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漏米岩‖庞雨

作者:庞 雨(四川省宣汉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14 21:25:33 浏览次数: 【字体:

漏米岩

庞 雨

从宣汉县城东出,沿河北上,行二三十里,即可至下八匡家坝。匡家坝背靠文山,面临前河,宽敞平整,田畦井然,旱可抽水灌溉,涝能排涝入河,是前河岸边有名的米粮仓。

匡家坝后,一岩横亘。岩不高,从坝边隆起二三十米,几无起伏,平平顺顺地从北向南延伸。岩不长,起于坝北,未到坝尾,便慢缓缓低矮下来,渐渐矮入坝子。近尾处,有道短岩,隔约十数米,与从北延伸而来的长岩对峙。短岩长得奇特,上大下小,雾缭绕,风吹过,仿佛在轻轻摆动,摇摇欲坠之势,令人担心不已。岩脚两孔,一大一小,呈不规则的椭圆状,东西向洞穿短岩。

这道短岩,被当地人叫着漏米岩。

关于漏米岩,有一个县内人人皆知的旧传说:很久以前,漏米岩脚只一小孔,有位穷困潦倒的乞丐,栖身于此,每日外出乞讨维生。不知从哪日起,小孔忽然多情地漏下大米,每日一碗,碗满而止,恰够乞丐熬粥充饥。乞丐先是磕头拜天,感谢上苍怜悯。后渐不满足,希冀能吃上干饭,酿酒自饮,甚或积粮卖钱,修房买地,娶妻生子,乃于小孔旁奋力凿出一大孔。孔成,不但未见米如潮水而下,原先小孔每日一碗之米竟也无情断绝。乞丐失去天来之半饱稀粥,只得重新端起破碗,风里雨里外出讨口……

传说警世。上天有好生之德,衣食无着,给你一碗米,你可熬粥充饥。上天亦心明眼亮,贪多求全,断掉你口粮,令你重新乞讨过日。老子早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的,要惹“祸”;“欲得”的,要得“咎”。世人只有抱着“知足常乐”,风清云淡地肚饱即止,小富即安,才能得到上天的褒奖。只是,真若此,百尺竿头就不必更进一步,那弄潮儿何需向涛头立,伏枥的老骥还要什么志在千里?

专程去看过漏米岩。那道短岩,矗在红沙石上,基脚的红沙石风吹日晒雨淋,渐渐风化,厚处略纤细于短岩,薄时如一堵尺余的泥墙,而那大小两孔,便是被戳破的窗户纸。短岩与长岩缺口下边,巨石零乱。两岩早前应相连,中间部分崩塌后,才隔罅对峙。绕着短岩走一圈,岩虽上略宽下稍窄,却既不欹斜,亦无内嵌的洞穴,岩下即是露天,传说中的乞丐栖身于此,怎能遮风蔽雨?

近年,有人投巨资在匡家坝搞土地流转,打造花木基地。十来年过去了,花木基地渐成气候,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绿荫满坝。每年春夏之交,车流如水,腆公肥婆,红男绿女,垂髫稚子于花树间漫步徜徉,在前河边嬉戏游玩,很是闹热。匡家坝不再是旧时平淡的匡家坝,而是现今县内著名的旅游景点:米岩花海。

在米岩花海攀漏米岩的梯步边,竖着一排木牌,牌上有一则关于漏米岩的新传说:很久以前,匡家坝有一位穷书生,父亲早逝,靠母亲替人缝补衣服维持家用。天晴时,书生常常坐在短岩下诵读四书五经。书生的行止,引起一位大户小姐的注意。小姐于绣楼上遥望聆听既久,对书生暗生情愫,见书生家贫,乃命贴身女婢每日天蒙蒙亮时置一碗米于岩下,帮助书生。后来,书生科考高中,衣锦还乡,与小姐结为连理。岁月倏忽,不知过了多少年,小姐送米渐渐被演绎成岩隙漏米,原本无名的短岩,成了漏米岩。

传说由人。乞丐的形象凄惨破败,有损于米岩花海的美丽繁华。稀粥半饱、不可贪多的警示,与当今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前行的世道,追求美满、努力向上奋进的人心,多有冲突。既然旧传说已不适应新形势,就需与时俱进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新传说。但传说又只能立足于“古”“旧”,不久远,不尘满面,便不是传说。于是,新传说只能是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旧风景”。只不过,“旧风景”里似乎暗寓着读书改变命运、努力即有希望的“新训”。

由匡家坝而米岩花海,前河依旧,山岩依旧,田畴已幻变。物非人非,房非境非,只需十多年。名称的更换,多少有点沧海桑田的意蕴。从旧传说到新传说,传说还是传说,虽都是很久以前,内容却已改朝换代。乞丐、书生的变化,跨度太大,过渡得有些生硬,有些做作,难以接受,至少我不接受。传说的嬗变里,隐含潜伏着的是什么,仿佛明白,却说不清楚。

北上的公路与漏米岩隔河相望。车行,漏米岩由小变大,远远一点,很快茁壮成一团、一块、一岩,如延时拍摄里的花开。车过,又由大变小,倏忽细微成一星、一粒、一尘,转过一道山梁,便悄然隐入车后的时空。而我的思绪,却一直围绕着漏米岩,想象它一大一小的孔洞,想象它乞丐书生的传说,很久很久,才走出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庞 雨(四川省宣汉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