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秋雨飘落(组章)‖王斌
秋雨飘落(组章)
王 斌
秋雨飘落
秋风清,秋月明
似乎还沉浸在夏日那难以抹去的躁热里,转眼间一觉醒来,便刮起了凉凉的秋风。很快就下起雨来,雨水由小而大,起初如丝如缕,而后便纷纷扬扬,飘扬起来。
我独自站在窗前,手捧一杯清茶,望着窗外飘洒的秋雨,在心里也跟着惹起一阵阵纷扬的思绪。不时有雨水溅落到玻璃窗前,冰凉的雨珠滴落在皮肤上,那种久违的清凉便“倏”地直入心底,在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秋雨,终于悄然而至。宛若一个温柔的女子,在你饱受酷暑炎热折磨之苦,身心俱疲之际,迈着轻缓的步子,悄然出现在了你的面前。她没有夏雨的暄嚣,也没有夏雨的那种肆无忌惮。夏雨总是容不得你思考和停留,便已迫不急待地从天而降,出现在你的面前。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雷声隆隆,转眼间便已没了踪影。
秋雨连绵,站在窗前,我能清晰地看到秋雨移动的雨脚。起先步子缓慢,转瞬就飞奔而来。秋雨漫过了窗户对面的小山,又挂上了大街对面的那几棵柳树。那里是夏天的歌手——蝉的领地。这些夏天的狂热歌者,已高歌了整整一个夏天,一场秋雨的到来就让它们消声遁迹,渺无影踪。
只有孩子们才站在空地里看雨。这些调皮的孩子,看着飞驰而来的雨水,也跟着飞奔起来。一前一后,孩子们大呼小叫着。那些跑得慢的,最终还是被雨淋湿了,而那些已经跑进屋里的,便躲在大门前,看着还在雨水中飞奔的伙伴,捂着嘴“嘎嘎”笑起来。
一场秋雨渐渐停歇,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凉的味道,地上洒落着被秋雨打落的金黄桂花,那股清凉的味道里便多出了一种湿润的甜香味。
黄 虎
黄虎是二嫂那年嫁过门时,从香花乡娘家带过来的一条小黄狗。那时的黄虎才三个月大,叫起来“叽叽叽”的,见到生人就往屋里钻,更像是一只大黄猫。
到我家后,黄虎一如既往的亲近二嫂。到了吃饭时,黄虎就乖乖地趴在桌子下面的二嫂脚旁。二嫂丢块肉给它,黄虎马上就咬住了。晚上睡觉时,黄虎则照例来到二哥二嫂屋里,趴在床前的地上睡觉,好像一步也离不开二嫂似的。
几个月后,黄虎已长成了一只大黄狗,但它依旧喜欢寸步不离地成天跟着二嫂。那回,二嫂回香花乡娘家。返回时,黄虎还在跟村里的土狗玩。回到家里后,二嫂这才发现,黄虎被她忘在了香花乡的娘家。
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晨,第一个起床的父亲打开大门时,却发现黄虎已趴在大门外的石板上了。原来,昨天晚上,发现二嫂没有在娘家睡觉,黄虎就在屋子里跑过来跑过去(事后听二嫂母亲讲的),后来,竟跑了10多里路,从香花乡跑回了小镇。
那年,上黄家山割谷子,聪明而又忠诚的黄虎更是让家人们喜爱有加了。那年九月初的一天,全家人一早就带上镰刀、拌桶等家什上黄家山割谷子。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左右,突然下了一场大雨,等到大雨停歇,家人这才接着收割谷子。
一家人背着几麻袋湿谷子和拌桶走到山脚时,母亲突然一拍脑袋,说:“拐了。”问她咋回事?母亲说,这才想起来,早晨出门时走得慌慌张张的,大门都忘记锁了。
听母亲这么一说,一家人心里都悬吊吊的。走拢巷尾时,已是下午6点过。眼尖的我远远就看到,黄虎平伸展着身子,长长地卧在我家那没有上锁的大门前。可以想见,早晨,家人忘了锁门上山割谷子时,聪明而忠诚的黄虎就已卧在那里了,可以想见,下那场瓢泼似的大雨时,黄虎也一直卧在那里。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养人三年,记三天。养狗三天,记三年。一只土狗的故事,总让人难以忘怀。
