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四)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22 10:47:01 浏览次数: 【字体:

自1月19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四川省情网发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田闻一先生撰写的《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一文,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后“留言”处留下读后感言!

转折:从博士到囚徒

俞恩梅回到上海,时值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随即,日军大举侵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国各地,地无分南北,人无少老少男女,人人英勇抗敌抗战,非常惨烈。

 俞恩梅旋即投身抗战,先在苏州一家医院,后随医院撤退到岳阳……松沪大战前夕,又从后方返回战火纷飞的第一线上海,先后在广仁医院、中华医学会作战地医生、妇幼保健所主任……上海沦陷,她到陪都重庆,在一家教会医院―― 宽仁医院作妇科主任。

 煎煎熬熬中,抗战终于胜利了。

 庆祝胜利的鞭炮硝烟还未散尽,年过不惑,在医学界已经颇有名气的俞恩梅教授、博士抹去脸上喜庆的泪水,在众皆欢腾中一个转身,又到美国学习、深造去了。

 这是她第二次赴美。

她在世界医学重镇、著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医科大学一边学习,一边在纽约一家很有名的肿瘤医院工作、实习,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在这时,这所医科大学和她实习的肿瘤医院,已经开始运用镭针——这是医学上的最新成果、医疗科学技术上最前沿的技术――是居里夫妇发明的镭在医学上的成功运用。镭疗,对早期的癌,特别是对妇女的宫颈癌等疗效显著。这门最新医疗技术的掌握,让俞恩梅喜不自禁,如获至宝;这是她到美国再“回炉”、再学习的最大收获。中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病国家,她要把这门最新医学技术带回去。她一头扎了下去,扎得很深。

 有耕耘就有收获,勤耕耘勤收获。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与此同时,俞恩梅不时在美国一些高水平、很难上的医学权威杂志发表这方面高水平论文,引起美国多方面注意。这下,她哪怕自我“埋”得再深,再不想出名也出名了。

 美国是个崇尚成功、崇尚强者的国家;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下,俞恩梅学习、工作过的名医科大学、名医院,她没有学习、工作过的名医科大学、名医院,也都慕名而来,竟相向她抛出橄榄枝。于是,倾刻间,代表高福利的高薪、别墅、小车……还有在美国令所有人艳羡、折腰的“终生大学教授头衔”都摆在了她面前,只要她随手拾起就是。

 而这时,俞恩梅的父母都已去世;她的姊妹……她的全家人都移居了美国;再说国内,内战阴云笼罩,国共决战一触即发。毫无疑问,从各方面看,她都应该留在美国了吧!不留在美国没有道理。

 然而,如同当初抗战胜利,她一边揩去喜悦的泪水,一边转身去了美国再学习;现在,她又是一个转身,回国了。还不仅如此,她倾其所有,买了10根比金子还贵的镭针带回国内。她要将她的所有,连带生命,献给祖国母亲,服务祖国人民。

她在重庆教会医院――宽仁医院当医生,业务重点是给肿瘤患者、主要是给妇女患者施行镭疗。这些都是她亲历自为,成效显著。这门最新医学技术,不要说在当时的重庆、在西南,纵然在整个中国医务、医疗界,都是破天荒的。

重庆宽仁医院(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30日,西南重镇重庆获得解放,刘邓大军举行入城式。这天,山城秋高气爽。时年45岁、德高望重的俞恩梅医生、教授、博士,怀着莫大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医院同仁们一起,兴高采烈走上街头,手上舞着鲜花,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们好喜欢……”这样带有浓郁陕北意味的歌儿,欢迎解放军进城。进城的解放军,排着整齐的方队,唱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有力的军歌;一步步犹如踏着雄壮的鼓点;他们肩上如林的钢枪,被秋阳镀亮……这是多么雄伟的进军啊!这是多么伟大的时刻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俞恩梅心如潮涌,热泪盈眶。

 不意,1951年的“五一”劳动节前一天,一早,一辆相关方面的小车开来接她,说是请她去讲学……这样的讲学,她讲得多了。可她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人物】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一) 初次见面:一个西洋味很浓的老太太

【方志四川•人物】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二)目标:瞄准最高朝前赶

【方志四川•人物】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三) 居里夫人:她心中永远的榜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