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跨越80度的坚守 ‖ 罗学娅
跨越80度的坚守
罗学娅
“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2021年7月21日从内蒙旅游回家,就进入了中伏,气温一直高挂在35℃以上,近两日,还攀升到了40℃。相邻的荣昌、泸州等多个城市,都相继发出了高温红色预警。面对一大早就火辣辣的骄阳,我干脆不出家门,成天开着空调,吃着西瓜,喝着凉茶,惬意地整理着旅游资料。
整着理着,一张满洲里国门41号界碑哨所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确切地说,这是一张不成功的照片,画面杂乱,貌似没有主题。它让我感慨的不是照片里的风景,而是那座与俄罗斯国门仅一栅栏之隔的中国哨所墙上的一条标语:“跨越80度的坚守”。
游伴问我:“什么80度?”我解释:“这里一年的温差,夏天高于40度,冬天低于零下40度。”
“哦,这些边防兵真是不容易啊。”我们情不自禁地遥望着哨所上威武的边防战士,仿佛看见了他们汗水湿透的军装,对他们倍加肃然起敬。
那天是7月14日,当地天气预报:20-25度。但我们去到界碑时,正值中午,烈日当头,强烈的阳光,直射大地,人在其中,犹如烘烤。游人们太阳伞、遮阳帽、防晒衣、防晒面巾要有尽有,几乎都是防晒全“武装”。而我们的国门哨兵,却是一身戎装,威严挺立,目不转睛地守护着祖国的北疆大门。即便是隔着很远的距离,我也看得见他们汗水湿透的衣背。
那天才刚进入初伏,像今天这样40度以上的中伏天,我们最可爱的边防兵,依然威严地挺立在国门的哨所,如铜墙铁壁,坚守着国家的安全。
满洲里国门,屹立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保家卫国的故事,在这方疆土上生生不息,流芳千古:晚清宋小濂勘界,近代梁忠甲护路、苏炳文抗日,更有那条共产国际红色秘密交通线,不但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与发展壮大的雄健步伐,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而今,满洲里国门已成为中俄边境线上货运量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在“一带一路”中,担当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
现在的国门,已经是这里的第五代国门,它伴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成长,70年来,它的忠诚卫士们,不辱圣神使命,不畏天寒酷暑,忠诚驻守无怨无悔。
在展览厅,我看到一位2001年一位新兵写的日记:“我终于实现了参军报国梦,来到了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成为戍守边疆的国门卫士。时值严冬,零下40多度的天气叫人呼吸都小心翼翼,仿佛深吸一口气就会把肺泡冻僵。在国门中队,我们不仅要执勤巡逻,还要检查出入境列车。800米长的列车,70多节车厢,每节我们都要用铁棍别开认真检查,戴着羊皮手套的手不到5分钟就冻得麻木了。可排长却说,零上40多度的夏天更难受,火车里面温度高达50多度,篷布车得一节一节把篷布打开检查,一列车下来,汗和土搅在一起裹满了全身,每天要检查这样的列车十几趟。但只要一站上国门,看着安宁祥和的满洲里,看着归国的火车司机向我招手致敬,我就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没有什么酷暑严寒不能克服。”
这样的战士,在满洲里国门哨所,一茬接一茬,赓续着保家卫国的红色血脉。虽然,车检等工作日趋智能化,但他们一身戎装、满腔热血为祖国守大门的初心不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满洲里、在疫情疯狂的2020,他们的付出超出常人,他们中的一位执勤民警曹慧敏荣获首届全国“十大国门卫士”称号,让这座国门更加雄伟。
站在祖国的大地上,仰望着雄伟国门上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和庄严的国徽,遥望着国门哨所英武的卫士,我由衷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高温红色预警日子里,我在草原采一束艳丽的夏花,献给你——跨越80度坚守边防的国门卫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学娅(退休医务人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