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熨斗粑的年轮‖李靖

作者: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作家协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5 21:29:04 浏览次数: 【字体:

熨斗粑的年轮

李 靖

古老小城、钟鼓楼、石灰巷、青石板小径、阿婆小脚、熨斗粑粑......记忆碎片萦绕在儿时的梦境中,恍恍惚惚中串联起故乡与远方。

会理,川蜀大地彩云之南的边陲小城。其得天独厚的高原气候,龙肘逶迤,山川秀丽,金沙江环绕,汩汩远方。数千年的文明在厚积薄发传承中沉淀,南方丝路重镇,茶马古道通邑,在历史过眼云烟中留下浓墨重彩斑驳的记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川蜀文化与滇南风情在此间发生碰撞,各民族情节在碰撞中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会理的饮食也受其影响,成多样性、包容性、共通性发展。其饮食品种繁多,小吃更是花样百出,这里的人们过着悠闲舒适、节奏缓慢的生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会理,虽是我母亲生长的地方,但母亲十四岁便离开家乡到异地工作。弹指间,几十年光阴宛如白驹过隙掠过母亲的发梢,如今母亲早已满脸皱纹,两鬓残霜。

其实,我对会理并不是很了解,老家的记忆,是支离破碎的碎片,即便整理与堆积,一多半也仅停留在了童年。

记忆中,那个叫石灰巷的羊肠小巷;小巷里的青石板小径蜿蜒远方;青石板小径的尽头便是阿婆家,一个古老带着水井的四合院;阿婆迈着小脚,出门买早餐蹒跚佝偻的背影;古老的钟鼓楼,鼓楼下一方火炉炙烤着两面金黄,焦香四溢的熨斗粑;加糖加蛋的是我的,原味是阿婆的......熨斗粑,贯穿了我童年的记忆与欢乐,也雕刻下岁月的年轮。

熨斗粑,聪明的会理人发明的一种很奇葩的美食。我不得不佩服会理人对美食的理解与想象力,原本古时用来熨烫衣物的铜熨斗,硬是被会理人改成了制作美食的模具。

熨斗粑,作为会理的一种名小吃,其实并不惊艳,如果非要找一个会理本乡本土的词语来概况,那就是“实在”二字莫属了。第一是价格便宜,第二是分量十足,第三是百搭。

熨斗粑,是本地籼米泡水后用手工石磨碾磨成浆,现在人很聪明,改用电动打浆机打米浆,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高速打出的米浆却少了一分手工石磨研磨的层次与厚重,这样做出熨斗粑是没有其固有的灵魂。

打好的米浆要经过一夜的发酵,米浆在容器中静静地放置,一呼一吸间聚天地之灵气,集星月之精华。在发酵益生菌的怂恿下米浆慢慢地蜕变,原始的芬芳开始四溢飘散,曼妙地撒向人间。

清晨,古老的钟鼓楼还在守望着远方地平线上的第一缕曙光,宁静的小城似乎还没有在一帘幽梦中醒来,薄雾在青石板小巷中袅袅潜行,阡陌中偶闻鸡鸣犬吠声。做早餐的店铺早已开始忙碌起来,鸡火丝、抓酥包、羊肉汤、稀豆粉......各式各样会理特色早餐在热气腾腾氤氲的水雾中热闹起来。

钟鼓楼下一个不起眼的犄角旮旯,一个临时小摊低调的支棱在一旁。在一个柴油桶改造简单的炉具上,熊熊炭火烘烤着几十个熨斗形状的模具,老板熟练地往模具内抹上少许的油,灌注早已发酵好的米浆,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溜光的铁签,像极了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家。她快速用铁签翻动着那些已凝固的熨斗粑,熨斗粑在铁签的指挥下随着节奏优雅地旋转、翻滚、转圈,愉悦欢快地在熨斗里舞蹈。

熨斗粑,既能低调,亦能奢华。你可以要一个基础的原味,花小钱又能填饱肚子,品味那未加修饰的清欢,也可以单独加糖、加蛋,在“奢侈”中大快朵颐享受小吃的豪华。熨斗粑,就是在众口难调中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

熨斗粑,都是现做现卖。铁签从熨斗模具中将烤得两面金黄焦香四溢的熨斗粑挑出,滋滋啦啦中冒着诱人的香味。蓬松厚实的熨斗粑拿在手中吹拍,趁热大口咬下,入口外酥里嫩,绵软化渣。满满真实不加渲染人间烟火的味道。

无论是买上一个原味,还是奢侈版的熨斗粑,与会理的特有小吃稀豆粉、鸡火丝、羊肉汤等小吃混搭,都是无缝连接的绝配。不知道是熨斗粑成就了诸多的名小吃?还是诸多的名小吃就是为搭配熨斗粑而生?在古老小城中成就彼此,走过历史的千年。

多年以后,再次回到这座散落我童年记忆的小城早已物是人非。石灰巷已经拓宽,融入了熙熙攘攘的商业街。记忆中老四合院也被一座格格不入钢筋混凝土的“怪物”吞噬。钟鼓楼,已重新修缮,霓虹的灯光掩去了历史斑驳痕迹。只有钟鼓楼下那熨斗粑摊子还在,还是那原有的模具、米浆、铁签。那冒着热气的熨斗粑两面金黄四溢的焦香......此间仿佛岁月静止,时光凝固。

我吃着熨斗粑,远眺守望。此时思绪凌乱,时空重叠。仿佛又看见了阿婆,小脚行走在青石小巷,佝偻蹒跚的背影。回眸时,那慈祥深邃的目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作家协会)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