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唐雪元 ‖ 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作者:唐雪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2-02 11:18:35 浏览次数: 【字体:

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唐雪元

这个年,所有人都过得异常艰难。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扉遍布整个华夏大地,全部被疫情点亮。

疫情当前,武汉人民,难。全国人民,难!

因此,更需要所有人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度难关。而此时此刻,正有一群人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

致敬奔赴一线医护人员 王珂(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9岁的女儿从电视上见到梅春丽时,感受她很陌生。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工作,她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嘴角还有一块口疮结痂。

女儿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柔声细语的妈妈,一次次狠心挂掉了自己拨去的电话。好不容易拨通,也是说不了几句就挂断。

作为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梅春丽正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把无微不至带给了患者,把一次次失望留给了女儿。

病房,就是梅春丽的战场。上班,进入病房一线救治患者;下班,忙着人员培训、协调规范各项流程。梅春丽每天要到后半夜才有空,坐下来打开手机微信,看看女儿给自己写的日记,用桌上的粉色水杯喝上一口热水。出征前,梅春丽收拾行囊时,特意把女儿平时用的小水杯装了进去。

是爱,让人变得熟悉又陌生,柔软又坚强。

“张主任,有个危重患者呼吸衰竭合并鼻腔出血,请快来会诊!”29日中午1点半,在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驻地,呼吸科专家张兵华接到求援电话,立即放下刚刚热好的盒饭,匆匆赶往病房。

紧急驰援武汉以来,张兵华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没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区别,随时准备战斗。他忘不了,大年初一进入武昌医院时,在通往病区的路上,一位戴着口罩的大姐,一路小跑跟着队伍追问:“你们是解放军吧?”一名队员点了点头,这位大姐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人民群众对军人的信赖,让张兵华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脚步不能慢下来。“危急时刻,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

下午4点半,张兵华脱下防护服,进入缓冲区,在电脑上调整修改危重患者的医嘱。让他欣慰的是,一名病情较重的患者,今天的血氧饱和度已经达到98%,稳定下来了。

等张兵华忙完,记者随他回到驻地,只见一杯杯热饮料和一袋袋点心摆满了长条桌,旁边一张纸上写着“助力人民军医,中国武汉加油!”这些,都是当地群众自发送来的。

军装在身,让群众永远值得信赖、可以依靠。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

1月24日除夕夜,空军医疗队紧急驰援,飞赴武汉(图片来源:空军发布)

回家,一个无比温馨的词汇。而对于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特别是湖北籍公民来说,2020年1月最后一天的一条新闻,让回家具有了更深层、更热血的意义——

1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考虑到近日湖北特别是武汉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国政府决定尽快派民航包机把他们直接接回武汉。

这条简短的新闻迅速在网络上刷屏,网友纷纷留言:“大国担当”“别怕,祖国接你们回家”“关键时刻,祖国就是最坚强的后盾”……

就在4天前,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致兄弟城市旅游行业同仁的一封信》。文中指出,尚有4096名武汉游客仍在境外,根据行程计划于今后几日返程。诚挚呼吁和请求,各航空公司、兄弟城市旅游行业同仁,继续对武汉旅游团队回国返汉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让出境的武汉旅游团队平安回国返汉。

1月31日,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驻外使领馆,紧急协调派出3架次包机,从泰国曼谷、马来西亚沙巴州、日本东京等地分别接回滞留海外的湖北同胞共310人,每架飞机均配备必要医护人员和防护设备,按规定采取了预先健康检查和疫情防控措施。

顺利回家的湖北同胞纷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表示在当前防控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力量,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的制度优势,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尽快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

1月31日,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民航包机分别从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运送滞留在当地的湖北同胞返回武汉。在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机场,共123名湖北籍旅客在机场经过随机医生的体检后登机。图为登机后,乘客们兴致高昂,齐声喊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中国驻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总领事馆 供图,来源:人民日报)

李大钊先生在1923年写过一篇短文,名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现在,当我们翻看新闻里那一幅幅令人泪目的照片,当我们致敬一位位在除夕之夜逆向而行的医务工作者,当我们赞叹“叉酱”“蓝忘机”日夜不休的中国速度,当我们终于结束“流浪”回到温暖的家时,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同胞手足的“雄健的精神”,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强大祖国的“雄健的精神”!

你是否还记得那一夜,武汉人开窗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一起高喊“武汉加油,湖北加油”?这是令人振奋的一幕,是令人热泪盈眶的一幕。可爱的武汉人以这样的方式向祖国表达爱,也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给全国以信心。同时,我们也更相信,正是因为祖国给了他们安全感,国歌才会成为那一晚万众心底的共鸣。

武汉金银潭医院,抗争肺炎的生死最前线,院长张定宇一瘸一拐地来回奔波。自这场“战疫”打响以来,他往往凌晨两点刚睡,四点又要爬起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他深知,自己唯有快点,快点,再快点,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和死神手中尽可能地多救回些病人。

然而,没有几人知道,他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已萎缩。

而他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曾在抢救病人时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出院后,她又冲上了一线。

张定宇说:“我没有时间悲伤,因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

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湖州,一名老人匆匆来到社区,在桌上放了一沓崭新的百元钞票。

而后,他朝着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国家有难,我就要出份力。”

说完,转身就走,工作人员想让他留下名字,他却拒绝了:“要写,应该写一名知恩者。”

