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二)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20 15:40:13 浏览次数: 【字体:

自1月19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四川省情网发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田闻一先生撰写的《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一文,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后“留言”处留下读后感言!

目标:瞄准最高朝前赶

俞恩梅的父亲是杭州一圣公会牧师,母亲是家庭妇女,兄妹七个,俞恩梅排行老六;全家九口人全靠父亲每月17元的微薄工资生活,其拮据可想而知。家里每天只烧一顿饭,这是为省柴――早饭、午饭一起吃,晚饭用开水泡泡凑合。

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又是这样一个贫穷家庭。俞恩梅本来是上不起学,也不会上学的,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人家的女子,稍微认识几个字,学学女红,学学家务,准备嫁人就可以了。可俞恩梅自小聪明好学,到了上学年龄,整天缠着父母亲要上学。所幸当时杭州城里有所教会办的“冯氏女校”,学生入学不收费,但收生很严要考。结果俞恩梅硬考了进去。

俞恩梅在“冯氏女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又考!居然以相当优异的成绩,一举考上名牌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这已经有点一鸣惊人的意味了。她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再考,考上了既是名牌又很俏的南京协和女子医科大学。

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大门(图片来自网络)

1930年,26岁的她,在南京协和女子医科大学毕业,不仅学有所长,而且获得医学博土学位。这时的她,条件好得不能再好了。如果把特别出色的女子比作凤凰中的凰,那么,她是凰中翘楚,跳上梧桐高枝婉转歌唱,引人注目。当时中国最好的医院、医科大学纷纷找上门来,请她加盟,许她最好的待遇,提供最好的条件。物以稀为贵。在男性社会中,优秀的男性要达到她这样的成就都很不容易,何况,她是个女的,而且还漂亮:她身姿高挑曼妙,容貌清俊脱俗,戴副眼镜,风华正茂,标准的高级女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追求她的人之多,可以想象。况且,这些追求者,都不是一般人:学者,权贵……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可是,她不屑一顾。母亲找她谈话,她以“女人不能当花瓶”“我是医学博士,我要当医生,用实践来验证我的医学水平”……为由,说服了父母亲。她先后在芜湖医院、常州医院当了几年医生。期间,她的医疗水准、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对病人和霭可亲的态度有口皆碑,声誉鹊起。

凡事都有个头吧?又是一过几年,见女儿对自己的终生大事仍然不闻不问,母亲急了,对已经属于标准“老姑娘”的女儿“逼婚”。可是,俞恩梅还要读书。

母亲大惊,说,你的书,不是早就读完了吗、读到顶了吗?还要怎么读?

她说,我要到美国去读医科大学,读世界上最好的医科大学。她给母亲启蒙道,美国这个太平洋彼岸的国家,虽然建国时间短,但是得天独厚,“上帝”垂青,现在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经济最繁荣,国家最强大,人才最多最集中的国家;这之中,当然包括她醉心的医学。她想考取美国的“外国女医生奖学金”去美求学……

这番话对不识几个字的母亲来说,简直如闻天外来音,被“雷”倒了,大骇。母亲说不过她,惊慌失措地去告她父亲。

俞恩梅的父亲这个老牧师,虽穷但有知识,见识,也有志气;知道女儿素有大志……得知女儿去意已决,老牧师长叹一声道:“人各有志,由她去吧!”

1933年,已近而立之年的俞恩梅,考上美国的“外国女医生奖学金”,如愿以偿去了美国留学。在美四年,她先后在费城、霍必根、纽约三所医科大学系统学习了妇外科、病理科和肿瘤科,全都以优异成绩毕业,再获博士学位。

学成了的俞恩梅博士,可谓金上镀金,人上之人。这时,她面临两个选择、两种命运:一是留在美国。她就读过的大学,工作、实习过的医院、医学科研单位……全都向她伸出热情挽留的手,只要她接着,什么签证、绿卡、美国公民等等好些人求之不得的东西,伴随着高薪、洋房、汽车、别墅、实验室;大学教授、医师……会立刻滚滚而来。这就等同于上了“天堂”。如果回国,那就等于“下地狱”——时序是1937年。在太平洋彼岸的祖国——美丽而羸弱的母亲,正被破门而入的日本强盗步步紧逼,步步欺凌;欲哭无泪的母亲,大声呼唤着她众多的儿女,当然有身在美国、学有所长的她回去赶走敌人……

“这个时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救祖国母亲,谁救!”于是,她放弃了多年奋斗而来,唾手可得的一切美好,毅然决然回国了。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人物】田闻一 ‖ 俞恩梅:饱经磨难志不移——新中国第一献镭者(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著名历史小说、战争小说作家,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特聘创作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