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硬菜”嗦丢儿

作者:孟古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0-12-11 09:33:44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孟古《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16版)

【知味斋】

说到硬菜,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那些可以让人大快朵颐的量大味美、镇得住场的肉菜。比如北京的烤鸭,新疆的大盘鸡,江浙的大螃蟹,四川的水煮鱼,东北的铁锅炖大鹅,内蒙古的烤羊腿。但在真正的“硬菜”嗦丢儿面前,这些招牌硬菜都会黯然失色。

嗦丢儿,顾名思义,嗦完就丢。这道号称世界上最硬的菜,不仅硬在其罕见,更硬在其材质,它的“肉”是五颜六色的小石头。最近,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有幸尝到了大名鼎鼎的嗦丢儿。几块小石头竟如此耐人寻味,将石头含在嘴里,仿佛看见了以前老船工嗦着石头、小酌着苞谷酒的场景。

在秭归县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以前的老船工从上海到重庆,几块石头嗦一路,一大壶苞谷酒喝完了,石头上还有香味儿。据一些曾长期往返于重庆、上海之间的老船工介绍,嗦丢儿这道菜主要流传于三峡地区(秭归、巫山、奉节等),但它是一道很小众的菜,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吃。

老船工介绍,过去的长江沿岸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港口码头少,承载能力不足,货船大多是没有自航能力的驳船,需要靠人力(纤夫)或拖头(又叫拖船)推拉。船工出门,行船中吃完了储备的食物,尚且可以沿途补给,一旦停下来,被丢在江心时,就有可能面临断粮断菜的情况。因为港口承载能力不足,货船卸完货一般会被拖到很远的锚地(抛锚停船处),给其他货船让位,船动不了,有时候等上十天半月,食物和菜吃完了,只剩些油盐作料和靠岸时捡来的一些小石头,“硬菜”嗦丢儿就成了不二之选。捡一些蚕豆大小的石子清洗、过油,再加佐料(葱姜蒜、胡椒、辣椒等)和盐翻炒,一道苦中作乐的下酒菜也就成了。

关于嗦丢儿出现的时间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都是老船工口口相传下来的,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之所以叫嗦丢儿,就是因为石头嗦完要吐出来丢在空碗里,如果需要,可以反复炒,反复嗦。过去的船工几乎每个月都会吃一次嗦丢儿。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常年跟船的老船工一年还会赶上几次吃嗦丢儿。大概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沿岸经济发展和航船自动化水平提高,船工陷入绝境的情况少了,嗦丢儿这道菜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嗦丢儿重出江湖,源于秭归县的一次美食征集,这道菜算不上美食,但是它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有人说,吃嗦丢儿不过是嗦一嗦表面的盐和佐料味儿,不小心吞下去还会惹麻烦。然而,就是这样一道菜,曾经陪伴着无数船工度过了忍饥挨饿的十天半月,陪他们从上海到重庆,从重庆到上海,石头上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豁达,石头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如今,在秭归的一些地方,还有人偶尔要在家做一次嗦丢儿,一样的“肉”,但是加了更多的佐料。今天再吃这道菜,多了一重历史和记忆的味道。

嗦丢儿不像秭归秋橙“九月红”那样入口即化,它从里到外都是硬的。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