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梁志友 ‖ 二月十七
二月十七
梁志友
农历的二月十七日,天全思经乡一年一度的坝坝会如期而至。赶场的、做生意的、伺机推广和宣传的……人们从各个角落流水般涌进如今亦然新楼、商铺错落的僻静乡埠。人多得仿佛要把这一百多米的场街挤爆似的。好在乡场的两端可以延伸,商贩们以路为市,以地为摊,兴致勃勃地做起生意。只是苦了过路的车辆,喇叭声声叫着屈。
历史上的这一特定场期,是以交易农具、种子、果苗、花木、中药材和当地的山货、土特产为主。铁具有锄、刀类,木具有犁头、耙子、锄杆、粪背、木瓢等,竹编有斗笠、背篼、晒垫、簸箕、篦绳品种,棕制品有常用的蓑衣、垫背子、棕绳……只有你没见过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当地农具。逢场天,可谓是农具的大荟萃,手艺的大展示,它成为古老山乡的岁月印记,农耕文化的标签。
民间相传二月十七是天王爷的生日,天王爷是神话里统领凡界五谷杂粮、五禽六畜的天神。旧时思经有个天王庙,这一天要举办盛大的庙会,祭祀、礼拜、施法,以求上苍恩赐、五谷丰登,庙会还要搭棚煮粥、向远道而来的信众广舍善粥。弥久,演变成了一年一期的坝坝会。当然,传说信不信由自己的心,沿袭至今自然有它的文化渊源。建国后,几度春秋里,政府也因势利导,在二月十七日这天举办过多次农业生产资料和土特产品交易会。1958年的二月十七,还举办了万人参加的新式农具和竹编技艺的“擂台赛”。
如今,思经街早已不是那条窄得尤如一条理不抻抖的乡街,商铺也不止供销社一家独撑门面,也多了一旬三赶的场期,生意已经包罗万象,涵盖衣、食、住、行,农具不过是坝坝会的冰山一角。但,二月十七在当地人的心中仍是一个心结,岁月里的一个扣。
仁义的老陈是个念旧的手艺人,一大早就让儿子用三轮车载来了几十个斗笠和背篼,摆在了场口路边。吸着烟候客的他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就像一截被时光掏空的树桩低头不语。编斗笠曾是仁义的传统,也是一门很好的副业,岁月里的畅销货。当年红军在天全一百余天,离开时就有不少战士带着斗笠和蓑衣作为遮风挡雨的行头启程的。而今,雨衣、塑料披风和各类雨伞已代替斗笠、蓑衣。他是在耐心地等待像他一样坚守着传统的不多的顾客。
梅子岭的张师傅是祖传的铁匠手艺,他打的菜刀、镰刀、弯刀、锄头钢火好、锋利,很受人欢迎。老人是赶班车来的,一张一米多见方的薄膜摆在地上,从背篼里一件件亮出“利器”后,乐呵呵地与旁边卖树苗的中年摆着龙门阵。他的铁具还是乡村人户必备之物,好货不愁卖,自信的他,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总是挂着笑。
摩肩接踵的乡村,偶尔碰到一两个提着大小筲箕,或蹲在路边卖兰草和盆花的小贩,曾经的农具唱主角的风景已经不在。倒是赶溜溜场卖百货、日杂、水果、蔬菜的摊主,扯起喉咙,亮起电喇叭推销着自己的商品,成了二月十七的主流。还有许多用背篼卖山货和当地腌腊制品村民,以及专门赶二月十七买土特产品的城里人……古老的乡场像春潮涌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