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向咏梅 ‖ 巴中印象:一川秀水藏灵气 百丈青峰蕴紫烟

作者:向咏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11 15:55:03 浏览次数: 【字体:

巴中印象

一川秀水藏灵气 百丈青峰蕴紫烟

向咏梅

巴中,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第一次到巴中,脑海中对她充满许多幻想,也有丝丝不屑,我本来自大山,对山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奇,加上固有的偏见,我以为别处的山水再美也美不过我家乡奉节夔门的山水。因为到了成都,我一直是以家乡的大山大河悬崖绝壁而骄傲的。而到了巴中,汽车沿着蜿蜒苍茫的山岭盘旋而上之时,我这骄傲的心也不得不受到了震撼,不仅为她的山,为她的水,还为她带给我这个对中国近代史的模糊浅陋之人的羞愧。

01

恩阳古镇

恩阳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石板木门兼土墙,一桥起凤映斜阳。

若君也怕江湖险,此处验钱有妙方。

——七绝•题恩阳古镇

“石头用自身的疼痛,验证了正义的合理性,恩阳便有了自己的底色。”红军,一个渐渐离我们远去却又不能被人淡忘的名字,在恩阳人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这一次,我也是循着红军的脚印而来,想去瞻仰红军留给我们的印记。

石板路,木板墙,恩阳河,还有墙上那些清晰的字刻,便是我对恩阳的印象。古朴厚重而不失灵动,斑驳的墙上记载着百年的沧桑和风云变幻;石板路上印着多少代人往来的脚印,街上回旋着一声声挑夫的吆喝。夕阳西下时,这一川东水路码头便热闹起来。红军到达这里后,山川、河流,街道和木板墙都变成了红色。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那一首《十送红军》的旋律,想着有一位拿着布鞋的姑娘在柳林坡下,深情地对着一位红军凝望告别,自顾自地唱着心中的百灵鸟之歌。远处的小船悠悠地飘荡,等待在夕阳下。斜阳地余晖印在姑娘红红的脸上,他们的心也红了。

验钱石,三条凹槽,将金银铜铁区分得如此清晰,古老而实效的办法,是恩阳人们的智慧展现。起凤桥,一个美丽而充满美好寓意的名字,是恩阳人的艺术天性,让我们驻足惊叹。这一偏僻而古老的地方,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斑驳的土墙,歪斜的木房,无不在诉说着古镇的原始和古朴,原滋原味的古镇,未有现代人为打造的痕迹,这便是恩阳。

恩阳古镇

02

南龛石窟 洗墨池

巴中南龛石窟(图片来自网络)

墨浓彩重俱天真,仪态多姿衣袂新。

静坐崖间观世态,尘寰已转十三轮。

——七绝•题南龛石窟佛像图片

巴中的厚重历史,不仅体现在古镇的原始,体现在其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地位,这里还有更为古老的文化——南龛石窟,并且和伟大诗人杜甫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龛石窟具体年代不可考,只在石崖上留下杜甫的好友严武于此处任巴州牧(唐乾元三年四月)时上奏表碑一幅,言及此处有古佛龛一所,造型精美,形态各异,求皇帝赐名。如此算来,此佛龛距今已是千年有余,但是窟内各种雕刻都完好地保存,朱红色的底色均为最初颜色,经历千年风雨也仅是变淡而已。

此处留下佳话的还有杜甫的洗墨池。严武任巴州牧时,“杜甫因避乱往依之。武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存其诗六首”。杜甫和严武常在此处相聚饮酒论诗,兴致来时,泼墨挥毫,一池清水染成墨色,由此留下洗墨池的美名。

借得文星三万墨,铸成千古一诗心。

照衣碧水云屏外,明月清风两醉吟。

——七绝•题洗墨池

巴中南龛石窟

03

红军烈士纪念馆

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宣汉县地方志办 冉奎 摄)

石上英名谁复记,如今我辈吊忠魂。

时光若许重来过,不教山川染血痕。

——七绝•题将帅碑林

红军,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小时候就爱看红军打胜仗的片子。后来,喜欢听革命歌曲。再后来,学了历史,对红军有了一些了解,只知道老虎凳、钉竹签这些酷刑红军战士都能忍受,那时候就觉得他们不是常人,是神的化身!哦,还特别爱八路军!虽然我对红军和八路军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有时甚至把他们混为一谈,也特别爱《十送红军》这样柔美又充满温馨的革命歌曲。但是,我对红军的认识还是那么肤浅。

当站在烈士陵园的墓碑前,看到一排排冰冷森严的墓碑,听着解说员讲着那一个个真实的红军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才开始湿润了。巨大的环形无名墓碑,让我震撼了,这里到底埋葬着多少英魂?红军纪念墙上16万个雕刻的名字,可是16万个鲜活的生命,16万个悲壮的革命故事,16万个为人民而牺牲的家庭。这16万个名字背后,浸着多少热泪与鲜血?曾经血染的山河,此时是如此的宁静美好,我们在享受着和平阳光的同时,又有多少内心的触动呢?那16米的英名纪念碑,耸入云天,向后人昭示着曾经的惊天伟绩。

此时的缅怀,在先烈们惨烈的牺牲面前虽多少有些苍白,但在我的心中,也能引起阵阵波澜。脚踩着这片染满了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心中有着无比的沉重和崇敬。暗自问自己,如果是我,能否做到像先烈一样勇于奉献和牺牲?我想,那时那景那地,我也一定会那样选择牺牲。

巴中:红军故里

巴中印象写完,内心波澜依旧。

作者简介

向咏梅,1978年生,重庆奉节人,成都某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青年部主任,龙泉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巴山诗社成员,烟雨楼诗社理事。爱好古典文学,创作讲究真性情,多首作品发表于杂志、网络论坛。获第一、第二届白帝城国际诗歌大赛银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向咏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