼,房间设两个床位,无卫生洗漱间。公共洗漱间旁有个锅炉烧着从大河里抽上来的水,供客人洗漱。安顿好后去街上吃饭,旅社大门是两扇铁皮门,斜对面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门外是一条八百米长的街道,宽七米,最窄处仅有三米多。街面用石板或卵石铺成,还有一段泥土路面,整条街道显得高低不平,雨后的街道很泥泞。街道两边全是土坯墙小青瓦房或茅草房,因年久失修,有的墙体已经倾斜。走完主街,看见几栋红砖房,那是渡口市郊区政府驻地。街上有银行、邮电所、供销社、税务所以及手工业机械加工、榨油、制糖、纺织、铁木农具加工等作坊。走遍小城的老横街、新横街、榨油巷、穿心巷,饮食店只有“三八小吃店”和“大众餐厅”两家。

郊区改为攀枝花市仁和区后,我调到区史志办公室编史修志,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经过街上,仁和街全面改造完成,拓宽了道路,建起了一栋栋高楼,人行道栽了行道树,小城清洁可爱。编史修志采集资料,我对仁和有了全面了解。仁和街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14年),那棵黄桷树就是那时栽植的。仁和原是云南省永仁县的一个区,仁和街面积2平方公里,有居民350户,2100余口人,多为既务农又经商的农户。1964年8月中旬,云南省楚雄州委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指示,要求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搞好三线建设初期的后勤接待工作,在永仁县仁和区创建“仁和招待所”,由南下曾任陈赓大将的炊事员、后任楚雄州委招待所副所长的范明成任所长,配备了一台20千瓦柴油机发电照明,点亮了仁和街的第一盏电灯,保证了会议、办公室照明用电。仁和招待所就修建在那棵黄桷树旁,为土坯墙席棚顶建筑,仁和街成了三线建设的大本营,接待从全国各地到来的建设者。1965年3月22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在仁和街宣告成立。

仁和街上那棵黄桷树伟岸而挺拔,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依然耸立。她见证了攀枝花由荒山野岭成为钒钛之都,仁和街成为生态宜居小城的奇迹。

我上下班骑自行车都要从树下经过,对那棵黄桷树一直没有留意。直到1995年,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程子华的秘书单兰山重访攀枝花时,区上派我作向导。单兰山问我,仁和招待所旁边的黄桷树还在不在?我回答后就领着一群人来到那棵黄桷树下,树长得很粗壮,树身需要3个人牵手合抱,枝干有3层楼房高,一副翘首远望的样子,历经沧桑的黄桷树已被区政府挂牌保护。

单兰山向随行人员介绍道,1964年11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到攀枝花视察,住宿在“仁和招待所”时,也曾在这棵黄桷树下休息。当李富春见到那棵黄楠树时说:“这里有树,攀枝花也可以栽树嘛。”中央领导不但关心攀枝花的建设,也很重视攀枝花的绿化。1965年11月10日下午,邓小平一行来到仁和。在招待所就餐后,邓小平走出招待所,望见了那棵黄桷树,不顾路途的疲劳,兴致勃勃地坐在黄桷树下边喝茶边了解攀枝花的建设情况。晚风习习,枝叶婆娑,那棵黄桷树聆听着伟人激越的谆谆话语,见证着伟人奕奕的风采,对攀枝花的发展蓝图充满了信心,激动地摇动着它的枝叶,似乎在向树下的人微笑。

那时的攀枝花还是荒山一片,不通公路,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金沙江南岸的仁和街就成了开发攀枝花的重要后方基地,成为接待中央领导和各部委领导的地方。许多中央领导和各部委领导视察三线建设工作时,都食宿在“仁和招待所”。晚饭后,各部委领导都爱端着小板凳到那棵黄桷树下,边乘凉边研究工作,那棵枝叶繁茂的黄桷树下,成了既工作又休闲的最佳处所。

现在,仁和招待所已被高楼替代,我每天坐着环城公交车上下班,见那棵黄桷树还执着地生长着,她在雨露的沐浴下,饱享着日月的精华,被岁月洗礼,矍铄而顽强地生存着,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攀枝花市已建成阳光康养胜地,仁和已成为攀枝花的生态小城和后花园时,看着它,不由使人回想那如火如荼的艰苦创业的岁月。

那棵黄桷树是一棵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树,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曾目睹过伟人的风采,听到过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口音,见证过荒山野岭起宏图,见证过全国惟一以花命名的攀枝花新钢城的崛起,见证过仁和街高楼林立。二百多年过去了,黄桷树仍然枝叶繁茂,郁郁苍苍。在炎炎夏日的每天午后,黄桷树下就显得异常热闹,那些颐养天年的老人们提着小板凳,端来小方桌,错落有致地摆在树荫下,兴致勃勃地玩着扑克牌,这里成了他们欢度晚年的乐园。

仁和小城以几何级扩展,站在高处眺望,除了高楼还是高楼,高楼延伸到了攀枝花火车南站。动车站一公里处有有座立交桥,那是通往丽江、大理、昆明、成都的高速公路。放眼仁和,高楼鳞次栉比,花城酒店那四颗五角星在新街闪耀,假日酒店、康养山庄、农家乐遍布仁和城乡,大河里碧波荡漾,五公里长的滨河公园绿树成林。冬天里,阳光浇灌开了鲜花,异木棉、炮仗花、羊蹄花、三桷梅美丽开放,红色的花、紫色的花、粉红色的花、白色的花、黄色的花开满滨河两岸,仿佛春暖花开,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到仁和过冬,享受温暖的阳光和鲜花的芬芳。

仁和美景(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网)

住在仁和这座具有山水风光的生态小城,真是一种幸福!

作者简介

马尚平,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仁和区史志办主编。在《国土资源报》《四川日报》《读者报》《民族》《飞天》《四川文学》《龙门阵》《少年文艺》《少年文学》《中学生学习报》《西南作家》《金沙江文艺》《攀枝花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600多篇,出版散文、小说集4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尚平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