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赵志 ‖ 东津路上
东津 路上
赵 志
一座三孔石砌的东津大桥,把开元场与沈家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开元场过东津大桥,就是一条1900米长的东津路,把沈家坝分割成两半,直通到沈福街口。“东津”之名可溯千年,“津”为渡口,“东”表示方位,最早来源于唐朝,“东津”意为绵州城东边渡口。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曾任绵州刺史,坐镇绵州,奉命镇守大西南,并修建越王楼。
东津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越王李贞坐镇绵州期间,因前往中原等地的路被芙蓉溪隔断,便在今芙蓉溪李杜祠对岸设立东津渡口,以便两岸联系往来。因此,“东津”二字便出现在历史中。诗圣杜甫流寓绵阳时,曾写下《东津观打渔歌》:
绵州山水之东津,
鲂鱼鱍鱍色胜银。
渔人漾舟沉大网,
截江一拥数百鳞。
再说沈家坝的来历,清康熙年间,江苏人氏沈印之子沈着,领沈枝桂夫妇应诏入蜀,定居于富乐山下。一干人等早出晚归,精耕细作,互敬互爱,繁衍生息。历13代,经200余年演进,形成了绵阳“沈家坝”。沈家坝,从沈氏定居起至今,约有300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沈家坝除了有部分耕地外,其余近千亩都是河滩地,杂草丛生,大都是茅草房屋,背靠着的富乐山也是一座荒山,芙蓉溪两岸无河堤,仅有河道和荒滩,村民居住十分简陋,生活十分困难。“沟渠交错,溪流不断,如遇下雨,便水满为患,成为大片荒芜的沼泽地。”每发一次大洪水,芙蓉溪、涪江水便首当其冲,沈家坝几乎都会遭受洪涝灾害。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绵阳市人民政府投资修建了东津桥、富乐大桥(涪江三桥)、一环路、绵盐公路等,拓宽了沈家坝,修建了大片的小区,从此沈家坝才开始逐渐繁荣了起来。
如今,沈家坝背靠的富乐山,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乐山以高、广、秀、雅著称,被誉为“绵州第一山”,著名景点有“豫州园”“绵州碑林”“富乐阁”“富乐堂”等。据宋《方舆胜览》记载: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刘备)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蜀之全胜,饮酒乐甚,刘备欢曰:“富哉!今日之乐!”山因之得名。富乐山环境优美,古迹众多,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富乐山(图片来自网络)
整饬壮丽的芙蓉溪河堤,把洪水挡在了沈家坝之外,沈家坝人民远离了水患之害,在这里安居乐业。沈家坝以“富乐”二字命名的住宅小区,如富乐锦城、富乐城市花园、富乐风景线、富乐山水、富乐人家、富乐苑和富乐小区等比比皆是,星罗棋布,寄寓了沈家坝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如今的东津路,其实以前被称为“富乐大道”,直到1998年才正式命名为东津路。
绵阳芙蓉溪河堤财经校段(图片来自网络)
宽阔的东津路两旁,分布着绵阳市文联、游仙区教育体育局、游仙区文化馆等机关事业单位,还有公办优质的义务教育学校:富乐实验小学和富乐实验中学。
东津路上,还分布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驻游仙的金融分支机构,森林雨火锅、壹号厨等餐饮企业,民办的开元医院。还有在游仙区区委、区政府原办公楼旧址上建成的一站式服务大型商业中心——海悦银河城。商城里面有百货商店、永辉超市、奇迹健身、中影泰得电影城等,沈家坝居民只要步行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不需要再通过拥堵的桥梁进入绵阳城中心购物、娱乐消费等,不再把自己说成是住在郊区的。可以说现在的沈家坝也是游仙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沈家坝属于富乐街道办的管辖范围,富乐街道办下辖四个社区,除仙人路社区外,其余3个社区都在沈家坝。李杜祠社区就基本上占了沈家坝一半。社区是最基层的一级社会组织,直接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现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爱心超市、爱心食堂、妇女儿童之家等等,每个社区在服务居民方面都有特色和亮点,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都有独特的抓手和实招。社区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现在,沈家坝居民早晚在杨柳依依的芙蓉溪河堤上散步、健身,悠然自得,幸福安康。宽阔的东津路上车水马龙,繁荣兴盛。尤其是到了秋天,东津路上那一排排金黄色的银杏树,成为了绵阳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东津路也成了绵阳人民的一条幸福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 志(绵阳市游仙区)
供稿:绵阳市游仙区委党史研究室(游仙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