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王凌霄 ‖ 麻窝子

作者:王凌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3 16:04:26 浏览次数: 【字体:

麻窝子

王凌霄

竹杖芒鞋轻胜马

贬遍天下都不怕

   ——苏轼

小时后,我跟随我母亲在边远的大山区雅安县严桥小学读书。那是物质相当匮乏、生活十分贫困的年代,农民和学生都穿的是麻窝子,没有见到他们穿过鞋子之类,以后长大了见到苏东坡的诗上有芒鞋的字样,就觉得芒鞋就是麻窝子。苏东坡被贬到儋州,这里是和大陆隔绝的一个最苦寒、最贫困的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这大概就是我到大山区时的境况。苏东坡在儋州的窘态就是穿麻窝子(芒鞋),尽管他以乐观的心态写诗,但可以清楚地感到,那里的农村和我们的大山区一样,所以他这个朝廷命官也穿麻窝子。当然,穿上这种麻窝子,不管天晴下雨,不管荆棘丛生,贬遍天下都不怕了。

在我小时候,农民生活相当贫困啊,买不起鞋穿,他们祖祖辈辈都与麻窝子为伍,在陡峭的山道上、在泥泞的阡陌道上、在荆棘丛生的森林里,处处都留下勤劳朴实的麻窝子痕迹。

麻窝子是指用苎麻编的鞋子,在生产队一个主劳动力一天只挣8分,算下来只有1角3分钱,而大部分人家都是倒补户,哪里有闲钱买鞋子穿。

我从8岁到雅安严桥小学读书,见到的学生家长几乎都是穿的麻窝子。我观察麻窝子的制作工艺是很复杂的,它是用苎麻搓成很细的麻索,细细编制而成的。苎麻是一年生的植物,那里的农村几乎家家都种,只要有两三平方米的地,开春把种子撒下,到6月份,它长成大拇指粗,高一米到两米,砍下来把皮剥下,泡在水里或田里1个月左右,多余的青皮和杂物被水腐蚀掉,只剩下水泡不烂的精华,那就是白白苎麻.把它晒干,成为相当结实的麻筋,农民就可以把它编成鞋子,穿在脚上挺体面的。

穿麻窝子不是光脚穿,一般都要裹上一层布在脚上,相当于穿上袜子。农民上街或走亲戚人户才这样穿的,如果要上山捡柴、掏笋子、拉木料,这样穿是不行的。

雅安素有天漏之称,乡下更是,少晴多雨,老百姓有一句谚语:天无三天晴,地无三分银。所以田间阡陌、山里的羊肠小道,几乎都是泥泞不堪的稀泥烂窖,这样麻窝子也是不经穿的,特别是爬山,所以农民还有一种诀窍,就是麻窝子下面钉鞋钉。

把编制好的麻窝子送到乡村铁匠铺,这铁匠铺是属于手管局管的集体所有制单位,每个公社都有一个铁匠铺。那时的农村是离不开铁匠铺的,它还承担打锄头、锄头码子、镰刀、拐子的铁钉头,鸟铳的板机等。随着时代前进步伐,铁匠铺已在上世纪80年代被淘汰。鞋钉就相当于给马钉马掌,把模子做好,模子有四个洞眼、四个突出的钉钉,将铁熔化倒入,冷却后检查它的四个钉钉是不是结实,突出的钉钉有两公分的,有三公分的,根据自己需要,一般铁匠铺都有现成的,你把麻窝子送去,他给你选择合适的鞋掌,用铁钉钉上。一只鞋有前掌后掌,前掌大一些,后掌小一些,反正铁匠铺什么号码的都有。钉的鞋钉牢不可破,价格便宜,我见到有用鸡蛋去顶账的,四个鸡蛋就可以。

还有女人的布鞋,一般也是要去找铁匠铺钉的,也是如法炮制。女人的鞋子是特别讲究的,一般是深兰色的布做鞋帮,鞋底做成千层,鞋钉只有两公分高,穿起来很秀气,特别精干,这是农村妇女的美,走在石板路上叮叮坷坷的响,她们称为鞋枣(爪)子。

无论麻窝子的铁钉和布鞋的铁钉,是要穿很久的,麻窝子和鞋子穿烂了,把鞋钉取下来再反复用,节约成本。

我们学校有一位姓蔡的老师,他家是农村的,每天跑通学,因为是老师,他还是讲究仪表的,衣服穿得抻抻展展,可脚上就不敢穿胶鞋、皮鞋,只能穿有钉钉的布鞋。那天他穿的新的钉钉鞋,是那种最高的钉钉,足有一寸高,这是只有相当经验的人才敢穿的,因为钉钉高了容易绊跟斗。蔡老师钉钉坷坷的来了,因为鞋抓子高,鞋子没被泥泞糊倒,所以特别干净,大家老师一片称赞他。

男人穿的鞋子有几种,秋冬穿的是麻窝子,它相当于现在大家穿的棉鞋、皮鞋等。热天不可能穿麻窝子,热天穿的叫草鞋。草鞋分两种:一种是干农活时穿的草鞋,用纯谷草编的,叫“偏耳子”;有一种是用苎麻编的,两边用线配搭编的鞋面,前面的耳子上还扎一花,特别精致,一般是用来赶场或走亲戚时穿,称为“线耳子”。

我被同学约去上山采笋子,就是历朝历代给皇宫送的贡笋。季节一到,农民就要上山掏(采)笋子。他们每个人都穿的麻窝子,有钉钉的那种,脚上要把鲜烟叶搓揉出汁水以后在腿上反复抹,还有裹着厚厚的脚步,主要是防止蚂蝗叮咬。她们给我一双麻窝子,也抹烟叶,也裹上麻布,可我穿上钉钉鞋走不来路,总是拐着,磕磕碰碰的,艰难的摸索着前进。山路很长,有3000多米,又很窄,坡很陡,沿途荆棘丛生,枯藤勾刺好似步步设的防线,不是荆棘划我的脸,就是枯藤缠绕着我的脖子,脚上又踢踢绊绊的,贡笋好吃路难行啊!而我那些同学们,一个个在泥泞的山路上健步如飞、如履平地,我才走不到两里路,已汗流浃背,望前面的山还是云遮雾绕,遥遥无期,而同学们已在山顶向我大声呼喊。我才知道麻窝子钉钉鞋对他们有多么重要。

历史在飞速前进,麻窝子只是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凌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政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