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田闻一 ‖ 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六)祖国母亲:我是你永不变心的女儿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25 10:32:28 浏览次数: 【字体:

自1月19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四川省情网发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田闻一先生撰写的《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一文,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后“留言”处留下读后感言!

祖国母亲

我是你永不变心的女儿

俞恩梅苦尽甘来:她的反平了,工资补发了,她被评为一级教授。很紧俏的单位房子分到了……政治地位也高,先是四川省政协委员,后是四川省政协常委。

然而,刚刚安定下来的俞恩梅,向组织提出去美国探亲的申请。这是她今生第三次去美国。

不用说,俞教授这是借去美国探亲为名,肯定不会回来了!大家都这样认为;27年前,她完全不该回来的,回来了。27年莫名其妙的劳改,还有18个月的黑牢生活,把人家整伤了心。人家凭什么还要回来?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句形象生动的话:“鲤鱼脱了金钩钓,摇头摆尾不再来。”这话,用在俞恩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有关方面,有关领导拿到俞恩梅这个要求颇为踌躇。按理说,耄耊之年、饱经磨难的俞恩梅教授有这个要求,合情合理。而且,很显然,俞教授这一次去美国,就不会回来了。她不回来,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俞教授不是一般的人,是大有用处的人。就以她目前就任四川省卫生厅医学情报所顾问而言,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最优人选。

中国的医学水平,本来就同处于世界最前沿的美国有很大差距;十年动乱,拉大了差距。现在要急起直追,其中很要紧的一点就是情报!而要把这方面的情报拿到手,翻译过来,供省上一级医院、医疔机构用的同时,及时下发到全省两百多个县市级医疗单位。这个重担、重任,只有既是行家,又精通英语的俞恩梅教授来担纲最为合适。如果俞教授这一去不回来,损失就太大了,可谓惨重!

但是,当时的大气候是,改革开放。大批优秀知识份子、大学毕业生,被选送、选派,或自个通过考试去了西方发达国家,其中又主要是美国学习。曾经就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心存疑虑,怕人才出去了回不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同样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和广阔胸怀。他说:纵然是有些人出去了不回来也不要紧,他们成才了,服务于全人类也是好事。况且,我相信,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是要回来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邓小平的英明论断。

1994年中秋节前三天,也是俞恩梅博士(中)去世前三天,她主动约请本文作者田闻一(右一)和宋庆龄基金会成都分会主任吴琼合影(作者供图)

时代毕竟不同了。出于对俞教授的尊重,相关领导同意俞恩梅去美国探亲。

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三个月后,俞恩梅教授又回来了。而且,她这次回来,没有带当时很俏、很紧缺的“三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也不带吃的、用的……带的都是书。

一个月后,俞教授在美国买的众多书发回来了,卫生厅专门找了两辆大卡车到成都火车东站把书拉回来,俞教授将它们直接全部无偿地送给了省卫生厅科技情报所:这一大箱一大箱昂贵的、国内紧缺的医学书籍,一本本厚如砖头、原装烫金全英文的书……算了算,俞教授把她补发的27年的全部工资拿来买都不够。

1994年中秋节前三天,俞恩梅博士在成都与宋庆龄基金会成都分会主任吴琼合影(作者供图)

所谓“顾问”,就是“可顾可不顾,可问可不问”吧?然而,俞恩梅这个顾问特别,她每天上班不仅准时,而且“钢够”,决无迟到早退。年届八十的她,每天从早到晚,坐在办公桌前,戴上老花眼镜,以老骥伏枥的精神,争分夺秒地翻译情报,并保质保量保时,把翻译出来的珍贵医学文献,及时上送有关部门和发到全省二百多个县、市一级的医疗单位,功莫大焉。

卫生厅领导看俞老年龄大了,特别派出一辆小车,每天接送她上下班,被她拒绝。

她最不喜欢整天混日子的人,只要看到有人上班时间摆龙门阵,她立刻就会拉下脸来教训:“没有事吗,看看书嘛。”对好学的年轻人,她最喜欢,常常送书什么的。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在人数不多的情报所,好学上迸,工作认真蔚然成风。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