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甫草堂,万丈红尘中一方净土 ‖ 董静宜
杜甫草堂
万丈红尘中一方净土
董静宜
很早就计划着趁儿子大四假期咱们一家人去旅游,或内蒙或新疆或甘肃,去看戈壁,看沙漠,看雪域,我向往这些远离尘世烟火的地方。为此,我掐着手指盼儿子归来。
谁知他刚回家几天就接到研导的电话,要求他下月初返校归队。我们的计划也不得不在仓促之间实施了,儿子说:“去成都吧,虽为近邻我还未曾去过那儿。”
我心心念念的西域之行,就这样被儿子呼叫转移到巴蜀大地上了。
到了成都,去了春熙路,看人来人往。去了太古里,看远洋泊来品。去了锦里,尝遍网红小吃。
看够城市的浮华,人的内心里总会渴望一方净土,去安放自已一颗疲惫劳顿的心,我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决定乘着诗与远方的班车去杜甫草堂瞻仰杜翁的故园。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踏进园子就看见一块石刻题着先生的诗,莫非那沿河的柳,那簇笼的竹和参天的柏树是先生亲手所栽?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位衣著麻衣脚著布鞋,面容清瘦的老翁登门向邻居讨要花种的情景,“草木秋死,满园荒芜,可有种子,有所希翼?”
战乱又逢秋,饥寒成了先生当下最难捱的事情,可在他心里比饥寒更难过的却莫过于这满园衰败。一场风,一场凉。一场雨,一场寒。“天下狼烟四起风雨飘摇,满园萧瑟又无处话凄凉!先生紧蹙着眉头,微闭着眼,脸色凝重仰天长叹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罢了,罢了!“不管海裳,不管芭蕉,不管黄的梅,还是绿的李,只要是一粒种子即可,只要有一线生机即可。”先生自顾自地说着。若不是嫌世态凄凉太凉,他又怎会如此嫌这季节太颓废?我手抚着一棵棵古树干裂的树皮,读他躬身孤独的身影,弯弓成园里历史的悲凉。
踏着青石铺成的小径,我轻轻挪挪地移动着脚步,唯恐扰了先生挥亳的兴致。一幅幅笔墨被人们篆刻在墙上,形成一幅长长的千诗碑。崇拜者们隽秀俊美的行楷、气吞山河的狂草,以及敦厚朴实的篆隶无一不酣畅淋漓地再现了先生笔尖风起云涌的意境,刻尽了他一生的爱与哀愁,灼灼其华,令草园熠熠生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文字落成,叙述的不仅有烽火连天孤雁悲鸣的凄凉,还有他抬头望月,望尽天涯望不见兄弟归来的牵肠挂肚。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诗有千年,那一滴雨似坠未坠地挂在枝头上亦有千年,见证了先生一生难得的欢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戌楼更鼓声响又烽火不熄,何时能回到妻子的身边长相厮守,在月光的照射下,让你我把泪痕擦干?至今吟来,也叫人肝肠寸断。
一首首古诗将先生的风雨一生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我的眼帘,或意气风发,或寥倒落魄。或愤世嫉俗,或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我目光穿越千年,细细读先生一世情怀。
寻着古诗,我终于找到了先生的故园,那是一处让我揪心了好多年的草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亲眼所见,我瞬间泪流满面。那场风曾让人如此不安身,让世人一恨千年。你怒吼也就罢了,又何故一层一层地把这茅屋的梢草卷上天空,又吹过江去,又胡乱地甩落在江郊各处,你肆无忌惮的任性却让那个历经颠沛流漓一生忧国忧民的老人无处安身。他单薄的身子骨在风雨中瑟瑟发抖,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暴风雨中原本破败不堪的茅草屋愈加破败不堪。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呜呼!屋漏偏遇连夜雨,老弱无力又受群童欺侮。
草屋旁的碑文刻着先生的文章,寥寥几句写尽了他徬徨无助时的焦虑与无奈,痛苦与期待。
草屋还是当年模样,穿斗式的结构历经着一回回岁月穿堂的风,而安然无恙。
斯人远去,风雨远去。当年的绿李,黄梅还在。小桥还在,茅屋还在。江水波心荡漾,倒映着两岸高楼鳞次栉比,“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华夏儿女推翻了一个又一个腐朽的王朝,而今果真遂了先生当年的心愿。
天色渐晚,留恋处班车催发。回头望草屋,见柴门挂着一幅楹联,上联为“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下联为“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先生,您的大作确实光芒万丈,千年以后,我们仍愿意将车马停靠在江边,拜谒草堂,凭吊缅怀您。
一场敷衍的旅游,四天时间蜻蜓点水般踏了天府之国的山水。看过的风景在我回家的途中渐渐远去,唯有杜甫草堂在万丈红尘中犹如一方净土,干干净净地保存在我的记忆里,那一颗干净的灵魂、那一首首干净的诗如雪莲花一般绽放在我的记忆深处,闪耀着诗歌清冽的光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董静宜(国网重庆垫江供电公司职工)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