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中秋特辑】中秋节:露从今夜白 ‖ 邓舒艺

作者:邓舒艺(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0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1 14:22:23 浏览次数: 【字体:

中秋节:露从今夜白

邓舒艺

千里清秋。《长生殿》里,“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秋空下雁阵新过,一天鸿毛,半川秋草,好在是多萧瑟而少凛冽,“轻寒正是可人天,荷花犹开最小钱。”细细小小的一枚,夕阳里冉冉落香屑,造出一个意味无穷的诗境,勾起云端月下的深情。唐人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联系起来,使中秋充满罗曼蒂克的气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亮里当然没有神仙和桂树,但不妨碍赏月之风吹到今朝。中秋夜里作诗,诗韵泠泠;观灯,光影绰绰;泛舟,桨声潺潺;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花气幽幽然,人语欣欣然,诗情画意呼之欲出。中国人特有的古典浪漫情怀,同祝天涯共此时。

中秋夜宜抒胸臆,宜发乡愁,中秋月和家乡音一样,“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少小离家老大回,明月依在,乡音无改,只是鬓毛已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长大后才发现,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月亮因此成了念兹在兹的乡愁。千里共婵娟的夜晚,有人举杯畅饮,有人望穿秋水,有人对月长叹,有人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举杯抒怀,“望中烟树历历”,朦胧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的露水从此更加晶莹,月亮却还是故乡最清朗,一瞬间酣醉不平,有动于心,诗兴不输新春佳节。百代千年,无数小人物期待的花好月圆人长久,因为诗人的朦胧一望,变得生动、鲜活,富有人味儿。千百年后,古月依然照今人,让后人在抬头仰望时,能够会心一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天一轮,香飘万里,足够让人提笔挥毫,书写五字七言的长短句。月到中秋分外明,却是表里澄澈凉如洗的清寒,《周礼》记载,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谓迎接寒气初来。“若夫秋风一至,白露团团;明月生波,萤火迎寒。”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中秋月因而让人生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感慨。“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惧中年岁惧夕。”中秋到来,天上和人间一起转凉,一起变老,慢慢步入尽头,很多曾经承诺的事都被耽搁,让人迷茫,让人无能为力,举目四望,都是“竹露夕微微”的怅惘,四季已过半,人生已过半,弹指一挥间,人已在秋天。

中秋对月,也不仅仅只有惆怅和感伤。满月当空,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四季平安,阖家团圆,带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月下庭中,望空顶礼,平时的温暖和想念,变成酩酊大醉时的一杯酒。孤独,无奈,怯时光,伤别离,志难酬,是人人都要经历的生命之溃败,此事古难全。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我们都能望到同一轮明月,互相牵挂,我就不惧怕我的萧疏,我的消瘦。仰望某人正如仰望月亮,思念某人正如思念月亮,期待某人正如期待月亮,同怨遥夜,同起相思,又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是我说不完、道不尽的中秋告白。不要惧怕离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人想念你。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想念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药一样的温柔。

一铺明月,千里暗香,最适合怀人,最适合思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恰是一阵晴一阵雨,像留不住人的样子。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我们终有一天会消失,变成烟雾,变成朝露。古往今来,无数人慨然长逝,无数人生死疲劳,只有月亮依然高挂,依然朗照,照在边关,照在家乡,因而总容易引起离愁别绪。似乎一直惆怅,一直隐晦,阴而哀,中秋拜月也少了济济一堂的热闹,多了小窗夜话的清幽。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中外的人都以月亮寄托情思,把酒问青天,问明月几时有?明月不常有。不常有也照样被仰望,被祝福。中秋又到,月又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也许不必再问。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舒艺(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0级)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