雅安童谣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降雨丰沛的气候特点,因此素有“雨城”“天漏”等称谓。在雅安这方土地上诞生的雅安童谣,同样也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以年龄大小来划分的童谣:“扯锯,还锯。张家吃酒李家醉。倒在婆婆床上睡。婆婆有条大蛮狗,拿给幺幺骑起走。嘟嘟骑,嘟嘟骑。”“点点斑斑,跨(音:qia)过南山。南山有味,金银宝贝。金哥抄手,银哥请手。”“张打铁,王打铁,打把刀儿送干爹。干爹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看长麦。长麦还是骨碌子,干爹还是干儿子,干妈还是干女子。”
表现地理位置,四季轮回等方面的童谣:“周公山烟雾尘尘,散花顶光光生生。大兴豪黑漆龙门,金沙坝萝卜花生。和岗上枸木林林,三家店坟烟堆堆。”“正月间拓拓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杆子,四月农人栽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间扇扇子。七月十三烧袱子,八月中秋麻饼子。九月重阳醪糟子,十冬腊月火篼子。”“鸰哥儿,鸰哥儿,你从哪里来,我从名山来。名山有好高,万丝万丈高。名山有好矮,万丝万丈矮。百匹骡子百匹马,喊你鸰哥儿过来耍。”
表现市井生活的童谣内容尤为丰富。如:“拍巴掌,油欠粉。你卖胭脂我卖粉。卖到成都折了本,买个猪儿大家啃。啃又啃不动,丢到河下扑通扑。”
童谣是俚俗文化,通俗易懂,从中也可看出一方风土人情。故而世代流传,经久不衰。
爱物惜物的外婆
记忆中,我外婆袁桂英是个个头不高,说话和气,也特别爱物惜物的人。
我外公外婆一家住在雅安市草坝镇中街,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外公、外婆一共生养了母亲他们兄妹5人。“人上5口,供得气吼”(意为家里的娃儿上了5个,生活就会很困难)。因为家中吃饭的人多,外公、外婆一家的生活一直很拮据。这也就促使外婆养成了一生爱物惜物的习惯。据母亲回忆,几兄妹小时,家里最稀罕的是成天都穿在脚上的胶鞋。一双胶鞋买回家后,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了,老三再接着穿。不穿胶鞋时,外婆就把胶鞋洗刷得干干净净,再收拣好。即使是胶鞋的鞋面穿了洞或后跟穿烂了,外婆也有办法——剪一块厚实的布把鞋面或后跟缝补好,胶鞋又接着穿。直到一双胶鞋的鞋底磨平,磨出了洞,外婆才不得不忍痛扔掉胶鞋。
听母亲说,有回,外婆到雅安城里去赶坝坝会,买了一双娃娃穿的胶鞋。返回时,刚刚走到水津关附近,天一下就黑了下来,紧接着,胡豆粒大小的雨点“噼噼啪啪”落了下来。外婆原本带了一张塑料布,准备下雨时披在身上的,可她见雨越下越大,生怕雨把胶鞋淋坏了,就用塑料布把胶鞋包住,抱着往家里跑。等到外婆跑拢家,早已浑身湿透,喷嚏一个接着一个了。多亏喝了热姜糖水,才没有感冒。
外婆常说,惜粮得饭吃,惜衣得衣穿。在母亲的记忆里,有件小事是80岁的她至今也无法忘记的。大约在母亲七八岁时,外婆给她做了一双红绸子鞋面的布鞋。在布鞋的鞋面上还绣有花朵,特别好看。母亲穿上后,当天就跑到镇尾的三家店那里看人耍猴戏去了。中午回家时,走到后门,母亲才发现,外婆做的那双新布鞋早已被沟水打湿了,又脏又黑,还糊满了黄泥巴。
母亲吓住了,站在后门外,不敢进家门。正巧这时,外婆背着一背篓猪草回来了。一眼瞥见母亲脚上的布鞋,外婆顿时火冒三丈。“你这个不知好歹的死女子!”外婆一脚就把母亲踹下了石板台阶,恶狠狠地说:“看我今天不打死你!”外婆随手抓起一根竹鞭,就要追打母亲。幸好外公回来了,“你往死里打娃娃,当初生她时,咋不盖在脚盆里闭死算了。”外公这么一说,外婆心才软了,也才住了手。
岁月匆匆,一转眼,外婆已去世多年。但外婆的爱物惜物却成为了我家的好家风。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斌(雅安市雨城区)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