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向素珍 ‖ 怀念尼尔先生

作者:向素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12 16:48:45 浏览次数: 【字体:

怀念尼尔先生

向素珍

今天早上(9月11日)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的邮件,告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尼尔(Neil Bell)先生去世了。这是今年离开这个世界的第三位“CS孩子”。5月25日,启尔德的外孙女Enid Sills去世,7月25日,Dora Ann Stinson走了。目前健在的“CS孩子”只剩不到二十位,最年轻的也80多岁了。虽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归属,但他们的离去总会使我感到悲凉。

2010年10月,我去加拿大参加CS聚会,在多伦多电视塔顶的旋转餐厅晚餐时,认识了身材高大的尼尔先生。记得我跟他站在面临安大略湖的窗户前聊天,我问他是否出生在成都,他指着窗户外的安大略湖说,他出生在加拿大,半岁时父母带着他从这里上船去的中国。他告诉我,他在成都长大,并在那里上学,所以他很爱中国,希望能有机会回一趟中国。因为我的英语不太好,他的中文也忘得差不多了,交谈起来常常卡壳。突然,他用四川话唱起了儿歌:“洋娃娃,睡凉床,莫得铺盖盖衣裳,打开罩子哭一场”。这让我特别开心,从此,尼尔可爱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我暗暗地想,我一定要找个机会请他回一趟成都。

多伦多电视塔(图片来自网络)

尼尔的父亲钟善学(Gerald Bell)和母亲(AliceBell)于1915年受加拿大卫理公会派遣来到四川,大部分时间服务于泸州,1922年回加拿大休假期间生下了尼尔。在半岁时,父母将他带回到成都。1931年,尼尔进入华西加拿大学校学习,一直到高中。这期间,尼尔经历了成都的战乱,目睹了日本飞机对华西坝的轰炸。也随着学校搬迁到仁寿上学。

尼尔父母在四川泸州

1940年代初,尼尔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即应征入伍,并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加拿大。

尼尔是一位具有坚毅性格和冒险精神的人,他认为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父母的影响和CS学校的教育培养。

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时任书记曾诚和院长李晓松联系我,希望我们能协助他们将公卫所在的行政办公楼(志德堂,也是曾经的华西加拿大学校大楼)的历史做一个陈列馆,他们将在楼里拨出几间房用于陈列这些故事。因为将历史回归到故事发生地,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们非常高兴地接下了这项工作。接下来,我将这一消息告诉了CS聚会委员会,他们立即向CS孩子们及其后代通报了这一消息,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和拥护。紧接着,各种资料、图片源源不断地发到我的邮箱,启尔德的外孙女Marion Walker又向大家征集实物,许多CS孩子拿出陪伴他们度过童年时光的件件珍贵物品,捐赠给即将建立的“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并通过国际邮件寄到成都。这些捐赠物品中,经文物专家鉴定,许多都是具有文物收藏价值的珍品。

2015年10月,我随四川电视台去加拿大采访,同时参加一年一度的“CS聚会”,又再次见到了尼尔先生。他非常慎重地交给我一盏桐油灯,他要捐赠给CS 陈列馆。这是他珍藏了一生的物品。1939年,为了躲避战争,CS学校搬到仁寿。那里没有煤油和电灯,校长黄思礼模仿希腊灯的样式,设计了一盏具有美感的桐油灯。他在仁寿街上找到一位锡匠,亲自指导他制作了100多盏这样的灯,学校里每人拥有一盏。灯座大概一英尺高,有 3 根灯芯伸入油碗中。这盏灯伴随CS孩子们度过了4年在仁寿的学习时光。

尼尔珍藏的桐油灯

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一角

经过一年多的收集翻译资料、整理图片,编写文案,2016年11月,“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终于开馆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决定邀请一批CS孩子回来参加开馆仪式。在考虑受邀人员名单时,我自然想到了尼尔。但这是一次冒险。

11月是初冬季节,常常被雾霾笼罩,旅程又长。尼尔已经94岁,万一有点闪失,我将愧疚终身。当我问尼尔愿不愿意来中国时,他坚定地同意了,他说让他的儿子陪同他来。结果果然不顺。他们从多伦多飞成都要经北京中转,飞行时间将达17个小时。到达北京时偏偏又遇上雾霾天,机场关闭,飞机不得已飞到乌鲁木齐再转飞上海,然后再从上海飞成都。前后折腾了44个小时。这期间,尼尔的儿媳妇不停地给我发邮件询问情况,当时我真有点后悔我的这个轻率的决定。11月6号上午,当尼尔和他的儿子以及同行的CS孩子们站在我面前时,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尼尔没有我想象中的疲惫不堪,相反,回到“家”的他像孩子一样兴奋,努力搜索着记忆中的四川话和儿歌。

曾诚书记和李晓松院长安排他们住在位于华西校园的华西苑宾馆,一群已是耄耋老人的CS 孩子顾不上休息,放下行李就冲出房间去校园溜达,去荷花池留影。

在CS学校阶梯前,前排左2为尼尔

在华西苑宾馆前,前排左2 为尼尔

他们一起走进陈列馆,看着熟悉的教室、礼堂、寝室……以及记录着他们童年故事的展板和他们捐赠给博物馆的珍贵物品,寻找着自己儿时的记忆

从1939年到1943年,在仁寿艰苦的生活环境中,CS孩子甚至自己喂猪、喂鸡。尼尔(Neil Bell)和启尔德的外孙格伦(Glenn Walmsley)喂养的猪长大后卖了一块银元,他们将这枚银元锯为两半,一人半枚。尼尔这次带来了他所分得的那半枚,并告诉了我们这个有趣并感人的经历和故事。

这是半枚银元的正反两面

尼尔和启尔德的外孙女高兴地展示伴随他一生的半枚劳动所得

尼尔和他的儿子在他儿时的照片前

2018年10月,我和项目组的申再望老师、王晓梅老师再次赴加拿大参加CS聚会和在温哥华举办的《加拿大人在中国》展览开幕式,又见了尼尔先生一面。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最后一面。

我常常感到像做梦一样,我不是“华西人”,与“华西”也素无交集,怎么就十几年来与一群在“华西”出生、长大、如今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人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呢?缘分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啊!

也许是CS孩子的祖先为中国西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CS孩子深深的中国情感动了我吧?

如果说100多年前在华西传播医学和教育的加拿大人留给我们的是永远造福后代的伟业,而他们的子女——“CS孩子”则将他们与中国割舍不断的情感代代传递,延续至今。这份珍贵的友情连接昨天,更通向未来。

愿中加友谊源远流长、万古长青!

愿所有已经故去的CS孩子们在天堂快乐、幸福!

向素珍 2020 年9月11日写于成都

作者简介

向素珍,四川省外办退休干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四川行医的加拿大人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他们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于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协助四个电视台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为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做的贡献, 2013年 加拿大总督 为项目组颁发总督勋章。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向素珍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