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与会理西成巷‖李燕
我与会理西成巷
李 燕
西成巷,又名小巷,长360米、宽4米,位于会理古城北关西侧。明时期是会理的集市贸易市区,蕴含“西边看日落,秋天贺收成”之意,象征丰收与富裕。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外城和东、西、北三关时,将其缩小,用青石铺路,形成街巷,故又名“小巷”。1970年,我在这条小巷中出生,这条弯弯曲曲、宽宽窄窄、凸凹不平的小巷留下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据史料记载,汉唐以来,中原和蜀地的丝绸等物资就经过会理进入云南,最后抵达中亚和西亚。西成巷是当年过往客商和手工业者居住的地方。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大多从事着染织、药店、装裱、饭店、马店等行业,商号、客栈、马店比比皆是,巷面商铺相连,店后院落相依,青灰色的老屋墙壁,红色的斗拱门,关马厮房的老墙房,仍有马槽、大石缸的痕迹,把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记忆留在了这里。如今,巷口还立着一块“禁止碑”,刻着“立于清光绪十一年”的字样,内容为“重廉耻而端风俗”,告诫居民要遵守“四个不准”行为规范,这块“禁止碑”被学者评为近代最早的“市政管理条例”。能够想象,曾南来北往的客商们,此起彼伏的马蹄声,满街玲琅满目,来自中原、蜀地的丝绸,中亚细亚的海贝、珊瑚、珍珠,还有本地的铁、铜等金属制品等,古代的西城巷是何等的热闹繁华。
在儿时记忆中,小巷弯弯曲曲、宽窄不一、青石路面凸凹不平,街面没有了客栈、商号和马店,古代的繁华不再,有的只是门板靠着门板,一户挨着一户的住着几百余户居民。小巷内两旁仍然存在的建筑,还原汁原味完整地保留着古建筑的模样,特别是院落大门、门框、房檐上木雕、石雕、砖雕,到处是雕刻作品,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梅兰竹菊千姿百态,古代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可谓叹为观止。
巷内民风纯朴,整个巷子宛如一座和谐的居民院落,邻里之间犹如一个大家庭,和睦互助。从有记忆开始,外婆就住在小巷里,当时我父母在乡下当老师,每年寒暑假,爸妈就带着我们到外婆家住。母亲有六姊妹,这个时候六姊妹的娃都从各地聚在外婆家。儿时,能记住的最快乐时光便是晚饭后,大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各家门前形状不一的石块上(那些石块很大,两三个人搬起来都很吃力,也不知先人们是从哪里搬来、如何搬来的,几乎家家们前都有一块,一般一块可坐一、两个人,石块已被磨得很光滑),男人们或一手拿烟袋,或端一个大大的水杯,或抽烟、喝水、吹牛闲谈,或静静地坐着;女人们则端着一个竹编的类似簸箕之类的家什,装上要缝补的衣裤等,也寻个石块坐着,边做手工活边家长里短地聊着,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家事;而我们一群孩子则三五成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嬉戏打闹,从东家串到西家,从楼下窜到楼下,追逐着属于儿童的快乐,直到夜幕降临后才在大人们的反复催促中恋恋不舍各自回家。这种假期里的快乐一直持续到我十岁。1980年,母亲因工作调动到了城郊一所小学教书,早出晚归,我们便常住在外婆家——小巷了。就这样,在没心没肝的快乐中完成了小学的学生生涯。
到了初中,1984、1985那几年,开始上晚自习了,或许是女孩子特有的成长变化吧,我居然变得胆小了,开始害怕走小巷的夜路,那时小巷整条巷子只有两个路灯,而且在空旷的黑夜里,路灯的光不是很亮也照不远。每天晚自习后走入小巷,多数都是靠住家户门缝里透出的光照着路走的,总是提心吊胆的,最盼望哪家有事不关门,我就可以借着他家的灯光,快步往家的方向走。
站在巷口向巷子深处望去,远处黑漆漆的,家的位置更是觉得遥不可及,心就在那一刻开始紧张起来。那时觉得小巷这段路是最长最长的了,家的位置在小巷的尾部,几乎要走完360米的巷子最高处坡顶。爬完坡快到家的那一段路是最黑的,没有路灯,有个拱洞,稍带转弯,住户少了,也是我最怕走的一段。
从半坡到坡顶,再到拱洞这边,约20米距离,只住着一位有精神疾病的婆婆,白天无事时她坐在自家门口骂人,有时还用东西砸过路的人,无人敢去惹她,都是远远避开,晚上更是怕被她吓到。从老辈人口中得知,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孤寡老人,年青时一儿一女就早她去世了,可能这也是导致她患病的原因,也不知还有没有亲人在世,全靠居委会管她。
从洞的这边穿过拱洞,到家大约有50米长,虽然只有短短不到50米的距离,但因为有弯度,在拱洞这边看不到家的大门,快到坡顶我就开始加快脚步,三步并成两步,几乎接近小跑急走,顾不得高低不平整的石板路,一直放开腿往家的方向奔,飞快地经过患病婆婆的家门。跑出拱洞10来米,就可以看到家的大门,顿时心不慌了,步伐也相对慢了一些,在连跑带走完成了这30米的距离后,打开家门要跨入的那一刻,忍不住回头望一眼刚刚跑过的黑黑的拱洞,飞快地把门关了,这才算定下心来了。后来成年了,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好笑,自己吓自己罢了。
从童年到青年,我在小巷住了二十五年,直至成家出嫁才离开小巷。小巷居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情感染了我,每每回想起在小巷的日子,心中那种亲切、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简单而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回味绵长。以至于现在,晚饭后闲暇之余,还时不时拉着家人一起到巷内逛逛,努力寻找那一份留在记忆中的回忆。
近年来,会理古城成为四川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成小巷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街道,也是会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明清之风的古建筑、古民居,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累累蹄痕,必将为会理文化旅游增光添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图/文:李 燕(四川省会理市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