后来,人们才知道,老人83岁,是一名老党员,年轻时受资助免费上过学。

他的家庭并不宽裕,老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就四处捡些废品补贴家用。

一万元,对于一个拾废品为生的老人来说,得多少个日夜,多少次风雨,才能一点点积攒下来。

国家有难,他却没有一丝犹豫。

尽心为善,虽远必应。

绽放 郐振明(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他是“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86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

1月23日,武汉封城的第一天,他依旧全副武装,开着电动轮椅,来到门诊部坐诊。

很多人为老教授的身体担心,他却说:“我这一辈子为了什么,不就为了救人吗?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可以,吃得消,没问题。”

看了一辈子的病,他们早该停下来歇一歇,却依然为了病人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

这个世界如果真有天使,那一定就是这般模样。

董宗祈教授在工作中(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要问,现在最抢手的物资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答案一定是口罩。

在海南海口,一家便利店的老板有六万只口罩,却只送不卖,免费发放给市民。

海南海口一家便利店,店主梁先生将库存6万多个口罩免费发放给市民(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公众号)

顾客称他是“民间英雄”,他却说,自己能做的其实很少:“我有很多同学战斗在第一线。我能做的真的只有自己最微薄的一点力量而已。”

“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能赢下这场战役!”

虽然行业不同,领域不同。

但为了这个国家默默奉献的你们,都是民间英雄!

四川广元,首批派往武汉的医疗援助队伍即将出发。

丈夫站在大巴车边,大声朝着车里的妻子喊道:“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我做!听到没有!”

他带着哭腔,车窗里头的她也别过头去,流着泪。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女护士赵英明一家三口合影(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但她不是孤单的。

在她身旁,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疫情中的逆行者。

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

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有难以割舍的亲人。

可总有一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虽然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你们是为了谁。

愿平安,祝凯旋!

武汉两座“小汤山”医院即将开工。

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图(中建三局供图,图片来源:解放网)

在接到消息的当晚,工人们带着七八十台挖机,赶到现场。

一位河南的大哥,在听到建医院需要支援,自愿打车到武汉工地支援。

他们没有谈报酬,也无所谓条件。

晚上就睡在车上,白天就加班加点干活。

一切,只为了能早一日攻克病毒,让疫情早一日过去。

医者不计生死,民众不计报酬。

这场仗,一定赢!

过年了,工人都放假了。

湖北仙桃的赵波却在自己的口罩工厂里忙得热火朝天。

春节前,他的工厂已经赶制了10万个口罩,捐给了公交公司。

而现在他和妻子、弟弟一家四口依然坚守在工厂,赶工生产口罩。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我只有五分钟时间。”

因为,每五分钟,他就可以赶制出一只口罩。

“先捐再卖,现在不图挣钱,只图安全,大家安全了,我和我的家人才安全。”

在仙桃,还有很多人都和赵波一样,不计成本,夜以继日坚守在生产线上。

有大家,才有小家!

正因为有如此责任心的人在默默坚守,我们才能多一份心安。

武汉封城后,上演众多“最美逆袭”:1月24日,上海首批医疗队136人驰援武汉;同日,广东医疗队128人和军队三所军医大学450人医疗队一起驰援武汉……

1月24日除夕夜,128名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响应国家号召,紧急整理行装,逆向而行出征湖北武汉(图片来源:人民网)

至今,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都纷纷火速集结,驰援武汉。

一位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叫李慧,95后,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一名普通护士。

哪怕她对于肺炎始终有些害怕,但在医院征集志愿者时,她毅然要求调到一线的呼吸科去工作。

她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告知她的家人,不要让他们担心。

在最后,她写道:“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

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护士李慧(图片来自网络)

不止李慧,还有无数年轻的医护人员,虽然也有恐惧不安,却也敢于面对不可预知的疫情,背着家人,毅然奔向第一线。

2003年,80、90后是被守护的那群人。

2020年,换我们来守护全世界!

在这场灾难前,有人限制了物资的出口,却也有人伸出了援手。

日本政府表示,愿意全力协助中国对抗疫情。

而在出发前往武汉撤侨的日本包机上,满载消毒液,防护服口罩等物资支援武汉。

俄罗斯一家航空公司捐赠的三十万口罩已经运达。

韩国拟向中国捐赠200万个口罩等医疗物资。

泰国宣布,中国湖北省游客落地签15天到期后,若不想回国的可暂时不用出境,泰国移民局配合最长可续签两个月。

2003年抗击非典的德国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已经带着新研发的抗病毒药剂乘机前往中国,支援武汉。

美国卫生研究院正在进行疫苗研究;澳洲昆士兰大学正采用专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力研制疫苗。

灾难面前,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

……

鄢福初 书(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0年的开头,异常艰难。

可这个寒冬,却也因为一点一滴爱的汇聚,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

这场肺炎疫情,早已不是只属于某一群人的战役。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看到的,是手足同袍,所有友好人士力量的汇聚。

如果你问我,面对这场疫情,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想,普通的我们无法冲到最前线,但起码可以做到:谨遵医嘱,带好口罩,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养成洗手的习惯。少为他人添些麻烦,少给医生带去负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捐助一些医用物资,不传谣、不信谣。

这些,就是平凡的我们为遏制疫情所做的最大贡献。

17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今天,我们同样能赢!

就像林俊杰为疫情而写的新歌《stay withyou》里所唱的:

迎接这场雨,最冷的天也会离去。

请坚信,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

武汉,会好起来的。

我们的国家,也会好起来的!

作者简介

唐雪元,笔名湘戈,湖南株洲籍,中华作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访网成都事业部主任,《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精短小说学会会员。2013年、2015年十大新锐(新派)作家诗人之一,2016年十大先锋作家诗人排名榜亚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