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杨明强 ‖ 记忆深处的那朵青莲

作者:杨明强 来源:“文艺船波”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7-18 14:37:03 浏览次数:1301 【字体:

 七月流火,盛夏花繁。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我驱车来到青城山下的一大片荷塘,在静悄悄的黎明中,独自欣赏和感悟荷花的韵味和风姿。

1

天刚露出鱼肚白,荷塘四周一片静谧。荷塘上面,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晨雾,犹如朦胧乳白的轻纱,在温柔的移动着。放眼望去,但见无数荷叶恰是一把把张开的绿伞,为繁星闪烁似的大荷、小荷,遮挡风雨和烈日,呵护其早日竞放,为荷花的芬芳,莲藕的茁壮,默默的奉献着绿色的希望。

不久,太阳出来了。晨光透过薄雾照在荷花的脸上,别有一番情调。万绿丛中点点红的荷花,在阳光下次第盛开,欣喜满怀。首先看到的,是那些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迎来了几只红蜻蜓。小精灵们时而伫立于花苞的头部,一动不动;时而又在花苞附近飞来飞去,自由穿梭。

夏荷初放的花朵呢,则迎来了几只翠鸟,充当着忠实的护花使者。有的立在花旁张望,有的干脆盘踞花蕊之上,防止对手入侵。 而那些盛开的莲花呢,仿佛张开了热情的玉臂,笑容可掬的欢迎欣赏她的游客。 随后,穿行花海,我则看到,那些勤劳一生、为人作嫁的蜜蜂们,也忙得不可开交,飞入花蕊深处采蜜后,则又渐行渐远。 有道是: 荷花开心笑,洁白泛红潮。 幽香欲销魂,独有莲枝翘。 好一幅安静温婉、品貌双全的夏荷图!

俯身观察,我才发现,荷花繁盛之后,有的花瓣相继落入莲叶上或荷塘里;颀长碧绿的藕杆上,挺立的莲蓬,仿佛高高扬起高贵的头颅,亦如高举起燃烧生命的火炬,在生命的尽头,大义凛然,展示着荷花那高贵的气质和可贵的晚节。

再回过头来观望和思量,水面上的荷花、荷叶,水面下的玉管、莲藕,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为世人演绎了一场冰清玉洁、乐于奉献的生命大合唱。

有道是: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2

多姿多彩的荷花,仅观其外形,就很是惹人怜爱;再深究其品质与精神,则更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首先可敬的,是荷花植根于民间的大众情怀。用于种植的莲子或根茎,水不分南北,人不分贵贱,只要有一方水池,不管主人身份,一旦播种,来年的春末夏初,她便会浮出水面,露出张张荷叶嫩绿的笑脸。一到盛夏,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荷花与生机盎然的荷叶。

可敬之二,是荷花需求甚少,奉献甚多。 无能身在何处,都没有刻意的要求肥沃的水土和丰富的营养,但凭自身的修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把自身装扮都格外高雅和靓丽,给人间奉献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为,她从头到脚全身是宝:莲藕、莲米、莲叶、莲茎、莲花等,有的既可做盘中美食,食用价值大,也可入药,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此外,其观赏价值则不言而喻。

可敬之三,是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和廉洁精神。 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无能是白色的藕,粉红的花,还是碧绿的叶和茎,都是那么的纯净和完美。在她身上,我们再次读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和精神。

3

荷花因其形神兼备、品质卓越而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写荷、咏荷、画荷、拍荷者众多,并为之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之作。

据考证,荷花的原产地在中国。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有荷花的种植纪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即山上小树纵横,山下荷花开盛)”。随后,《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缝纫白莲制衣裳”(即剪裁绿荷做时装,缝纫白莲做衣裳);再到《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晋乐府》诸如“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其实,早在《诗经》中,就已 出现了大量的借莲写女子美貌的诗句; “七步之才”曹植在《洛神赋》中,也曾以荷花比喻心目中的洛神。

再至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现代,历代文人墨客,都不乏有关赏荷、愛荷的艺术佳作。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赠荷花》写道:“世 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宋代诗人杨万里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微观体察,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观景色,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荷花的无穷魅力。

至于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和现代学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均为描写荷花之杰作,对于后世的影响,自不待言,恕不赘述。

