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洪林 ‖ 走,我们去“偷青”

作者:洪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02 21:36:54 浏览次数: 【字体:

走,我们去“偷青”

洪 林

 过完元宵节,也意味着传统春节结束。

 元宵节这天,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南方农村家庭,有做汤圆吃汤圆的习俗。据说,吃了汤圆,在接下来一年的光阴里,大家都能元气满满地,圆圆满满地奋斗、打拼、收获。

 吃过汤圆,老人们把即将远行的晚辈喊到跟前,逐一叮嘱,年纪小的站在一边旁听。“大的做生意,小的捡牛粪”,这是我懂事起,父母亲在每年元宵节这天晚上唠叨的“规定动作”。那时,我很羡慕哥哥姐姐他们,可以做“生意”,幺兄弟和我是最惨的,只有“捡牛粪”的份。长大后,我才明白,父母亲的唠叨别有深意,无论大的小的,好好读书才会有“生意”。

元宵节这天,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偷青”。

“偷青”这种习俗,在南方有很多种传说。这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过去,农村未婚青年受到礼教禁锢,一年到头少有出门。元宵节当天,青年男女相邀为伴,在朦胧月色下,故意“偷”别人家的青菜,送给自己心仪的人。“偷青”是他们向往婚恋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也是岭南农村的“开耕日”。过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悄悄“偷”别人家的青菜,期望博得一个好“彩(菜)头”,新春伊始“财”(菜)旺运道旺。

父母亲在世时,元宵节这天晚上,总要带我们去“偷青”。

 那时,“偷青”很刺激,也很好玩。一家人吃过汤圆,听完父母亲的“规定动作”,提上布袋子、背着小背篓、捏一把镰刀,就走出了家门。

小时候,父母亲告诉我们:“偷青”的时间不要太早,晚上9-10点钟更好。这个时候,好多人家都在为第二天的远行打点行李,不容易碰见熟人,也就避免了遇见的尴尬。而实际上,我们每次出门,无论远近,或多或少都有人跟父母亲打招呼。这时,我们几姊妹表现活络,东跑一个,西走一个,各人瞄准各自的目标,背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青”“偷”到手。

“偷青”的菜地注意分散,这边拔一棵,那边扯一株,既不糟蹋菜地,又给后来“偷青”的留有余地。那时,我们也顾不上父母亲的叮嘱,逮着一个机会,就把布袋塞满,把背篓压实,随身带出的镰刀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回到家中,赶紧把“偷”来的青菜倒腾出来,大部分都是包包菜、莴笋、蒜苗。这些青菜,在我们的刺激与好玩中,它们几乎都改变了本来的模样,缺胳膊少腿的,惨不忍睹。我们把偷来的菜分拣出来,一部分端在了第二天的饭桌上,一部分丢进了猪圈里。

 长大了,父母亲告诉我们:“偷青”也不是真的要去“偷青”。平时一年到头都忙着做手头的事情,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交流。大年十五这天,吃过晚饭,出去走一走,提醒一下大的在外做事要用心,小的读书要刻苦,顺便在菜地里象征性地延续一下传统习俗,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主要是鼓励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要勤扒苦挣向前进。

 父母亲过世后,我就再没有去过“偷青”。

 昨天送儿子返校,总感觉要跟他说点什么,临到走了,脑海里还是一片模糊。想来想去,我该告诉儿子:今天,我们要去“偷青”。

作者简介
 洪林,中学高级教师、创业咨询师,四川省散文家学会会员,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散文、诗歌45万余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洪 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