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冬至又至‖王满堂
冬至又至
王满堂
俗话说:夏至至短,冬至至长。就是说,昼夜的交替,从夏至节起,白天渐短,夜晚渐长;而从冬至节起,白天渐长,夜晚渐短。
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开始走“回头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明显分辨便是:经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极端”后,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善于观察的古人,于是便总结出了“冬至至长”的经典经验。
冬至,原本是二十四节令中的一个节令,但也是一个节日。据考,此节源于汉代。古人认为,从冬至这天起,阴极而转阳。尽管“数九”伊始,但草木却已悄悄蓄势,破土萌芽也为期不远。这就好比说“冬深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
据传,早在汉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说明古代对冬至这个节日是相当重视的。
而按照古人长期对自然的观察和把握,又有了以“数九”的方式将严冬进行“分段”。从冬至这天起开始“数九”。冬至后的18天,隆冬初始。所以一九、二九,也就“怀中插手”而已:后面的三九、四九,就是隆冬的极致,连不怕冷的猪狗都小心冻死……不过,漫长的冬季走向极端的同时,也徐徐走向春天。
严冬难过。而“得法”了,也还是“好过”。
我们这里的习俗,从冬至这一天起,便开始陆陆续续宰杀家里圈养的肥猪,除用于冬至节的“进补”,多余的便制作成腌肉,供一个冬季慢慢享用。没有肥猪可宰杀的家庭,冬至节这天也要上街割一块猪肉什么的回家过节。有句俗语叫:“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
根据前人的经验:从冬至这天开始腌制腊肉、灌香肠,不易腐坏,不会流油,有存放时间久的诸多优点。于是,许多人家,到来年的二、三月间,还有上年的腊肉、香肠拿出来招待客人。
冬至来临,过去的人们还有食狗肉的习惯。认为:狗肉性热,适合肾阳虚患者在冬季食用,有温补壮阳的功效。但自从狗狗以宠物的方式走进爱狗者的生活中后,这一习俗逐渐淡出了。于是,猪肉、牛肉、羊肉、鸡等,便成为了日常的滋补品了。
在冬至节这天,土鸡(跑山鸡)是炖汤最为广泛的选择。鸡肉性温,老少咸宜,病弱不论。在炖汤里加上当归、黄芪、党参、红枣等中药材,是人们理念中最好的“药膳补“了。
在冬至,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药补”和“食补”呢?从医学理论上,人的身体血脉流动,有朔、望、盛、弱等环节。
拿一天来说吧,早上,是血脉上朔之时;上午,是血脉由弱到强之时;中午,是血脉最盛,也是由盛到弱之时;晚上,是血脉最弱之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是如此。冬季是动物运动量少、血脉流动缓慢、最低潮的时期,所以,好多动物就开始冬眠了。人不能冬眠,老祖宗只讲究“冬藏”——即,尽量减少早晚的户外运动,以充足的睡眠和食物进补而“修生养息”。
冬至,对于农民来说,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冬至过了,该打理冬闲田,准备春耕春播了。民间有这么一段顺口溜:“冬至过了天气长,家家户户细思量,明年还缺那一样,春耕生产早主张”。
民谚这么说,农人也代代这么传承。
相传在冬至这天耕田,就可把草根永远除掉。于是,这一天又叫“草王会”。还有,如果这一天,拜师傅、拜尊长,就会讨得一年的福财、一年的安康;而师傅、尊长这时也尽拣好词儿送出口,让说的听的,心里都暖融融,这叫“贺冬至”。
对于城里的人来说,冬至节庆贺的方式,一般就是早早地准备下御寒的冬衣,然后美美地吃一顿丰厚大餐。炖汤,是普遍流行的冬至节食物。前一两天,街上的所有中药店铺门前就扯起一个个硕大的摊子,将当归、黄芪等诸味“补药”分门别类地堆放在那里,供人们选购。如果你对“补药”的常识知之甚少,没关系,药剂师会告诉你:当归补血,黄芪益气,党参健脾和胃……并为你一一配搭,还告诉你怎么炖,甚至怎么吃……
当然,如果你自我感觉“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好像没有什么需要“进补”的,也没关系,就将猪肉、羊肉、猪肉、牛肉或鸡与鸭等混合在一起,炖它一锅大汤吧,在冬至这么阴冷的天气里,让一家人周身都暖和暖和,不也其乐融融!
冬至又至。冬至节起,越来越长的白昼预示着:我们离春光明媚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满堂(宜宾市南溪区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