大凡历朝历代,我国的各大风景名胜,只要有荷花池,往往都有以荷为题艺术长廊,并有佳作名篇相伴:苏州拙政园里的“四壁荷花三面柳”,杭州西湖里的“曲院风荷”;宋代佚名画家所绘的《出水芙蓉图》,明代陈志莲的《荷鸳鸯图》,清代八大山人的《墨荷图》,现代名家齐白石的《秋荷》,张大千的《彩荷》,石鲁的《荷趣》等名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入木三分的刻画了荷花冰清玉洁、天然淡泊的高贵品质。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长廊中,历代文人雅士都对荷花寄托了美好的情感; 历代文人墨客总是极尽才情,撰写了咏荷的许多诗词曲赋,称赞其“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从而表达对“花中君子”、“凌波仙子”的景仰与膜拜。

自从1842年在德国诞生摄影技术以来,和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别一样,在中外摄影艺术领域中,许多摄影家或发烧友,也同样爱将荷花视作拍摄和讴歌的重要花卉。

在当代中国,摄影界也涌现了大量的以荷花为题材的上乘之作,各种风格、各种技巧竞展荷花的绰约风姿和青莲风骨。

再看国外,诸如美国,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巴曼·法扎德镜头下的荷花,因巧用烟弹术,继而拍出了如临仙境、令人痴迷的莲界仙境。

4

她,惊艳了整个夏天;她,净化了世人心灵。荷花,她以一尘不染的卓越品质,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和吉利祥和的象征。因此,与生俱来就纯洁高雅的莲花还拥有特有的意象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与“和”谐音,暗喻和谐、美好。而“合和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理想状态是:“和”即和谐、和平、祥和;“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其基本主张是:既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又要中庸(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待事物要把握一个度,避免对立、冲突)。在民间流传的吉祥年画中,就有“和合二仙”,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手中捧荷,以示“和合”。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倡导“贵和”、“持中”的和谐理念。

荷花也称莲花,“莲”与“连”谐音,寓意喜事连连。同时,“青莲”又与“清廉”谐音,“莲”象征着清正廉洁,寓意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所以,亦有以莲喻人品高洁,为官清廉。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倡导和平、和谐。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孔子的“和而不同”、“和为贵”便是集中体现。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贵人,而莲花则象征君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

总之,荷花以一尘不染、宁静温婉、品貌俱佳而备受世人膜拜。有关荷花的故事和传说,可谓从古及今,流芳千古,写荷、咏荷、画荷,似乎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亘古不变的重要的创作选题。

1985年,荷花有幸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此外,荷花还是印度、泰国、越南的国花,并以此作为其文化精神的象征。

5

宗教的象征意义,缘于神圣之物与超脱之境。

众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荷花与佛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都是莲花台座。还有什么莲刹、莲胎、莲宫、莲舍、莲界等,处处都有莲花的身影。原来,在佛教圣地,共有八种吉祥宝物,释迦摩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是缘于她清清静静,一尘不染。佛祖致力于为人类寻求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那里到处是莲花,被称为“莲花世界”。由于荷花在佛教中的神圣地位,继而将佛教圣花称作“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佛主释迦摩尼理所当然地成为“莲花王子”。佛陀不染世间的烦恼、忧愁,宛若莲花不着水。这种独具一格的自然特征和一尘不染的卓越品质,正好与佛教精神高度吻合,此乃印度佛教以莲花作为标志的根本原因。

莲花生于淤泥,开于炎夏。 炎热表示烦恼,淤泥象征污浊; 而水则表示清凉,莲花象征高洁。 莲花因此成为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的化身。 就连世人熟悉的观音菩萨也常以莲为伴。 因此,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均已莲花为座,或坐,或站,但都在莲花台之上。

《大正藏》经典说: 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四可爱,从而承担了佛教的象征使命。 常规而言,一般花卉都先花后叶后果,而荷花则“开花的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 明朝《群芳谱》云: 莲花有“华实齐生”的特质。 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和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富贵贫贱皆平等。 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魁。

《阿弥陀经》云: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有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法。 ”

在《阿弥陀佛》中记载: 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的一员,视其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的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由此可见,在佛教界,荷花已由人间的一般性观赏、食用、药用功用,上升为圣洁神圣的宗教信仰,并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

总之,荷花的美好,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我们景仰她、膜拜她,不仅仅只是她的外貌,更缘于她高尚的品质与情操。 因为,她既是冰清玉洁的人间奇葩,还是独享福报的净土圣蕾。

愿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铭刻着那朵万众景仰的青莲。

(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杨明强拍摄)

作者简介

杨明强,资深媒体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文艺船波”微信公众号

文/图:杨明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文艺船波”微信公众号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