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绍基书艺大成缘由之探究
何绍基书艺大成缘由之探究
清代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中重要的一环,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乾嘉年后,推崇魏碑,从魏碑中吸取其朴拙、雄浑之气,无疑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使书风为之大变,涌现出了何绍基、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碑学大师。何绍基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书法被人称道的“何体”,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作是“开元、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师。何绍基能成为有清开风气的大书法家、成为清一代书学论争与流变的总结式人物与他的仕进经历、艺术实践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何绍基(1799-1873),出生于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一个仕宦之家,世代书香,其父何凌汉在何绍基7岁时殿试北京,考取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何即随父迁往北京,自此禀廷训,承家学,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业大进,“幼慧能文,长老惊若成人”。
何绍基(图片来自网络)
何绍基在科考、仕途这两条路上都走得极为艰辛。从18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熬到38岁时才及第,期间应考时间用了20年,如果算上此前的10年,何氏为科举考试所做的准备整整花了漫长的30年。
及第后走上仕途的何绍基没有像他父亲那样飞黄腾达,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只不过做了国史馆总纂、提调,武英殿总纂等文职官员。尽管在54岁时被咸丰皇帝召见,简放四川学政,任职期间“革除陋规,严劾污吏”,不避权贵,仅仅三年因“屡陈时务十二事”被咸丰以“肆意妄言”罢官。此后,徜徉于山水之间,主讲于书院,校刊经史,绝意仕进。
纵观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与书学文字有关,所结交的朋友亦是书界人士,这就注定了何绍基不会成为政治家,却成为了书法家。其一得益于科举考试的影响,因为科举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精通经史子集,且对书法有很高的要求。屡次落榜促使何绍基更加刻苦,38岁时“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十二刻而毕,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所激赏,已置第一,旋以语疵落置十一。”虽然殿试中有因语疵落置二甲第八名的遗憾,但是书法置第一是对他书法的充分肯定。其二是在国史馆、武英殿的16年,有更多的闲暇去专心研习书法,接触到别人无法看到的古书典籍和书法秘籍,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理论水平和鉴别能力。
应该说,漫长的科举考试及仕途上的不如意反过来成就了何绍基,正是这段经历使何氏在文字学和书学两方面齐头并进,为他以后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绍基20岁以前得益于其父何凌汉的影响,何凌汉是一位热心科举、终成功名的官员,又是当时的颜书高手,何氏8岁随父进京,其父“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肆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其次是受科举的刺激,何绍基在其诗文集中常提及其父“廷对时名在第四。睿庙谓笔墨飞舞,拔置第三”。因廷试书法出色,从第四名擢升为第三名,这样的荣耀一定激励着少年何绍基。20岁后主要受其师阮元“书分南北派”观的影响,遍学北碑,“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为正轨”。60岁后以全部的身心专注于隶篆。其子何庆涵回忆其父“先公六十岁后,喜临分书,两京诸碑摹写殆遍,而于《张公方》《杨孟文》二碑临本尤多,各百余通。”其孙何维朴说“咸丰戊午,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乐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甚,各临百通。”通过大量临习,终于使篆隶真行融为一体,入神化境,臻于奇妙。杨守敬叹其字“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篆书纯以神行,不以分布为工。”
何绍基生平研究书法、碑帖,广征博采,字课无论寒暑,皆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他临帖狠下苦功,临摹时到了“吾隶敢辞饿”的地步,杨守敬在《评书》中说何绍基“隶书学《张迁》,几逾百本,论者谓子贞书纯以天分为事,不知其勤笔若此。”“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茶。”对《黒女》,“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余自得此帖后,……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筴中也。窗船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给李仲云的信中说他临《道因碑》“每日晨起临十纸,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午夜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可知何绍基学书下的是狠功夫。
何绍基墨笔行书对联(藏于什邡市博物馆)
“交遍胜流贤与愚”,常与友朋“逡巡于书摊画肆间”。何绍基所交朋友,从其所传文献资料看不下数百人,主要有三类:前辈、老师,如阮元、程恩泽、包世臣等;同辈,如龚自珍、魏源、曾国藩、林则徐等;门生、弟子,如杨翰、林昌彝等。何绍基与曾国藩同为清代宋诗运动的主要成,在书学、诗学方面多有相合之处,两人惺惺相惜可谓知己。此外何氏与僧六舟在书法方面最为投缘何氏称其“酷嗜金石兼及书画” “每行脚所至,得有拓本奇秘者,必以其副,寄我于京师”,“余性喜学书而亦好为金石考订之学,又兼及画理。今年御恤南归,憩暑于净慈寺,六公适主方丈,晨夕谈艺者五六十余日。”六舟每日出具其积年所蓄金石拓本以及所藏名书古画。相与欣赏。
何绍基通籍前常年往返于京湘间,数次参加乡试,通籍后先后典试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后又任四川学政,常年游走于各地,得以饱览名山大川,收集碑版刻石,眼界大开。朋友苗夔在《东洲草堂诗钞》叙中说何绍基“虽为贵公子,乃健步,善游南北,应试二十年,芒履箬笠,打碑访古,雨湌云卧,遇者不知为何许人。通籍后,使车所至,奇山祕壑,坍方幽蹑险, 不能自休。”戴絅孙亦云:“性复善游,凡厥舟车,所涖巨泽名山,崇岩邃谷,他人所不欲至不能至者,皆必穷其源,跻其颠而后止犹意前。”
何绍基行书扇面(图片来自网络)
学识广博是何绍基的字外功,为其书法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点,何绍基工经术词章,犹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知识渊博,博览群书,于经、史、子、集皆有著述。何绍基是“宋诗运动”的代表作者之一,他在诗歌创造方面很有成就,据统计,今存诗集三十卷、词一卷,论书诗文逾万篇,其《东洲草堂诗钞》中刊印的诗歌作品就达2000首之多。其诗散淡平朴,平淡中蕴藏深刻的寓意,妙意无穷,反映了他各个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愿望、喜怒哀乐,是他一生的忠实记录。“吾之为诗,以达吾意而已,吾有所欲言而吾纵笔追之,而即得焉。”
“胸吞万卷笔通灵”,这是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何绍基以其真才笃学,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