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耕 ‖ 肖文林

作者:肖文林(四川雅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25 08:27:20 浏览次数: 【字体:
春耕

肖文林

 小时候,每年腊月起就有春官走村入户说春。春官手执打狗棒,身挎帆布包,肩披一条麻布口袋,走东家串西家,逢人便又说又唱,主要内容是春耕、农谚、二十四节气、新春祝福之类的话。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耕牛图和老黄历,质量不是很好,有些还字迹模糊。春官来到我家门外说春时,父母总会拿出来一些玉米或谷子作为酬谢。临走时,春官会说些你家儿子闺女将来能成龙成凤的奉承话,也有小气的人家闭门不出,假装没有听见。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要养耕牛,我家就养过几头特别健壮的荥经黄牛,下午放学回家后,都要去后山放牛,傍晚时分又要把牛牵回牛圈。

 等小牛养到一岁半以上时,父亲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就要准备一根铁针,一条两头细,中间粗的棕麻绳,一碗清油,然后找一位村里有经验的汉子帮助把小牛绑在大树上进行穿鼻子。给小牛穿鼻子,是为驯服小牛,以便更好地驾驭它,为耕地耕田服务。

 穿完鼻子的小牛,在正月间,就可以教它耕地了,父亲就会找人配合,先找一块平整开阔的土地,然后带上枷担、犁头,犁扣儿,欠索(套在枷担上的绳索),竹绳等农具。刚开始,小牛死活也不肯戴上枷担,左冲右突,上跳下串,当它累得口吐白沫时,牵牛人抓紧牛鼻子上的鼻欠索往前拽,它就再也没有脾气,顺着往前走,父亲在后面右手执“牛鞭子”,左手掌握犁头扶手,一直往前赶着走。这时,小牛还不会均匀用力,只能让小牛拖着空犁头在地里直走,直到小牛累得浑身大汗,大口喘气时,才让它休息。这样连续训练几次后,小牛就长了气力,可以让它犁一些土质比较松软的土地,犁头铧口也调整的比较浅。

 在教牛时,父亲会发出一些荥经话口令如:“犁沟”(就是让牛走在犁开地里的沟内)、“驾去”(往前走)、“缩”(倒退)、“哇倒”(停住)、“取脚”(抬脚)、“转来”(掉头)等,教得顺利时,还会唱些“牛儿操沙地,操得深耙得细”等顺口溜。当牛儿学得快和配合得好时,我们就称这头牛儿已经踩沟了,就会拿出一桶糠面(米糠和玉米面的混合物)给牛儿吃,以示奖励。

 春分后,农村里开始整秧母田了,母亲就要把田里的青菜、白菜等蔬菜连同杂草一并清除干净,从家里背来草粪、猪粪等农家肥,堆满秧母田,然后撒布均匀再放进溪水。当田里的土壤被水全部淹没时,父亲就会扛上犁头,牵上耕牛来到田里犁田,要种的是水稻母秧,俗称整秧母田。这时,天气还冷,刚下田的人和耕牛都有些不适应,一犁一耙过后,耕牛满身是泥水,父亲也成泥人,手脚被冻得通红。三犁三耙过后,就能让土肥水较为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第二天,泥土沉淀后,父亲会拿上木板把秧母田分厢抹平,这样就完成栽秧前的准备工作。

 记得那时候,秧苗是在育秧房里进行温室育秧,一个星期后,就可以移植到秧母田里,这个过程被称为“寄(栽)秧子”。秧苗细小,需要一根一根地栽到秧母田里,费时又费力,因此,村里人、亲戚朋友都要相互帮忙,秧母田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家每年“寄(栽)秧子”都会有很多人前来帮忙,母亲会准备好丰盛的酒肉款待前来帮忙的客人,餐桌上有种必不可少的小香槟酒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随后,在农村里就形成一种习俗就是吃“栽秧酒”,城里人也有下乡来凑热闹的。后来,旱地育秧、水田薄膜育秧的出现,逐渐取代寄(栽)秧子,“栽秧酒”也随之慢慢消失。

 布谷鸟开始叫:“包谷,包谷,包谷”时,正当小满时节,大田里的菜籽或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父亲就开始犁大田,也称为整大伙田,这是春耕时节最忙最累的时候。家里的承包田约有三亩,父亲既要去堰渠上放水,又要为耕牛准备粮草,一天下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倒在麦草堆上都能睡着。这样辛苦两三天后,才能把大田整完。之后,在亲戚朋友帮忙下把分蘖好的水稻秧苗移植到大田里,就算栽完了大秧。打完山地里的菜籽后,一把火烧了秸秆,父亲再使用耕牛对土地进行一犁一耙,然后开始挖窝种植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

 春耕忙完后,父亲又要把收割回来的菜籽用风桶风干净,再用细筛筛出质量最好的菜籽,然后晒干,用背夹子背到三里外的粮站上缴国家。一次春耕下来,家人和耕牛都要辛勤劳动将近一个月时间,父亲的手脚、耕牛的肩膀都要磨出厚厚的老茧。正是这样辛勤劳动,才能按时向国家上缴优质的大米、玉米、菜籽等粮食产品,并向地方政府缴纳教育附加费、农业税、提留等各种税费。

 在那个年代,像父亲这样的中国农民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国家粮库提供着优质的粮食产品,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经济,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年朱镕基总理曾大声疾呼“农民负担太重”,后来温家宝总理又有句名言:“不懂农民就不懂得中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挣脱出来,外出务工挣钱,家里的春耕之事就让女人打理。这时,我父亲的耕地耕田的本领就得到发挥,他经常上山下坝帮助别人家耕地耕田,换点人情在农忙时帮助家里收割。有些年,一天就能把我家四五亩的庄稼收割完毕。后来,我父亲还把耕地耕田变成一种挣钱的门路,每到春耕季节,就牵着牛帮人家春耕挣钱,一个多月时间也能挣到一千多块钱。我读初中的学费、生活费,多数都是父亲耕田耕地挣来的。那时,每到周末,我就会为父亲送水、送饭到他承包耕作的田地里去,同时,也会为耕牛带去一桶糠面,以慰劳它的辛勤劳动。

 2006年后,国家取消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民负担得到全面减轻。那时,荥经县也已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家乡的许多耕地都逐渐退耕还林,只有部分口粮田地还在耕种。由于缺乏劳动力,以板种板植、机耕机种的懒人耕种方式得到广泛推广,逐渐取代精耕细作,我家养了几十年的耕牛也退出历史舞台。

父亲18岁起就开始为集体使牛拖耙,对耕牛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像战友、又像同事,更像一位家人,在没有多少田地可以耕作的时代,父亲仍把那头养了将近二十年的老黄牛养着,每天伺候着它。后来,老黄牛病倒了,被卖给屠户,父亲看见被牵走的老牛,有些不舍,看着空空的牛圈,黯然掉下悲伤的眼泪。

 父亲经常对我讲,以前的大米在蒸饭时,很远就能闻到饭香气,玉米馍馍也特别香甜,特别养人,吃了特别有气力;现在的米面吃了让人“趴浓稀呆的”(没有气力的样子)。我说可能是现在的谷子、玉米、大豆、菜籽等农产品,可能是用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没有以前的好吃吧!父亲对现在简单粗放的农业耕种方式简直不以为然,戏谑不已,也许他还沉浸在那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时代吧!

 在农业耕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节约劳动成本,追求产量效益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但是就其实质意义来讲,和农耕时代经过辛苦精耕细作得到的农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不管是精耕细作的农耕时代,还是依靠科学粗放式种植管理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要真诚感谢那些辛苦耕耘在春耕第一线的人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文林(四川雅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